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珊 譚富強



摘 要 與以往關于傳統文化發展的研究不同,通過運用大數據研究方法和LDA主題模型,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主要研究對象,建構起關于當下傳統文化創新維度的識別框架,進而整理出當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維度及其整體框架。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LDA主題模型;發展維度
引用本文格式 凌珊,譚富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政策文本分析——基于機器學習LDA主題模型的分析[J].創意設計源,2020(2):76-80.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using the big data research method and using the LDA theme model, the "Opin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issued by the Central Office and the State Council and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Guideline for Perfec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it constructs a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then sorts out the dimensions and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curren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LDA theme model; development dimension
一、問題提出
當下,我國社會正經歷著重大變革,由此帶來的發展沖擊使得人們越發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之于當下的作用和意義。中華民族正經歷著獨特而重大的實踐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國民族和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表征,亦是國家綜合實力與軟實力的具體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下中國而言意義重大,首先,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1]。價值觀是文化構成的核心要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辯證地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可將這一辯證關系概括為“四個堅持”:堅持積極揚棄;堅持全面理解;堅持發展;堅持創新[2]。其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亦有密切聯系。有學者認為二者既有強烈的契合性與通約性,同時又存在一定的地位差異:馬克思主義始終以特定的立場、觀點以及方法貫穿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過程[3]。這與韓振峰等人關于中國共產黨優秀傳統文化觀的演變與創新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科學的思想、觀點和方法[4]。這些思想與方法在當下表現為習近平文化觀,可以認為習近平文化觀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繼承與發揚,也是文化傳承保護實踐探索的理論成果,它將指導今后的文化保護與發展實踐[5]。最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已在當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就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講話,可將其概述為“兩有”“兩相”“兩創”三個方針,“兩有”指“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兩相”指“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與現代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兩創”則指“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6]。三個方針為推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提供了方法指導以及理論創新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應建立在充足理據的基礎之上[7],隨著時間推移,該論述的合理性也越發明確,其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也越發凸顯。此外,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問題也形成了一定認知: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須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和文化創造的環境之中,也應加強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同時,更要抓住互聯網科技發展的契機,力圖將科技創新與文化發展進行深度融合[8]。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戰略后,許多學者對該方針的基本內涵、理論依據以及實施方法等內容進行了學理闡述[9]。
此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堅持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其目標在于,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其保護措施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切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擺上重要日程,加強宏觀指導,提高組織化程度,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考核評價體系,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教學的重要內容;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支持力度,同時統籌整合現有相關資金,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重點項目;修訂文物保護法,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公共圖書館法等相關法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有關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該意見將“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深入闡發文化精髓”“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內容作為重要任務。正因如此,本研究在考慮研究對象時也融入了部分傳統文化發展、戲曲發展、基層文化建設以及民族教育等政策性文件。
綜上所述,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研究已有不少涉及,在取得豐富理論成果的同時也在積極指導社會實踐,已然形成了良好的學術與實踐互動機制。但既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論闡釋,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內涵維度與外延邊界,進而可能引起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在實踐上指向不明等一系列問題。鑒于此,本研究力圖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主要分析對象,并結合《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及《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等文件,通過對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中的隱含狄利克雷分布(LDA)主題模型方法的使用,力圖挖掘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維度、措施以及整體框架等內容,進而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研究領域作出相應貢獻。
二、研究設計
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維度識別具有復雜性以及系統性特征。它既涉及到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以及文學等多個學科,又牽扯到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一系列前端科技。因此,本研究將采用信息整合、特征降維、語義挖掘等自然語言處理方式,構建起屬于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維度的識別框架。
(一)數據整合
因本次研究主要探究政府政策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內容,故而研究主要以《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主,兼顧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及《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等文件。此階段主要包含以下內容:首先,在對上述單個文件進行人工篩選后,判斷文檔的可讀取性。其次,將所有文檔合并為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集。
(二)研究框架
基于上述準備工作,本研究提出圖1所示的研究框架,它能夠有效闡述本研究的重點問題以及研究流程。
三、研究結果
(一)模型結果
通過對LDA主題模型的運用及對其運行結果的分析,在平衡主題一致性等內容后,研究最終發現10個主題維度,分別為:“戲曲文化表演支持”“優秀文化傳承支持”“優秀文化傳承教育”“優秀文化青少年教育”“優秀文化民族學校教育”“優秀文化表演傳承”“優秀文化區域傳承”“優秀文化學生教育”“優秀文化弘揚教育”“優秀文化基層建設”。下面附上主題-關鍵詞表(見表1)以及關鍵詞的構成因子表(見表2):
(二)結果闡釋
本研究通過對LDA主題模型的運用,探究出了我國傳統文化發展文件中的10個維度,但以目前的文本挖掘技術而言,仍存在一定的主題維度邏輯重合或是相互內嵌。因而有必要對這些主題詞進行再一次的抽象歸納,結果見表3:
傳統文化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國家戰略規劃中以及新時代外交中的角色不可或缺,甚至發揮著影響全局的重大作用。習近平主席也曾多次闡述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系,并確立了以整體思維認識文化自信的定位[10]。從本研究的文本挖掘結果看,中華優秀傳統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主要存在“演繹傳承”“教育發展”“區域傳承”“基層建設”4個維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政策文本中關于如何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與措施。
首先,從優秀傳統文化演繹傳承角度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迫切需要演出政策與演出經濟支撐,然而不論是戲曲文化表演還是區域優秀文化表演,都需要政府政策以及立法才能保障其通過演繹方面進行傳承。演繹傳承,一方面能夠活躍出優秀傳統的展演形式,另一方面也能通過演繹劇本的形式,將道德以及行事準則傳輸至人們內心。更為重要的是,演繹傳承能夠在經濟方面刺激到優秀文化的活躍程度。從文化核心—價值觀—經濟活動而言,通過對文化價值核心的闡釋,能夠獲取良好的市場效益,進而倒逼“文化經濟化”,這種文化經濟學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11]。
其次,從教育發展角度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理論與實踐兼備。理論上,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本,其所具備的多個資本屬性既是學生學前教育的必備,亦即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化資本的基礎準備。實踐上,通過對各地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育傳播,在增強優秀傳統文化代際傳承的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橫向擴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經歷的起步階段、重創階段、恢復階段、發展階段以及深化階段,都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總結歷史經驗并遵循教育規律[12]。這在一定程度與《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所提出的“堅持針對性與系統性相結合”基本主張較為相似[13]。
再次,從區域傳承方面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重點在于重視區域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區域空間與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相輔相成,深挖區域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區域文化特色,建構區域文化名片是當下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重要任務之一。縱向看,區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區域人文、地理環境具有正相關關系,區域屬性成為當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大特色,這不僅在于優秀傳統文化“土生土長”的優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與空間地理歷史成因問題密切相關。橫向看,區域優秀文化的創新發展與經濟活動、社會治理以及文化傳播等諸多社會現實問題相關。
最后,從基層建設角度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重點在于基層組織與基層設施的協調。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應從我國鄉村社會抓起,因此,鄉村社會的基層組織成為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動力。然而,此動力需要與基層組織建設、組織規劃等問題相協調。優秀傳統文化既能作用于現代化鄉村治理,又能倒逼基層組織的自我協調發展[14]。然而,基層建設對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重點在于提供一份有組織、有目的、有規劃的強大推動力量。
結語
本研究基于LDA主題文本挖掘模型,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政策文本的分析,挖掘出位于政策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4個維度,它們分別是“演繹傳承”“教育發展”“區域傳承”以及“基層建設”,回答了從政策上如何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維度兩個問題。結果表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政策具有涵蓋范圍廣且指導具體等特征,在此基礎上,對各個維度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機制與邏輯進行了簡要分析與闡釋。研究既證明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文本挖掘具有現實意義,且依舊有足夠的提升空間,也挖掘出了政策文本中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維度與框架。此外本次研究也證明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需要政策引導與組織支持,充分說明該活動具備相當的系統性特征。
參考文獻
[1]佟斐.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點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06):137-140.
[2]呂曉芹,劉文清,張旭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關系[J].理論視野,2019(11):30-34.
[3]王成,丁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指導向度[J].理論探討,2019(06):45-50.
[4]韓振峰,李卿.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優秀傳統文化觀的演變與創新[J].東岳論叢,2019,40(09):17-22.
[5]鮑展斌,李包庚.習近平文化遺產觀及其時代價值[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08):65-74.
[6]姜喜任.論習近平關于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三個方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6):139-143.
[7]徐光木,江暢.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19(02):38-44.
[8]宋小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路徑[J].東岳論叢,2019,40(02):125-130.
[9]阮曉菁,肖玉珍.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論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1):30-33.
[10]韓文乾.習近平關于堅定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四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4-8.
[11]何懷宏.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文化價值動因[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72(03):43-49.
[12]于雅岑.以建國七十周年為契機加強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式”教育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2019(02):78-85.
[13]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N].中國教育報,2014-4-2(03).
[14]楊建華.傳統基層社會治理文化的現代轉型[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05):90-94.
凌珊
贛南師范大學
譚富強
深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