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亮亮
【摘要】針對五年一貫制培養中出現的“后進生”現象,筆者結合多年的教育經驗,從“后進生”的內涵入手、深入分析了“后進生”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用愛的感化、平等對待,善于發現閃光點和持之以恒的教育,他人眼中的“后進生”是可以轉變成優秀學生。
【關鍵詞】后進生 教育 五年一貫制
一、“后進生”內涵的詮釋
對于“后進生”,國內外教育界對其含義闡釋很不統一,至今沒有定論。本文意義上的“后進生”具有相對性,相對于“不差的學生”而存在,其內涵是依照特定的參照標準來說有欠缺和不足,相對于特定的范圍來說存在著差距,具體的是指那些學習不努力、成績較差、思想上不求上進、品德水平較低的學生。他們的智力屬正常范圍,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適應學校教育條件下的學習生活,最終導致“學業不振”或“學力不良”。“后進生”之“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求知欲望匱乏,學習能力低下。由于缺乏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與同年人相比,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較緩慢,學習能力較低下,無意于讀書學習,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懶于觀察和質疑,缺少鉆研精神,主動學習意識差,上課提不起精神,常常睡覺或干脆逃課,因此學習成績較差。
2.是非觀念模糊,道德意識淡薄。是非觀念是指一個人對己對人的行為應該分清什么是美與丑、善與惡、榮與辱,并認識行為產生的社會影響?!昂筮M生”容易犯錯誤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德無知、是非不分,看待問題往往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有的“后進生”還接受了社會上錯誤的道德觀,敵友不分,以至干出損人利己、違法亂紀的事來。
3.行為習慣不良,意志力薄弱?!昂筮M生”一般都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說則污言穢語,行則粗魯庸俗,有的抽煙喝酒,有的上網成癮。不少“后進生”屢犯錯誤、屢教不改就是由于受不良行為習慣驅使而產生的。所以,意志薄弱的“后進生”往往能說不能做,要做不能堅持,沒有恒心,缺乏毅力。這是導致他們在轉化過程中經常出現反復的原因之一。
4.既自尊自傲,又自卑自棄。“后進生”并不滿意自己所處的落后地位,內心深處還會時常迸發出要求進步的火花。當他們因稍有進步而受到肯定和表揚時,就會興奮不已,躍躍欲試。但是由于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中,受到的指責多于贊揚,不是老師的批評、訓斥,同學的諷刺、挖苦、嘲笑,就是家長的責備、打罵。因此,他們往往有較嚴重的自卑感。
當他們受到外因引誘重犯錯誤時,又會感到積重難返,難以自拔,出現自卑情緒。這種自尊自傲和自卑自棄心理在他們身上就這樣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并使他們經常處于矛盾斗爭之中。
二、“后進生”成因的分析
1.社會環境的不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上的各種不正之風、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一些不健康文藝作品的毒害,也隨之而來,如自媒體時代,各種不良的文化垃圾迅速傳播,毒害著學生的心靈;社會不良風氣、不正之風,極易對學生產生侵蝕,從而誤導學生盲從;再加上人與人之間不正常的交往關系等,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著消極影響,埋下了不愛學習的禍根。
2.家庭教育的失誤。五年一貫制的學生大多數來自于農村家庭,家長的責任就是提供經濟保障。有的家長過分溺愛自己的子女,捧他(她)們為掌上明珠,對他們嬌生慣養,包庇縱容;有的家長粗暴無知,對子女報抱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動不動就施加打罵,家庭缺乏溫暖,或不報希望,聽之任之,放任不管;有的家長本身道德敗壞,自私自利,甚至縱容子女貪圖享受,等等。這一切使不少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成績直線下降。
3.學校教育的偏差。初中教育為了升學,不斷進行分類、淘汰,致使一些學生喪失了信心,成了所謂的“后進生”甚至學習、品德都差的“雙后進生”。另外,某些老師對待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對優生常產生心理定勢,并予厚望,而對“后進生”產生厭惡心理。“后進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致使“后進生”從“以爛為爛,破罐子破摔”的失落感中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厭師拒學”。
4.學生自身的原因。自我控制能力差,對學校和家長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有對立情緒,不愿接受教師和家長的正面引導,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習慣,沉醉于低級趣味的東西,甚至接受完全錯誤的東西,知錯不改,胡作非為,破罐子破摔,自甘墮落,成了名副其實的“后進生”。
三、“后進生”轉化的對策
1.熱情關注,以愛心撫慰他們的心靈?!昂筮M生”對愛的渴望,有時甚至超過對知識的追求。如果他們得到哪位教師的關愛,哪怕是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自然的微笑或是一聲無意的贊揚,也會自然而然地激發出對這位教師的愛,十分愿意接近他(她),愿意向他(她)袒露自己的思想,傾訴心里的秘密,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坝H其師、信其道”,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的心境、愉悅的情緒來激發積極認知和意志活動,使學生看到自身的價值,產生向上的力量,進而自勵進取。所以,在“后進生”的心中,一個富于愛心的老師遠比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更具魅力。
2.平等對話,以誠心贏得他們的信任。以誠心贏得他們的信任,最后實現心靈相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徑。有些老師習慣于嚴肅地擺出高高在上的架勢,不愿意與“后進生”推心置腹地交流,沒有他們講話的權力。這樣一來,老師雖然沒有少說話,但只能說是“訓話”,是“一言堂”,而不是“對話”。其實,高師學生大多已是成年人,他們有他們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希望將自己的理解與他人分享,更希望自己的看法得到他人甚至是老師的認同。所以,作為老師,應該靜下心來,把他們當作朋友,真誠地與他們交流。即使對屢教不改的,也切忌簡單指責、當面呵斥、諷刺挖苦,可以平等地面對面溝通,或以書信形式交流,盡可能地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努力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如此這般,你會發現,他們也是有思想的,心靈的天空同樣充滿陽光。
3.發現潛質,以信心激勵他們的成長。教育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摒棄“無可救藥”等觀點,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信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后進生”。同時,還要努力挖掘他們的潛力,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給予表彰和鼓勵,從內心深處注意發現他(她)們的難處和可愛之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使他們找回自尊、樹立信心、增強毅力,使他們抬起頭來走路。
4.長期教育,以耐心期待他們的轉化?!昂筮M生”易反復,這是教育中最一般的規律。因此,教育“后進生”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以一種平常的心態期待他們的轉化。其實“轉差”工作,與其它的所有事情一樣,在沒有達到一定的度和量時,事物的質是不起變化的。因此要使“后進生”出現變化,教師一定要有一種耐心,保持“南風”長吹不停,不能淺嘗輒止。只要這樣,“轉差”工作才能會取得預期的效果。只要你不放棄信念,成功總是不遠的。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請老師們堅信:“口吃的人經過奮斗可以成為演講家,聾啞人經過拼搏可以舞出美麗而動人的旋律”。同樣,“后進生”經過老師的教育和引導,也可以向優等生轉化,練就出扎實的教育技能,成為合格的師范畢業生,將來能順利地勝任小學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潞玲.“對‘自我了解、自我把握主題班會的思考”[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
[2]朱灶妹.試談面對后進生[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二——專題研討[C].2018.
[3]李長安.職業教育須擺脫“后進生教育”的陷阱[N].深圳特區報,2019-05-06(A02).
[4]孫光友.摘掉“后進生教育”標簽,靠什么[N].中國教育報,2016-09-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