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沫乙 李維立



摘 要 一直以來,科技的代名詞就是理性、嚴謹等詞匯,同樣地,在人們的刻板觀念中,對于藝術和設計的感受就是隨意的、自我的和感性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科技擁有了“感性”特征,設計也開始擁有更多的可能,即在追求安全性、商業性、用戶體驗和可持續發展等市場環境的催發下,“理性”特征在設計上的表現也愈發明顯。通過描述科技的“感性”和設計的“理性”的具體表現、意義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說明科技中的“感性”特征和設計中的“理性”特征的必然性、重要性。?
關鍵詞 科技;感性;設計;理性
引用本文格式 段沫乙,李維立.并行不悖——論科技中中的“感性”特征與設計中的“理性”特征[J].創意設計源,2020(2):15-19.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pronou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words such as rationality and rigor. Similarly, in the stereotypes of people, the feelings about art and design are casual, selfish and emotional.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odern technology has percep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has begun to have more possibilities. That is, under the urging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pursuit of security, commerciality, user exper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n design. The performa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By describing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meanings of "sensibility" of technology and "rationality" of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sensibility" feature of technology and the "rational" feature of design are explained.
Key Words technology;sensibility; design ;rationality
江牧在《設計的邏輯》中談到理性與非理性的認識,他認為“相比較其他的物種,理性是人類獨有的屬性,不具有理性,人就不稱其為人。可以說人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體,一方面,人類沒有理性將一事無成,只有通過思維才能夠獲得自己的范疇和法則。另一方面,理性也不是純粹的空洞和抽象,它是內在地包含著各種感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于自身之中的。正如伽達默爾所說的人就是一個圓,是一個由語言與前語言或者理性與非理性組成的圓[1]211。”理性是人類的獨有屬性,生活中的理性特征也是人類所賦予的,感性與理性并非二元對立,只是將科技的“感性”與設計中的“理性”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才更容易理解。“作為一種態度,理性是客觀的……超私人性往往是理性表現出來的最直接的規定。作為一種方法,理性又是邏輯的,即以歸納和演繹及其關系為其基本的思維方式。科學是人類理性的人文形式之一,它體現著理性的基本規定。人認知的非理性首先來源于人知覺的非理性,不存在標準的知覺特性,不存在唯一的知覺標準參數,不存在對信息知覺理解的唯一標準[1]207。”從中可見人們對“理性”與“感性”的談論沒有特定的標準,通俗意義上講,事物的理性特征是從一定的客觀規律中得出的,感性特征大部分也表達了人類的情感與感受,以此我們來探究科技中的情感表達和設計中的客觀規律。
一、“感性”科技
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統稱,在大眾看來它是理性的代名詞,也是能夠運用有效的工具、手段,精確地完成任務的重要方式。近年,我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也表明:進入21世紀,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將深刻地改變經濟和社會的面貌。因此,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國加快科學技術發展。“在如今這個科技昌明的年代,人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科學技術所表現出的強大力量所迷惑,將科學技術視作人類社會的救世主,一切的問題都寄希望于科學技術來解決[2]。”科技被賦予了太多的價值,“科技萬能論”的理念形成,“其基本的信念是,所有的實在都在自然秩序之內,運用科學方法、技術手段不僅可以解決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問題,而且可以解決社會的、心理的乃至價值層面的諸多問題[3]。”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會帶來一系列衍生問題,比如能源資源消耗多、創新能力較弱、地區技術發展不平衡、環境污染嚴重等。“理性”的科技追求符合客觀規律、符合邏輯,要求一絲不茍,然而現實社會中科技再如何“理性”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因為人的獨特性、問題的特殊性等方面決定了“理性”科技也會有觸及不到的知識盲區。《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一書中描述了過于重視科技的后果是形成一股反科技的理性思潮。因此,近幾年“感性”特征也常常成為科技的新型代名詞。
“感性”的科技更多地從人的本身出發,通過對人的感受、觀察、思考、想象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做出相應的科技產品。當科技工作者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設計“感性”科技產品會給消費者提供更加舒適的體驗。以今年9月在杭州舉辦的云棲大會為例,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場科技盛宴,也是“理性”科技與“感性”科技相結合的精彩呈現。
(一)“感性”科技的具體表現
“在生產功能上,理性的科學技術從工業革命以來對人類社會的推動力顯而易見……理性的科學技術還推進了現代科學管理的發展……現實的人類科技成就確實讓人嘆服于科技的力量,與古代的人們相比,現代科技的成果已經讓現代的人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完全實現了古人所夢想的‘坐地日行三萬里,現代人類正以古人無法想象的速度在世界各地間穿梭流動[1]205。”科技所展現出來的“理性”魅力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今的科技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制造化機器,而是也在爭取將更多人文化的情感、情緒融入到科技產品中,從而更加貼近大眾生活。正如今年的杭州云棲大會不似以往科技大會專業性強、教條式的特點,它開展了諸多娛樂性與互動性并存的活動。比如“極客密室”(見圖1)利用極客文化體驗,打造為極客量身定制的黑科技密室逃脫體驗,讓極客們通過發揮智力、體力、團隊合作等能力解鎖不同關卡。云棲大會還有脫口秀、音樂會、話題演講等多項活動,旨在尋求科技與科學家、作家、科幻世界的跨界融合。這種注重觀者體驗的科技大會就是在具備科技內核精神的基礎上加上情感注入的“感性”科技形式,傳達了科技進步、理性精神的同時更易于被普通大眾接受、理解和傳播。
“技術,是最影響深遠的浪漫主義,我們在鍵盤上留下的余溫,也將隨時代傳遞到更遠的將來”(見圖2)出自于云棲大會中展覽的文字,將看似冷漠的鍵盤文字賦予了感性的特點。原本以為展覽開頭的前言已經極具煽情,其實展覽中的每個具體項目才是“感性”科技的典型代表。利用算法監測河流污染,讓烏鎮的水重回清澈;運用技術悄悄守護野生動物,還野生動物一片沒有人打擾的家園;使用技術為偏遠地區提供醫療服務;用遙感數據化和可視化,幫助聯合國發放救濟糧;垃圾的產出遠遠大于垃圾處理的時間,利用AI技術調整鍋爐參數,調劑人工的負荷,直到調整到環境可承受值;備份、云空間方便人們找回誤刪的資料,隨時儲存留有記憶的資源;通過編程技術,幫助非洲小女孩逃離難民區,逃脫性別的偏見,重新規劃屬于自己更好的世界;從數據中提取宇宙的秘密……這些項目或是基于對環境的保護,或是對人發自內心的關懷,皆是在對生活的熱愛和觀察下發揮了“感性”科技最大的力量。
(二)“感性”科技的意義
科技不僅僅只是理性的、嚴謹的,同時也是感性的、有溫度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溫度,為人類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感性”科技的出發點是感性的、溫暖的,具體的實踐也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感性”。“感性”科技是嚴格按照人自身固有的規律性來進行的創新設計。“感性”科技的研究方向結合人和環境的客觀規律,外加捕捉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產生的效應、情感、情緒等方面的信息。現代社會單純依靠“理性”科技的創新方法是片面的、行不通的,“感性”科技從人文主義價值上給“理性”科技以平衡和補充。因此,隨著人類社會由工業化社會步入后工業化社會,世界市場的競爭不僅是科技的競爭,也是文化的競爭。我們不僅要占有“理性”科技的絕對領先地位,還要發展“感性”科技提高產品的文化內涵。
二、“理性”設計
(一)“理性”設計的具體表現
“設計不僅僅有技術的層面,它也有感性、唯情的一面。打開一部古代設計史,我們不難發現大量與實際生產無關的東西,從原始民族的圖騰、紋身,到貴族的徽章和服飾,從氣勢宏大的宗教建筑,到民間藝術中的吉祥紋樣,這些表面上無關緊要之物,竟萃取了人類如此之多的精力和熱情[4]。”設計是具有藝術特質的,是有感性屬性的,但是,并不意味著“理性”設計就是純粹的理性,它只是強調理性的思維方法和理性的表現形式,具體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形態、形式、外觀、色彩等方面。以蘋果公司的產品為例,不管是蘋果手機、手表、電腦等產品都以造型簡潔大方,配色、材質使用高級,用戶體驗舒適等特點,在全世界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消費者。“理性”設計就是以追求更嚴謹的藝術為目標,它也要求我們在做設計項目或者活動時,更加注重整個流程的嚴謹性,包括前期的市場調研、用戶畫像、用戶分析,中間流程的設計草圖、方案的確定與修改,投入市場后的跟蹤與反饋。工業革命之后,大眾對機器制作的產品從反感到接受,開啟了理性的設計、重視功能的先河。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隨功能”的口號,側面也說明當時對功能主義、理性設計的崇尚。隨著時代發展,目前市場上對設計的理性需求也逐漸增大。每個項目都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各個部門按部就班,各司其職。杭州云棲大會展覽的場館設計,在視覺的表現和展示形式,如果沒有經過專業團隊一系列科學的、理性的、嚴謹的分析和細節的布置和把控,是不會呈現出這樣一場大的盛會。以三個云棲大會上的智能設計產品為例:
本次云棲大會依舊采用智能掃臉機,使入場參會人員全部采用刷臉的方式入場。刷臉被定義為“有面子”,每一位參會者都被數字化了,他們的軌跡、身份信息會被準確記錄。在云棲大會,刷臉隨處可見,掃臉時代一方面推動了支付功能的升級,另一方面,也使刷臉成為我們生活的新常態。“刷臉”的新型支付方式被越來越多地設計與應用,加快了人與物的便捷交互行為,增強用戶的使用體驗,增加了“理性”設計新的形式。科技領域還有很多像“刷臉”支付這種新的智能科技產品正逐漸參與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智能出行、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智能醫療、3D打印等,“黑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新的科技映射出新型的設計形式,但是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幫助人們生活的產品必定是經過設計師長時間理性地調研與分析才能完成的。
“斑馬”駕駛倉的中控大屏替代了傳統的面板,有車主登陸、運動模式、Alios、智慧加油等幾個選項可以選擇,像Ipad的桌面。(見圖3)一個OK的手勢車輛就能工作,遇到路面情況還可以自動預警并應急處理。通過領先的人臉識別技術,系統可以識別車內人員,進行個性化對話,自定義個人形象。車主第一次用車綁定了自己的信息后,它會把主人的數據存儲起來,比如車主椅背習慣的位置,習慣的車內溫度,喜歡的音樂、電臺等,之后車主再次開車的時候保留的數據都會自動調整好。以上兩個智能產品的設計都采用了“數據”+“設計”模式,想要無差別地反映使用者的真實需求,需要的不僅是對市場的敏感,還需要前期調研分析、總結等各個環節的精確配合,這些大多都建立在對產品的理性分析之上。
機器人“福袋”主要用于餐廳、酒店、養老院等室內物資運送數量較多的場所;“太空蛋”造型圓潤、可愛,體內容積較小,主要用于為酒店客人運送餐食。智能機器人可以通過手機連接控制,客人有需求時就可以通過手機操作,酒店方會根據不同的需求,操作機器人提供服務。智能機器人是一種包含多種科技知識的學科,在社會中,智能機器人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許多的新型崗位和領域需要智能機器人的參與,而且智能機器人也正朝著服務社會、服務消費者的人性化、“感性”科技道路邁進。從虛擬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同時,智能機器人不僅需要科技做支撐,也需要設計師理性的設計概念,才能使智能機器人從虛擬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
(二)“理性”設計的意義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自我表達,而設計作品往往被稱作是“戴著鐐銬的舞者”。因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設計作品必須以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為準,依據一定的規范與原則。設計是一門多種學科相交叉、配合的學科,即使其中一個環節沒有完成都會導致項目的失敗。設計項目也是由經過系統的事前調查、研究和分析,了解市場、客戶和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在整個運作過程中加入理性的思考和籌劃,還有以人為本的設計意識。前期的調查和研究過程是最為重要的一步,理性的設計在整個產品的孵化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在“理性”設計中,設計逐漸擺脫了最初與藝術混淆不清的關系,而獨立成為一種結合多種因素的方法,理性思維也成為現代設計的一種設計哲學,也是一種設計觀。因此,我們通過對“理性”設計的思考和探討,引發社會關注,使“理性”設計能夠幫助人類解決更多生活中的問題。
三、“感性”科技與“理性”設計的關系及表現
“技術具有的人文關懷是人所賦予的,如果設計僅僅強調技術高尖端的一面,忽視其人文意義,就會失去設計的手段意義,技術的重要性在于它對于社會文化生活的意義[5]。”設計與科技同樣作為創造性的學科,科技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也為設計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持。反之,設計能夠給予科技在藝術方面的啟蒙,并幫助科技產品更易于人們接受,更好地“落地”。“因為在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唯有審美的藝術不僅可以包容和肯定人類自由的靈性,而且還能賦予它們以現實的形式[6]216。”這就是為什么在討論科技的問題時還必須討論設計的藝術。“感性”科技的出現無疑又為科技附上了一層“人性化”的意義,設計師再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提出概念性的方案,加上理性的分析,能夠促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當設計與科技相互促進,“感性”和“理性”思想互相融合,就能設計出既充滿人情味,又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產品。
礦用風力排雷器的設計是為了在地面上滾動,并在此過程中引爆地雷。(見圖4)設計師哈薩尼的家——阿富汗,有很多遺留下來的地雷、沖突殘余物,它們會傷害或殺害平民。當排雷人員橫掃雷場,引爆任何現有彈藥時,它會將空間恢復為安全和可用的空間。排雷器的重約70公斤,大約相當于一個成年人的體重。它是模塊化的:當它引爆一枚地雷時,它的175根竹子臂中只有幾根被炸掉,這樣它就可以在需要修理之前完成多次起爆。當有必要進行修理時,嵌入在設備核心的GPS芯片將引導排雷人員沿著一條安全的道路離開現場。它的部件是由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的,因此,未回收的部件不會進一步污染環境。這個設計靈感來自哈薩尼和其他來自家鄉的孩子們小時候建造的風動力賽車玩具。蒲公英型地雷雷管,裝有全球定位系統,可以記錄一條安全的路徑,并在雷區中滾動。哈薩尼在飽受戰爭蹂躪的阿富汗農村長大,他的許多朋友被地雷炸傷或傷害,他利用個人的經歷設計了一種通用的、低成本的工具,可以拯救許多人的生命。以救人生命為出發點的先進技術,再加精密、細致和理性的結構、材質分析和實驗,“感性”科技和“理性”設計這個產品中得到充分的應用。
無家可歸者收容所通常被解釋為“游牧結構”,因此設計成可折疊、可運輸和易于安裝的結構。設計師設計的基本住宅,是由超輕材料制成,折疊起來像手帕,在使用時可以使用來自城市人行道上的熱空氣,以保持充氣和加熱。(見圖5)該產品以人性化設計為出發點,加上特定的材質,也正是“感性”科技與“理性”設計相結合的優良設計產品。
結語
“歷史上,人類發展出理性,以理性獲取和傳授知識,以理性來對付困境獲取安全,既是人之為人的必然,也是人類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應該說人類發展到今天,理性的思維功不可沒,在理性基礎上誕生的科學技術,不僅表現在生產功能上,還表現在社會管理功能上,這兩方面理性的力量不但提高了人類的生產率,而且提高了人類的生存安全[1]203。”“理性”科技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是人類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被科技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的力量所迷惑,于是我們適時地、不由自主地為科技加入“感性”的成分,使科技多了些許人情味兒。如今設計與各領域、各學科關系交織,產生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科技不僅促進了整個社會的進步,也為設計提供了基石,設計同樣也為科技創造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佳的視覺呈現形式。設計本身就是科技和美學理念的集合體,設計作品達到技術、審美、工藝的最高統一。當代科學家和設計師都應該明確,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設計與科學思維方法已經開始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李政道首次提出了‘物藝相通論,后來也稱作‘科藝相通。他認為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如若達到了爐火純青、超越自我的境界,就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和融會貫通,從而對人們的非線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立體化思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7]。”科技融入了藝術中的細膩感情和審美情趣,增加了“感性”科技的多樣性,不再生硬與脫離生活,而設計的創造又需要借助理性的調研與分析來實現。設計與科技的交融,體現了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融合,而“感性”科技與“理性”設計的融合,也表示了兩者的強強聯合。“并行不悖”即是如此。所以,想要自如地、無意識地表達自我并且得到收獲,就需要技術的加持,這種技術大概率是保有對人性深刻的理解,細微的、洞察的帶有“感性”特質的科學技術。另外,設計產品的“理性”呈現也是一種表達自我而獲得愉悅感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江牧.設計的邏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
[2]江牧.工業產品設計安全原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206.
[3]李征坤,凃宏斌.西方科技價值觀的嬗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4.
[4]杭間.設計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7.
[5]李立新.設計價值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69.
[6]杭間,呂品田.藝術:科學“神性”的提示者[J].裝飾,1999(1):216.
[7]曹小鷗.中國現代設計思想——生活、啟蒙、變遷[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8:192.
段沫乙 李維立
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