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保權 陳波 張俊華 譚慶鋒 楊澤富


摘要:為加速湖北省宜城市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探索優質中筋專用小麥新品種鄂麥195在宜城市的產量表現,開展了鄂麥195基本苗和施氮量二因素正交栽培試驗,以研究鄂麥195最佳的種植密度和施氮量。結果表明,中等肥力條件下,當基本苗為255×104株/hm2、總施氮量為165 kg/hm2時,鄂麥195在宜城市產量最高,為最佳密肥處理。
關鍵詞:鄂麥195;種植密度;施氮量;產量;宜城市
中圖分類號:S512.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4-0021-04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renewal of wheat varieties in Yicheng city and explore the yield performance of the new high quality medium gluten special wheat cultivars Emai 195 in Yicheng city, the orthogonal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of Emai 195 basic seedling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two factor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optimum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Yiche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derate fertility, when the basic seedlings were 255×104 plants/hm2 and the total nitrogen application was 165 kg/hm2, the yield of Emai 195 in Yicheng city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the best fertilizer treatment.
Key words: Emai 195;planting density; nitrogen application; yield; Yicheng city
鄂麥195是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和湖北省種子集團公司通過階梯式聚合雜交選育的高產多抗廣適的優質小麥新品種,2016年10月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鄂審麥2016002[1]。小麥的產量除主要受遺傳因子影響外,還受生態環境和栽培措施的影響。在各種栽培措施中,種植密度與氮素營養對小麥產量的影響最為突出[2]。本試驗以小麥新品種鄂麥195為材料,研究了不同種植密度、氮肥施用水平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對鄂麥195產量的影響,以期為小麥新品種鄂麥195在湖北省宜城市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概況
試驗地點安排在宜城市小河鎮石灰村,屬稻麥兩熟田塊,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質地為中壤,肥力中等,0~20 cm土層的基本營養狀況為:有機質含量32.1 g/kg,全氮1.70 g/kg,有效磷7.9 mg/kg,速效鉀90 mg/kg,pH 6.7。常年小麥產量在6 000 kg/hm2左右,前茬作物為雜交中稻。
1.2?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小麥新品種鄂麥195,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提供;試驗肥料為45%復混肥(15%N、15% P2O5、15% K2O)和尿素(46% N),在宜城本地購買。
1.3? 試驗設計
采用二因素裂區試驗設計的方法,開展基本苗和施氮量二因素正交栽培試驗?;久绾褪┑烤O低、中、高3個水平,基本苗依次為180×104、255×104、330×104 株/hm2,分別用A1、A2、A3表示;施氮量依次為75、120、165 kg/hm2,分別用B1、B2、B3表示,總氮量按80%作基肥、20%作臘肥分2次施入,基肥為45%復混肥(15%N、15% P2O5、15% K2O),追肥為46%N尿素。9個處理組合,3次重復,共27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66.7 m2,田間試驗設計采用隨機區組法排列,周圍設保護區。在同一田塊另設空白對照處理,空白對照不施任何肥料,以了解試驗田的基本地力。
1.4? 試驗方法
播前7 d測定品種發芽率、千粒重和田間出苗率,根據發芽率、千粒重、田間出苗率及處理組合基本苗數計算播種量,分別稱重待播。
播種量=千粒重×基本苗數/(發芽率×田間出苗率×106)
播種前每千克種子用15%粉銹靈2 g+15%的多效唑0.8 g拌種。2017年10月22日劃定小區,每個小區長3.35 m、寬2.0 m,并按行距20 cm劃行10行,試驗地周圍設保護區。10月23日在行內人工撒施基肥、播種,A1、A2、A3處理播種量分別為102.8、145.7、188.5 kg/hm2,B1、B2、B3處理基肥施用量分別為45%復混肥400、640、880 kg/hm2。各生育期管理與當地大田管理一致,11月5日每公頃用6.9%驃馬乳油750 mL對水750 kg噴霧化學除草;2018年1月5日追施臘肥,A1、A2、A3處理臘肥施用量分別為46%N尿素32.6、52.2、71.7 kg/hm2;3月7日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50 g/hm2+20%井岡霉素300 g/hm2+1.8%阿維菌素乳油750 g/hm2綜合防治小麥條銹病、白粉病和麥蜘蛛;4月14日用30%戊唑·福美雙900 g/hm2+1%尿素和0.3%磷酸二氫鉀混合液450 L/hm2開展一噴三防;5月20日取樣室內考種;5月21日人工收割、機械脫粒,曬干后稱重計算實際產量。
1.5? 調查指標及方法
1.5.1? 主要農藝性狀? 分蘗前在各處理小區內選定有代表性的一行作為樣行調查全行基本苗,求出基本苗數。12月下旬冬至前后調查固定樣行內的總莖蘗數,求出冬至苗數。拔節前分蘗數達到最高峰時調查固定樣行內的總莖蘗數,求出最高苗數。小區有50%莖稈基部第一節間伸長1 cm時記載拔節期,50%的麥穗頂端(不含芒)露出劍葉時記載抽穗期,85%麥穗中部的子粒大小及顏色接近正常,內部變硬時記載成熟期,出苗至成熟的時間記為生育期。小麥成熟前五點取樣,每點各取10株,測量地面至穗頂(不包括芒)的高度記為株高。
1.5.2? 抗逆性和病害? 當各病害的病情發展已基本穩定后調查各處理小區小麥的抗逆性和病害發展情況[3]。小麥條銹病、紋枯病、白粉病、葉枯病在4月中旬調查,小麥赤霉病、倒伏情況在5月上旬調查。各病害連續調查100株,按5級制計算各病害病株(穗、葉)率、嚴重度,病害及倒伏的嚴重度對應級別分別為無、輕微、中等、較重、嚴重,其對應級別值為1、2、3、4、5。
病株(穗、葉)率=病株(穗、葉)數/調查總株(穗、葉)數×100%
病害普遍率=發病植株數/總調查植株數×100%
病害嚴重度=∑(各級病害植株數×對應病情級數)/∑(各級病害植株數)
1.5.3? 產量結構? 成熟前調查固定樣行內的有效穗數。每處理小區隨機選取50穗混合脫粒,統計總粒數,計算平均每穗粒數。從曬干子粒中數取2個500粒稱重,結果相差不超過0.5 g,2次數值相加,即得千粒重。
成穗率=(有效穗數/最高苗數)×100%
理論產量=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0.85
1.6? 數據統計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DP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最終結果用平均數表示。差異顯著性檢驗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組合鄂麥195的農藝性狀表現
2017年11月23日和12月21日、2018年2月10日和5月10日分別調查了各小區基本苗數、冬至苗數、最高苗數和有效穗數(表1)。各小區基本苗數與試驗設計基本一致;各處理間冬至苗數、最高苗數、有效穗數、成穗率和株高差異明顯,處理A3B3的冬至苗數、最高苗數、有效穗數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同一基本苗數下,冬至苗數、最高苗數、有效穗數、成熟期株高與施氮量呈正相關,說明增施氮肥有利于促進小麥植株生長、分蘗、孕穗、抽穗和成穗;同一施氮水平下,大部分處理株高差異不明顯,各處理冬至苗數、有效穗數差異顯著,有效穗數與基本苗數呈正相關,表明基本苗數是栽培密度的重要標志,也是產量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4]。成穗率方面,在施氮量相同條件下,隨著基本苗數增加,群體增大,中、小分蘗營養狀況變劣,成穗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但基本苗相同的條件下,成穗率與施氮量相關性不明顯,說明增加施氮量對提高小麥成穗率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會促進分蘗生長,促進成穗,提高成穗率,另一方面又會造成田間郁蔽,導致無效分蘗增多,成穗率下降。各小區生育進程基本一致,成熟期均為5月17日,生育期206 d,比當地小麥主導品種鄭麥9023長3 d。
2.2? 不同處理組合鄂麥195的抗逆性和病害調查
2018年1月3—4日、23—28日,宜城市出現了2次歷史罕見的大風、強降溫、大到暴雪天氣,累計降雨雪量74.9 mm,2次積雪深度均在20 cm以上,極端最低氣溫-8 ℃。由于試驗地小麥長勢穩健,麥苗均達到六葉一心,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5],試驗地麥苗未遭受凍害。立春后,宜城市雨量偏多,特別是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遭受連續陰雨天氣,導致試驗地小麥條銹病、紋枯病、赤霉病等病害不同程度地發生。3月7日和4月14日對試驗地小麥病蟲害進行了2次藥劑防治,4月17日定點調查試驗地小麥葉枯病、條銹病、紋枯病和白粉病,5月8日調查小麥赤霉病及倒伏情況。各處理小麥病害及抗逆性調查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小麥葉枯病和條銹病在后期調查中各小區均未發現。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的發生率和發生程度隨基本苗和施氮量的增大而上升。9個處理紋枯病病株率在12%~39%,嚴重度級別除A3B2為3級、A3B3為4級外,其他處理均為2級;小麥白粉病病株率在0~36%,嚴重度級別為1~3級,A3B3發生最為嚴重;小麥赤霉病的普遍率在1%~10%,嚴重度級別除了處理A3B3為3級外,其他處理均為2級;倒伏方面,處理A3B3倒伏最為嚴重,其3個重復小區平均倒伏面積達到13%,處理A1B3、A2B2、A2B3、A3B1和A3B2均有少量倒伏。表明加大播種量、增加氮肥施用量均會導致鄂麥195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發生,也會導致植株不同程度倒伏,鄂麥195在高肥高密種植條件下抗倒性較差。
2.3? 不同處理組合鄂麥195的產量結構表現
于5月20、21日分別開展了理論測產和實打測產,各處理產量構成三因素、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及位次情況見表3。由表3可知,鄂麥195各處理產量結構中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理論產量差異明顯。9個處理組合中,中密高氮處理A2B3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均最高,分別為6 903.2、6 857.5 kg/hm2,其次是高密中氮處理A3B2和高密高氮處理A3B3,最小基本苗和最小施氮量處理A1B1的有效穗數最低,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也最低,分別為4 194.6、? ? 4 135.1 kg/hm2,分析原因主要是基本苗數少、施氮量少,導致有效分蘗少、群體偏小、有效穗數少[6]。小麥要想獲得高產必需保證一定數量的基本苗和施氮量,基本苗數的高低、施氮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小麥的最終產量[7]。9個處理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排序一致。由此可見,從獲得高產的角度來看,本試驗條件下A2B3處理(基本苗255×104 株/hm2、總施氮量165 kg/hm2)是小麥新品種鄂麥195在宜城種植的最優種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處理。
3? 討論
作物的種植密度和施氮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作物群體結構,從而影響到作物的光能利用和干物質生產,是協調群體結構、實現高產的最重要的兩項栽培措施[8]。試驗表明,在中等肥力條件下,當基本苗為255×104株/hm2、總施氮量為165 kg/hm2時,鄂麥195在宜城市產量最高,是獲得高產的最佳密肥處理。2018年鄂麥195在宜城白粉病、赤霉病發生相對較重,成熟期比鄭麥9023晚3 d左右,生產上要注重預防白粉病和赤霉病,做到適時收獲,實現豐產豐收。2018年宜城市氣候較為特殊,小麥播種期田間土壤黏重,播種時間較常年推遲7 d左右,抽穗揚花期陰雨天氣較多,赤霉病、穗部發芽普遍較重,該次試驗數據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許甫超,李梅芳,董? 靜,等.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鄂麥195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4):6362-6363.
[2] 熊又升,袁家富,郝福新,等.氮肥用量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9,28(6):697-700.
[3] 楊澤富,聶強強,石? 濤.2016-2017年度宜城市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17(31):48-49.
[4] 李隨安,苗迎君,王宏方,等.如何正確確定小麥播種量[J].種植技術,2015(7):67-69.
[5] 陳橋生,張道軍,楊? 偉.鄂北麥區小麥氣候性災害的人為成因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3):93-96.
[6] 汪建來,曹承富,孔令聰,等.氮肥運籌對皖麥44產量性狀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1(5):633-635.
[7] 毛振榮,王小麗,王? 君,等.不同基本苗及施氮量對小麥群體質量影響的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5(6):53-55.
[8] 胡立勇,丁艷鋒.作物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