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對學生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對學生的交往、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閱讀教學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新課程標準中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當前信息化時代下的教學方式出現多樣化特點,因此應該革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多樣化教學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5-0138-01
【本文著錄格式】羅金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新探索[J].課外語文,2020,19(15):138,140.
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了解,引導學生理順文章結構、故事情節,感悟主人公思想感情的過程。傳統教學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只是按照課文的要求對學生傳授學科知識,以按部就班的方式讓學生死記和模仿,不能夠體現教學的多樣性和知識內容的豐富性。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在本次研究中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法的新思路,讓閱讀從原本單純地積累知識,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體會文章情感的過程。
一、以生為本自由選擇閱讀材料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起始階段,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和興趣傾向。比如學生喜歡的景物不同,學生喜歡的人物不同,這些會影響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為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教學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內心,在閱讀中可以事先統計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歡文章中哪些部分,隨后再根據學生的心理傾向,設置不同的教學環節展開教學。例如在講授《海濱小城》這一課時,本篇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對廣東這座海濱小城的喜愛之情,從遠及近,即從天空到海邊到小城描述了廣東的美麗。班上有的學生非常喜歡天空中自由飛翔的小鳥,有的學生喜歡金色的海邊和出海捕魚的船隊,還有的學生對庭院的樹木比較感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喜好和選擇,將班上學生分為不同的組,要求不同組的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本進行閱讀。
譬如在講述《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時,每一位小學生所生存的環境不一樣,持有的價值觀也就不同,因此閱讀教學之前,先告訴學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分別代表的是什么含義,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支持哪一方的觀點,隨后針對學生提出的觀點,要求學生閱讀并分析文章相應內容。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學生的差異性往往會決定學生學習狀態的好與壞,因此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不同的心理傾向。感興趣的事物可以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加工,以學生自主性為主。而學生不太感興趣的部分,就以講解和引導為主。所以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材料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展開有效性學習。
二、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思考問題基本上是將形象化、直觀化的問題作為主要思考內容,對于枯燥無味、抽象化程度較高的知識內容,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階段研究,筆者將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小學閱讀教學開展的主要途徑,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授《窮人》這篇文章時,筆者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世界貧困地區人們生活的現狀,以及處于戰爭國家人民的生活情況。結合視頻,筆者詢問學生:貧困地區的人民最缺的是什么?學生的回答基本上是金錢。為什么世界上會出現窮人呢?窮人僅僅是因為缺少金錢嗎?從第二段視頻,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飽受戰亂影響的人民,他們算得上窮人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結合教師的講解,對窮人這個詞匯有了重新的定義。他們試著思考窮人到底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呢?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向課文之中,尋找在這篇沒有出現一個“窮人”詞匯的文章中,究竟是如何來描述窮人特征的,并要求學生閱讀完本文后說一說自己對窮人的看法。
再如《月光曲》這篇課文描述了貝多芬在鄉間小路散步時,聽到一戶人家在彈奏鋼琴曲,隨后靈感油然而生,即興展開彈奏表演,曲子優美動聽深深打動了盲人女孩和她的哥哥,這就是著名的《月光曲》。曲子優美動聽,在閱讀教學中可讓學生聆聽這首優美動聽的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因此在《月光曲》的教學中,MP3音頻可以作為本次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以音樂為起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信息技術多樣化教學方式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路徑,結合多樣化情境展示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三、多樣化閱讀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閱讀教學不能僅拘于單純的教師帶讀、領讀,教師幫助學生領會文本意義,我們可以結合文章特征開展多樣化閱讀方式,比如默讀、大聲朗讀、泛讀、精細化閱讀等。默讀是用心揣摩的過程,是學生帶著心靈去感受文章故事情節。例如在講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篇課文時,本文講述的是作者對親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僅通過對古詩文的閱讀理解古詩的意思,領悟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隨后再將古詩背誦出來即可。這是機械式完成任務的學習,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新時代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去默讀課文,去感受文本。比如第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中的“獨”字,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帶著悲傷、孤單的心情去默讀這個字,營造一種凄涼的氣氛。第二句“倍思親”中的“倍”字體現了作者心中對親人和友人的思念,所以“倍”在心里朗讀時應該要讀重一些,體現自己心中沉重的心情。通過抓住能夠體現作者思想情感的關鍵詞,以默讀的方式來體驗作者的情感,對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表達,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式來展開閱讀教學。
在學習《望岳》這首詩時,應該展現出“會當凌絕頂”的豪邁之情,所以教師應該督促學生通過大聲朗讀的方式來進行,將心中那種豪邁之情完全展示出來,從而營造古詩的氛圍。對于故事類的文本,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精讀的方式來進行閱讀,精讀的方式是逐字逐句地進行朗讀,從字里行間揣摩出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四、拓展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知識面
閱讀面的延伸關鍵還是要依靠學生課外閱讀的延伸,在課外對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書籍的種類進行合理的規劃。課外閱讀書籍應該要和教學內容相聯系,不能隨意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比如在學習《揠苗助長》這一課時,本文是一則成語故事,告訴學生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得一步步來,不可以操之過急,不能夠為了趕時間和進度而盲目違背自然規律,這樣最后必將功虧一簣。課后可讓學生閱讀類似的成語故事,比如《朝三暮四》《鷸蚌相爭》等。朝三暮四揭示社會中那些不按規律,通過玩弄手法的方式來敷衍別人的人,表達了做人奸詐沒有誠心的態度。
在講授《魯濱孫漂流記》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去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并在這篇文章中找出湯姆在歷險的過程中,主要經歷了哪些事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應當做好相關的筆記,記錄湯姆歷險的過程,培養學生課后結合筆記來展開閱讀的好習慣。課外閱讀是學生自覺閱讀的過程,為了讓課外閱讀進行得更加有效,教師應該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督促學生進行閱讀學習。
五、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干。小學生的語言感知和理解、交流能力的培養,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通過閱讀教學來展開。新課標要求教師探索多樣化閱讀教學路徑,無疑,自由閱讀、多媒體閱讀課、多樣化閱讀課、拓展延伸閱讀課是開展多樣化閱讀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麗娟.讓小學語文課堂插上“生活化”的翅膀——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的基本策略[J].試題與研究,2019(35).
[2]高靜.探析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施機制和教學反思[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
[3]王玉梅.提高小學生閱讀力的“訣竅”——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融合的模式與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