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莉青
摘 要:眾所周知,探究性教學是實現素質教育任務的有效途徑。生物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生物教學是引導學生分析生物現象,獲取生物知識,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的教學活動。為了實現課標要求,有效地實施探究性教學,本人在組織初中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嘗試應用5E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探究、解釋、遷移和評價,使學生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有效的發展。在本文中,本人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什么是5E教學模式,和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該模式的策略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生物;5E教學模式;內涵;應用策略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強調以人為本,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組織教學活動,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通過體驗探究性學習,獲取知識、技能,發展能力。要想實現如此教學要求,教師需要改進教學,靈活地應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模式。5E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探究性的教學模式,一經提出就備受廣大教師的青睞。尤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還可以驅動學生實現進一步的發展。那么,到底什么是5E教學模式呢?我們要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用該模式呢?下面,本人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此展開理論與實踐的分析。
一、 5E教學模式的內涵
5E教學模式是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主持人貝比提出來的,是以建構主義理論和概念轉化理論為指導的一種教學模式。21世紀初,我國引進這個教學模式,并聯系教學實踐,對該教學模式進行本土化的研究。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廣大的生物教師開始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采取適宜的方式,點燃學生的參與興趣,驅動學生探究,引導學生合作接受,鼓勵學生遷移知識,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從而使學生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建構生物知識,發展生物學習能力。由此可以看出,5E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改要求,包括參與、探究、解釋、遷移和評價這五個基本的環節。因此,在組織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立足5E教學模式的特點,對其進行靈活的運用,優化傳統教學,提升生物教學質量。
二、 5E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5E教學模式的特點和一般流程,在組織初中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一般這樣對其進行應用。
(一)確立任務,引導參與
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5E教學模式的首要環節,也是有效組織生物教學的保障。參與教學環節的實施主要是確立明確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帶著問題或任務,走進課堂,展開對所要學習的生物知識的探究,實現探究性學習。在長期的生物教學實踐中,結合新課改的現有成果我們可以發現,情境教學、故事教學、生活教學都可以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所以,在組織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一般會在導入環節,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方式,促使學生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帶著積極的情感走進課堂,展開對所學的探究。
以《血液》為例,在實施導入活動的時候,本人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網購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從外地購買物品,需要經過陸路運輸、航空運輸等,通過快遞站的配發,快遞員的配送,才能達到我們的手中。這一過程是一個系統,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的存在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快遞點、快遞人員的工作也是以這些運輸線為保障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運輸線,才能實現正常的生活,那么,我們的身體作為一個統一的生命體,要想正常的運作,是否也需要有這樣的運輸線來完成所需要的物質運輸呢?如此生活情境,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生活現象的輔助下,學生會產生同樣的疑問,積極地參與課堂中,對提出的問題展開探究。
(二)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探究性教學的實施離不開探究性的問題,可以說,探究性的問題是有效實施探究性教學的保障。同時,探究性問題的提出,也可以驅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生物問題展開分析,透過事物表象,逐步地發現事物本質,建立對所學知識的深刻認知,鍛煉思維能力,提升生物學習水平。5E教學模式的應用,同樣需要教師聯系教學內容,設計探究問題。對此,本人在實施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會深入地分析新知內容,找出關鍵內容,據此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扎實掌握所學。
仍以《血液》為例,在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之后,本人聯系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播放了“流動的組織——血液”微視頻,幫助學生在形象的畫面輔助下,建立對血液的認知,同時向學生提出如此問題:通過觀看微視頻,你可以發現:將滴加了抗凝劑的血液靜置一段時間之后,有什么現象?血液被分為了幾層?每一層中都有哪些成分呢?這些成分有著怎樣的功能呢?為什么血液是紅色的呢?血液在人體中有何作用呢?我們為什么稱呼血液是流動的組織呢?在這樣的一個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展開對新知的探究,真正地實現探究性學習。
(三)操作實驗,引導解釋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既是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生物教學的主要組織方式。受生物知識抽象性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在探尋生物問題的時候,往往無法直接建立對生物知識的深刻理解,甚至會在不斷地思考過程中,產生消極情緒,如此不利于探究性學習的繼續發展。生物知識是對生物現象的高度概括,要想使學生真正地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建立對生物知識的深刻理解,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呈現生物現象,驅動學生分析現象,把握特點,總結規律,進而由易到難地建構生物知識,提升生物學習質量。5E教學模式提出操作生物實驗,實現生物教學的要求。由此,本人在組織生物探究性教學活動的時候,會根據教學內容,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形式,聯系所學的知識,合作探究實驗方案,設計實驗計劃,運用手中的器材動手操作,從而在切身經歷中,直觀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展開分析,從而獲取有價值的生物知識,增強生物理解能力和記憶水平。
以“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使學生建立對這節課知識的深刻理解,本人設計了“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具體地,本人先聯系生活現象提出實驗任務:“為什么饅頭越嚼越甜呢?饅頭在口腔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提出任務之后,本人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合作設計實驗進行證明。在討論實驗方案的時候,大部分小組一致同意使用對照實驗的方式。1號試管同時具備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唾液這三個條件,2、3、4三個試管中缺少其中一個條件。根據學生確定的實驗方案,本人為他們提供了試管、饅頭等實驗材料,引導他們模擬實驗。通過動手體驗,學生獲取了直觀的實驗現象。據此,本人要求學生在小組中先討論所發現的現象,據此總結實驗規律。然后,回歸班集體,展現本組的實驗結果,呈現實驗結論,在集體中繼續展開交流,同時根據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聯系本組實驗現象,做出解釋。在這樣的不斷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逐步地達成共識,建立對所學的理解,還可以通過撞擊思維,發展思維能力,有利于提升生物學習水平。
(四)應用所學,引導遷移
生物教學活動的實施除了要引導學生積累基礎知識,掌握學習方法之外,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在學以致用中積累生活經驗,為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5E教學模式中提出的遷移,其實就是要求教師聯系所講授的內容,為學生設計生活問題,或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運用所學解決生活問題。因此,本人在講解了基礎的生物知識之后,會聯系該知識點與生活的關系,為學生設計應用生物知識的問題或活動。
以《預防傳染病》為例,在當前的生活體驗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不小心就會受到病毒的侵蝕,患上傳染病,嚴重地影響學習和生活。這節課教學活動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生活意識,積累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健康地參與社會生活。在組織了新知教學活動之后,本人立足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為他們設計了“預防傳染病,健康你我他”的活動,要求學生聯系所學的知識,探尋常見的傳染病原因,提出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并結合生活,制定預防傳染病宣傳手冊,在班級里、學校里、家庭里進行宣傳。
(五)多樣方式,引導評價
教學評價是生物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5E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可以使學生發現自身的學習優點和不足,及時地揚長補短,獲得學習能力的發展,還可以使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獲取課堂教學不足,及時改正,調整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5E教學模式中的教學評價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在組織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打破以教師為主的評價方式的限制,將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采取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生生互評、師生評價。
具體地,本人在生物教學的時候,首先會引導學生回歸小組,就各自參與小組探究活動的情況進行點評,就此發現各自的參與情況。然后,本人會結合對學生的課堂觀察情況,對他們進行點評。在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的雙重作用下,課堂評價不僅可以實現客觀,還可以真正地使學生了解自我。最后,本人要求學生對課堂教學情況進行點評,從中發現教學不足,及時彌補。
總之,在組織初中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在探究性教學要求的指導下,靈活地應用5E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指導學生探究問題,鼓勵學生操作實驗,引導學生互動解釋,多樣地點評學習情況,從而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獲取知識、能力的協同發展,提升生物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蕊.“5E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2]歐慧.5E教學模式應用于農村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實踐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
[3]徐廣宇.“5E”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教學,2017(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