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華 李琪 吳永安 楊旭
摘 要 在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下,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現階段,我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扶貧資金利用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以如何“叫醒”扶貧資金,提高扶貧資金利用率為論點,分析原因,提出針對性的方法及對策,從而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 扶貧資金利用 原因 對策
一、扶貧資金利用率低下的原因
當下,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幫助貧困群眾脫貧,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扶貧成果。然而,脫貧攻堅任務仍十分艱巨,在資金利用方面缺乏規劃、疏于監管,導致扶貧資金使用率低下,甚至讓扶貧資金閑置,增加了資金的占用成本,造成資源浪費。當前扶貧開發資金突出表現為產業推進難、資金使用缺乏準確性、流程煩瑣、監管缺失等問題。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可供選擇的產業項目有限,產業推進難
目前我國扶貧產業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種植、鄉村旅游、光伏發電、投資企業、投資自來水廠等方面,大部分項目沒有融合第二、三產業發展的項目。我國貧困地區大多具有自然環境惡劣、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等特征,貧困人口中相當大的部分是由弱勢人口組成。市場、技術、環境等要素的制約十分明顯,導致可供選擇并順利實施的扶貧產業較少,能夠帶動大范圍的貧困戶脫貧的產業項目更少。
(二)資金使用缺乏準確性,操作流程煩瑣
信息不對稱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精準的貧困識別應建立在對信息的充分把握上,扶貧資金的專項投入和使用應從貧困戶的實際出發。例如,給缺乏勞動力的家庭提供化肥,這些家庭也無法進行農業種植。此外,資金投入流程不夠完善,流程煩瑣。當前國家的扶貧開發政策強調普惠性,政策掌握在不同的部門,部門之間各自為政,各成系統,多頭管理,缺乏有效銜接,難以形成扶貧合力,增加了扶貧的成本,降低了扶貧資金的利用率。[1]
(三)資金監管不嚴格
近幾年,國家對扶貧工作的支持力度很大,每年都會投放大量的扶貧資金。目前很多市縣級政府對扶貧項目的資金管理出現了監管不嚴或使資金閑置滯留的現象,甚至存在貪污浪費等違法行為。部分地區政府在扶貧信息公開方面不夠透明,群眾和社會無法有效監督,導致發生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因此,應建立更為有效的扶貧監督機制,減少扶貧領域的腐敗,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率。
二、提高資金利用率的對策
(一)探索資金使用長效機制
應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紐帶作用,探索資金使用長效機制。一是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將貧困戶納入產業化合作經營鏈條,提供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以更好地實現貧困群眾脫貧的長效機制;二是依靠農業龍頭企業的信息與渠道資源,解決農作物的銷售問題;三是應充分對接市場,投資長期穩定的資產收益類扶貧項目。通過調研發現,長期穩定的扶貧項目主要是背靠政府、背靠大企業的民生工程等建設項目。總之,在選擇扶貧產業項目時,應合理評估成本、收益等,根據社會、地理環境,選擇能夠長期產生穩定收益的產業,從而使扶貧資金得到高效利用。
(二)精準立項、精細使用
讓扶貧資金高效運轉起來,必須精準立項、精細使用,利用好每一筆扶貧資金。充分調查貧困戶的信息,各部門有效合作,信息共享,從貧困戶的實際出發,將扶貧資金真正運用到對貧困戶有幫助的地方。政府應從貧困地區的實際出發,真正將扶貧資金投入“造血功能”強、發展潛力好的項目上,確保扶貧資金效益最大化。[2]
(三)完善項目及資金監管機制
扶貧單位應當對扶貧項目的資金使用情況及實施進度采取對外公布的形式,使群眾和社會得以有效監督。部分地區扶貧資金閑置,癥結主要在于扶貧資金的管理權限分散在不同的部門,不同部門各成系統,沒有有效銜接,導致部分扶貧資金只能在賬上“沉睡”。[3]要建立好部門協作聯動機制,簡化操作流程,縮短審批時間,及時監控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的支出進度和使用情況,及時預警資金閑置等問題。對于違法違規行為要堅決打擊,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三、結語
在扶貧工作中,扶貧資金的管理和使用貫穿始終。本文針對可供選擇的產業項目有限,產業推進難;資金使用缺乏準確性,操作流程煩瑣;資金監管不嚴格等主要問題,提出了以下優化措施:一是探索資金使用長效機制;二是精準立項、精細使用;三是建立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四是完善項目及資金監管機制。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解決扶貧中遇到的困難,通過精準扶貧的方式,找準癥結把準脈,開對藥方拔“窮根”。
(作者單位為山東農業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金融精準扶貧難點及對策研究——以青州市為例”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江淮中.精準扶貧視域下構建扶貧工作長效化機制研究——以河南省新縣為例[J].新商務周刊,2018(14):28-29.
[2] 劉鳳敏.“叫醒”扶貧資金? 加快脫貧腳步[N].廣西日報,2019-08-14(006).
[3] 黃悅.青州市農村精準扶貧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