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紅
[提要] 誠信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應有特征和發展趨勢,在目前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中應該大力提倡、引導和加強。本文就目前社會誠信經濟建設中應加強的主要方面,提出自己一些粗淺認識。
關鍵詞:社會誠信;經濟建設;思考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4月2日
一、大力加強對全社會誠信建設的倡導和宣傳
誠信屬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只有全社會的共同認知和維護才能存在和發展。社會誠信的基礎是公民個人、社會群體都要講信用,而公民個人、社會群體的基礎信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道德觀、誠信觀所支配的。道德、誠信屬于人的社會屬性范疇,每個人人格的塑造,道德觀、誠信觀的建立,是隨著每個人生理的成長和心理的逐漸成熟,在社會交往中靠自身的自覺行為和社會環境的潛移默化影響形成的,其中社會環境的影響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社會日益發展、思想文化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包括誠信在內的社會道德的方方面面都要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社會誠信的維護和建設,單靠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力量顯然是不夠的,這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行動,需要在全社會創造持久、濃厚的社會誠信建設氛圍。而社會誠信建設氛圍的形成和發展,除了需要公民個人和社會團體的自覺行動外,更需要政府力量的大力支持。政府作為影響社會變革發展和社會環境變化的主要力量,是推動社會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變遷發展的主要影響力。在我們全面推進誠信社會建設的今天,更需要借助政府的強大號召力和推動力,規范和引導全社會的誠信建設,促進社會誠信建設氛圍的形成和加強。要在深入分析我國目前的社會誠信狀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廣泛采用學校教育、人員培訓、媒體推介、輿論宣傳等方式,大力普及社會誠信教育。要廣泛運用新聞媒體和各種宣傳渠道,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各種典型誠信案例剖析,使廣大群眾了解誠信的基本內涵和具體要求,了解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和不守信的危害性,從而切實提高每個人大力創建誠信社會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要力爭讓每一個人都充分接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從小就牢固樹立誠信意識,懂得誠信為人的基本要求。要讓誠信建設的宣傳深入人心、深入社會各個方面,推動全社會人人宣揚誠信、人人信守誠信的氛圍全面形成和深入發展。唯此,社會誠信建設才大有希望,社會誠信意識才可普遍增強,誠信經濟建設才可全面推動。
二、大力培育和推動社會的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需求
對任何社會事物來說,需求是其產生和得以維持、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沒有需求的存在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這同樣也適用于社會的誠信經濟建設過程。在我國目前社會上,人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交往中,之所以常常淡薄誠信意識、缺乏誠信行為,甚至造成整個社會出現誠信危機,盡管原因有各種各樣,而社會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不重視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的需求則是一個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培育,社會各方面對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的需求不足,導致社會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的產出機制不能有效建立。因此,大力引導和培育全社會對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的需求,這是建立社會誠信體系的市場基礎和主要途徑。那么,怎樣才能大力引導和培育全社會對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的有效需求呢?首先,社會各組織必須帶頭使用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政府必須盡可能地將每個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誠信狀況納入其日常行政審批、行政許可管理和行政執法過程之中,盡可能地把每個組織和個人的誠信狀況納入對其行政審批和許可的前置條件之中,帶頭使用社會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其次,必須培育社會的誠信需求。政府應通過盡快出臺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引導有關行業組織制定相關行規,而盡可能地培育和推動社會其他組織和個人在日常的社會交往和經濟活動過程中加強和擴大對社會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的需求,要力爭讓社會的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需求成為社會交往和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最終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凡事都要以誠信為基礎和條件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從而以強大的社會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需求推動全社會誠信建設的發展。
三、盡快建立健全社會誠信信息網絡
需求要有資源來保障,需求更需要能夠便利獲取資源的有效渠道和途徑。誠信也是一種社會公共資源,也當然需要以有效的渠道和途徑來合理配置和運用這些資源。更何況,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社會誠信需求并不是完全的需求不足,而是沒有將其引導規范為社會的有效需求;社會的誠信資源也不是過于匱乏,而是沒有將其合理集中和加工,并通過有效的渠道和途徑向社會提供。因此,在大力引導和培育社會對誠信信息和誠信產品需求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誠信資源建設,盡快建立公開、共享的社會誠信信息網絡是當前的主要任務。社會誠信信息網絡的建設,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規范、有序地進行。針對我國目前社會誠信信息網絡建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實際情況,社會誠信信息網絡建設應該在充分利用大數據和最新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由政府牽頭、社會專門組織具體運作。首先,政府要通過提供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推動社會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和行業協會等組織的大力發展,引導和促進這些專業機構先從社會最熱點、人們反映最強烈和社會建設最需要的方面入手展開社會誠信信息網絡的建設。在此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的信用信息可以向這些承擔網絡建設的單位和組織優先開放,扶持幫助其盡快建立容量較大、信息全面的誠信信息數據庫。其次,在目前情況下,網絡建設要按照專業化的原則,由各專門組織和單位分別就某一行業、某一領域有針對性地分類進行,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分類建立各個方面信用信息的統一記錄、檢索、查詢平臺,實現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的網絡互聯,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通過建立公開的社會誠信信息網絡,將社會各個單位和每個人的主要信用情況做一全面記錄,并以適當的方式向全社會公開,便于社會各方在交易交往中能及時全面地獲取相對人的信用信息,減少交易交往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同時,通過建立公開的社會誠信信息網絡,發揮全社會的誠信監督作用,讓那些不守信用的單位和個人直接曝光,以此打擊和抵制社會失信行為,推動社會誠信狀況的改變。
四、加快推進社會誠信法制體系建設
道德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道德的提煉,反過來為道德的發展引導方向、提供參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展、民主政治改革大力推進的今天,道德和法制的聯系日趨緊密,道德規范和調整的范圍已經日益成為法制建設的前沿,遭到道德譴責的事項也應該逐步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這一點在我國全面推進誠信社會建設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畢竟,誠信創造的是社會的公平,而社會公平在民眾踐行誠信自覺創造的同時,必須依靠行政法制的保障。因為,民眾自覺的誠信行為只創造社會的基礎信用,而全社會誠信環境的維護和誠信建設的推動,必須以行政法制的監督、救助和保障作為最后的底線,只有如此,社會的制度信用和監督信用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社會誠信的運行體系才能建立,社會誠信的運行機制才能健全。因此,大力加強行政法制建設,是社會誠信建設的前提和保障。在當前的實際情況下,誠信法制建設應該重點和亟須加強的主要是涉及消費信用、商業秘密、失信懲戒、誠信救助和社會信用信息網絡建設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政府應當通過加強社會誠信法律、法規的建設,明確規定社會各群體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和義務,清晰界定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社會公開的信用信息之間的合法界限,為社會活動過程中政府、單位和公民個人的各種行為提供明確的誠信準則,讓所有的組織和個人能夠根據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清楚地知道每一種失信行為所可能付出的相應代價,從而通過法律、法規的預先告知和警示,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促進每個公民誠信意識的逐步增強和全社會誠信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嚴格執法和加大對失信者的懲戒力度
政府是一切社會秩序的最終維護者,也當然的是社會誠信建設秩序的最終維護者,政府的法律強制力是社會誠信建設的最后保障,因為社會失信現象發生時往往是已不同程度地違反了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既然誠信本身并沒有強制力保證,那么政府就更應該及時盡可能地將各種各樣的失信行為納入法律強制力調整的范圍。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嚴格依法行政、切實加大對違法、失信者的打擊懲罰力度。要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政府必須在嚴格執法、提高自身執法素質的同時,加大對社會失信者的打擊和懲戒力度。首先,政府各有關執法部門必須大力加強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的教育和建設,堅決整改和徹底杜絕行政執法過程中的種種違法和不良現象,以良好的自身素質投入到對社會失信者的打擊和懲戒工作中去,只有這樣,對社會失信者的打擊和懲戒才有力度,社會的誠信建設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其次,政府要盡快建立與失信懲戒相配合的司法體系,讓失信者通過諸如罰款、停業整頓、公示警告、參加社區義務勞動等等形式為其失信的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以抵補其失信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也以此給社會大多數的誠實守信者一個公道。最后,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社會誠信信息提供機構的監督管理,不能讓社會誠信信息的提供機構自身就存在不誠信行為。對那些不遵守法規、行規,自身就有失信行為的社會誠信信息提供機構,要堅決依法打擊,失信嚴重的,應堅決吊銷其從業資格,讓其徹底退出社會誠信信息市場。
誠信經濟建設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每個人、每個組織都付出不懈的努力共同去推動。不論是政府機構、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還是每個個人,社會的每一分子都有義務積極行動起來,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社交和經營活動中,主動踐行誠信,誠信做人、誠信辦事、誠信經營。通過人人行動,共同努力,推動全社會誠信建設的步伐,促進社會誠信經濟建設的不斷完善和壯大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劉豪興.社會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寧.中國文化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