陳浩 盧俊利 任元媛 李悅 鄭凱
[提要]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良好,物流作為市場經濟中經濟運行狀況及發展態勢的重要體現,物流業同樣迎來較快的發展,而城市物流評價指標是社會物流統計的基礎工作,是城市物流行業發展水平的客觀體現,是城市物流行業發展望聞問切的手段,是城市物流業發展的決策依據,因此建立科學、合理、客觀的城市物流評價體系,對于城市物流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建立社會物流總額、社會物流增加值、倉儲使用率、貨運量、單車產值、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業務收入、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經營成本、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比、異地物流業務占比、公路平均運價等十個指標,對以上指標進行單獨計算及數據收集,再通過計算相應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對比值區間,最后由各指標相應的評分進行擴散計算,得出城市物流評價指數。
關鍵詞:城市物流;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F259.2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30日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物流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際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物流是經濟領域的黑色大陸,是繼資源、勞動力之后的第三利潤源。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作為各個產業連接重要組成部分,物流的作用也逐漸凸顯。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對于如今無法再降低的生產成本而言,拓展物流的降本增效方式,將會是未來企業獲得最優生產成本的重要方式。物流同樣作為市場經濟中經濟運行狀況及發展態勢的重要體現,物流的發展昭示著經濟的發展。據統計,我國2019年公路貨運量達到343.5億噸、貨物周轉量達59,636.4億噸公里;水運貨運量為74.7億噸、貨物周轉量為103,963.0億噸公里;鐵路貨運量為43.2億噸、貨物周轉量為30,074.7億噸公里;航空貨運量為753.2萬噸、貨物周轉量達263.2億噸公里;管道貨運量達9.1億噸、貨物周轉量達5,352.2億噸公里;1~11月,社會物流總額為271.7萬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縱觀以上數據,充分體現著我國物流行業發展良好,在未來經濟新常態下,現代物流的發展將會迎來發展良機。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物流統計工作的通知》(發改運行[2019]758號)文件,提出物流統計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各地區要進一步加強對社會物流統計工作的認識,做好重點企業調查和統計核算工作,并加強物流行業監測分析,建立第三方績效評級體系。
(二)研究意義
1、城市社會物流統計的基礎性工作。《國家發改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物流統計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加強建立物流行業分析,社會物流統計工作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作,而城市物流評價體系的建立則是城市社會物流統計中另一項基礎性工作,搭建好優秀的城市物流評價體系,可以從結論上驗證社會物流統計數據的有效性及真實性,是城市社會統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未來社會物流統計工作能從數據與現實的結合分析中尋出社會物流統計工作中數據的失真,得出科學、合理的社會物流統計結論。
2、城市物流行業發展水平的客觀體現。落實社會物流統計工作,得出的僅僅是客觀的數據結論,如何從數據中得出城市物流行業的發展水平,則是社會物流統計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提出的社會物流評價體系將針對社會物流統計工作的真實數據,利用科學的數學模型,結合當地社會物流發展的真實狀況得出科學、合理的評價結論。
3、城市物流行業發展望聞問切的手段。物流行業發展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那么如何尋出這些癥結,尋求科學的治病良方,則是當前城市物流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本研究則落實于數據,透過數據的真相,將城市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弊端,由數字結果展現出來。數據的薄弱處,即是城市物流發展中的薄弱處。因此,通過客觀的城市物流評價指標,將城市物流的薄弱處揭露出來。
4、城市物流業發展的決策依據。城市物流的發展少不了睿智的決策者為城市物流發展出謀劃策,而決策者出謀劃策的依據在哪里呢?一是來自社會物流日常經營狀況;二是決策者自身對于物流的認識及經驗;三是城市物流費發展客觀需求。那么社會物流日常經營狀況最直觀的體現便是數據。通過客觀的城市物流評價指標將毫無聯系的數據,組合為直觀、科學的數據,為決策者提供最正確的決策依據。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內研究綜述。有不少專家學者,對城市物流、物流園區、港口、企業等物流運行單位作出科學的、合理的評價模型,例如港口物流評價指標,通過對港口信息系統、運營能力、自然條件等六個指標進行綜合實證分析,也有利用主要成分分析法,結合貨運量、公路里程、貨運周轉量等因素,對城市物流進行主要成分分析。
(二)國外研究綜述。國外學者提出以互聯網、通訊技術、移動環境、評估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的城市物流系統影響架構,確定利益相關性的城市物流系統,也有學者建立可以提升社區間城市貨物運輸的通用解決方案,并且能為當地行政機構提供實施參考。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通過建立社會物流總額、社會物流增加值、倉儲使用率、貨運量、單車產值、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業務收入、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經營成本、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比、異地物流業務占比、公路平均運價等十個指標,對以上指標進行單獨計算及數據收集,再通過計算相應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對比值區間,最后由各指標相應的評分進行擴散計算,得出城市物流評價指數。
四、物流評價體系綜述
(一)各評價體系綜述。目前,社會物流運行水平主要是依據物流總額、物流增加值、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等比較單一的指標來反映地區物流發展的水平,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及部分省市均會在第二年公布去年各項指標數據。這種做法不能全面綜合反映各區域物流發展狀態,也不能系統分析各區域物流發展中各項具體因素的影響程度。
2007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制定《社會物流統計指標體系及方法》國家標準,并以“經理人采購指數(PMI)”來描述地區物流發展狀況。它是以百分比來表示,以50%作為分界點:當指數大于50%時,則被作為經濟擴張的信號。當指數小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時,則有經濟蕭條的擔憂。一般在40%~50%之間時,表明制造業處于衰退,但整體經濟還在穩步增長。
景氣物流業景氣指數以及10個重要指數,反映我國物流業發展運行的總體情況,與快遞業務量、貨運量、港口吞吐量等物流相關指標,以及生產、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貨幣投放等相關經濟指標有較高的關聯性。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豐富了現有物流統計指標體系,有效彌補了物流統計的不足,添加了預測、觀察、分析我國物流業運行發展趨勢的新視角,進一步加強物流運行與國民經濟的關聯性研究,為指導企業生產經營與投資等活動提供了決策依據。2019年3月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2.6%,中國倉儲指數為57.2%,物流業穩定利好發展。
2017年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經濟信息社共同編制并發布《中國交通物流發展指數(TLDI)報告》,從運輸服務、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市場環境四方面進行分析評價,系統描述了交通運輸在推進物流業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主體作用。
(二)結論。目前,社會物流運行水平主要是依據物流總額、物流增加值、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等比較單一的指標來反映地區物流發展的水平,這種做法不能全面綜合反映各區域物流發展狀態,也不能系統分析各區域物流發展中各項具體因素的影響程度。評價結果存在主觀判斷性,并沒有真實體現城市物流數據情況。本文結合物流數據,通過物流相關因素的分項評價做出科學判斷,再由綜合評價模型,確定城市物流運行狀態,得出客觀真實的評價結果。
五、城市物流發展水平指標建立
(一)相關指標設置。本文主要建立社會物流總額、社會物流增加值、倉儲使用率、貨運量、單車產值、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業務收入、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經營成本、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比、異地物流業務占比、公路平均運價等十個指標進行算術平均指標評價。
1、社會物流總額:指在一定計算期內,第一次進入國內需求領域,產生從產地向到接受地實體流動的物品的價值總額,簡稱社會物流總額。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進入需求領域的農產品物流總額;二是工業品物流總額;三是進口貨物物流總額;四是外省市調入物品物流總額;五是再生資源物流總額;六是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該指標有宏觀統計數據計算得出,設為A1。
2、社會物流增加值:指由交通運輸業物流增加值、倉儲物流業增加值、批發物流業增加值、配送加工包裝物流業增加值和郵政業物流增加值構成。物流產業增加值是反映物流業發展的核心指標。該指標由宏觀物流統計計算得出,設為A2。
3、倉儲使用率:指在一定計算期內,倉儲存放貨物體積與倉庫容量體積的占比,它能反映地區倉儲規劃利用是否合理,設為A3=V(貨)/V(倉)。
4、貨運量:指在一定計算期內,該地區物流業務所運送的貨物總量,主要由公路、水運、航空、鐵路、管道構成。該指標由宏觀物流統計得出,設為A4。
5、單車產值:指在一定計算期內,該地區社會物流總產值與該地區擁有車輛數的比值,該指標能反映該地區單位車輛在一定時間內所產生的價值。設為A5=F(總產值)/S(車輛數)。
6、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業務收入:指在一定計算期內,該地區重點物流企業物流業務總收入與企業數量的比值,該指標能反映該地區物流企業經營狀況。設為A6=F(總收入)/S(數量)。
7、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經營成本:指在一定計算期內,該地區重點物流企業物流業務總成本與企業數量的比值,該指標能反映該地區物流企業經營狀況。設為A7=F(總成本)/S(數量)。
8、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比:指在一定計算期內,該地區商貿流通業增加值與GDP的比值,該指標能反映該地區商貿流通業活躍情況。該指標由宏觀統計計算的出,設為A8。
9、公路平均運價:指在一定計算期內,該地區公路物流運價情況,設為A9。
10、異地物流占比:指在一定計算期內,該地區物流量中,異地物流量與總物流的比值,該指標能反映該地區對外物流活動情況,設為A9=M(異地物流量)/總物流量。
(二)評價體系建立。城市物流評價體系對社會物流總額、社會物流增加值、倉儲使用率、貨運量、單車產值、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業務收入、重點物流企業平均物流經營成本、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比、異地物流業務占比、公路平均運價等十個指標進行問答響應。對每個相應分別計算擴散指數,即正向相應的企業個數百分比加上穩定響應的百分比的一半。具體計算方法如下:(1)假設以上各指標為Ai,通過宏觀統計及計算分別得出Ai(城市)、Ai(全國)。(2)由Ai(城市)與Ai(全國)進行比值處理,得出比值。(3)對得出的比值進行比值判斷,當比值大于1.25時,視為該地區該指標作出正向響應;當比值小于1.25,大于0.75時,視為該地區該指標作出穩定響應;當比值小于0.75時,視為該地區該指標作出負向響應。(4)計算正向響應所占比例與二分之一穩定響應所占比例的和,即得出城市評價指數。(5)判斷指數值,當指數大于50%時,即視為城市物流發展水平較好。小于50%時,視為城市物流發展水平較弱。
主要參考文獻:
[1]張雪芹,郭小花.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物流業發展現狀[J].物流科技,2015.38(5).
[2]夏紅云.基于灰色預測GM(1,1)模型的河南省物流經濟發展規模實證分析及預測[J].物流技術,2014.33(15).
[3]繆路遙.我國國債期限利差與經濟周期預測研究[D].復旦大學,2013.
[4]范瀚濤,等.我國物流業增加值與社會物流費用關系的分析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35(3).
[5]采購經理人指數(PMI)[J].天津經濟,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