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富華 馬天陽 徐敏
摘 要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質是引入非公有制經濟,促使企業股權優化配置,實現企業科學管理,加強企業創新,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放大國有資本產值的一種手段。然而,國有企業改革中企業創新性的發揮,仍是大多數企業關注的焦點。近日,格力電器混合所有制改革落下帷幕,珠海明駿被確定為格力電器15%股權最終受讓方。本文通過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革研究,以小見大,表明筆者對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企業創新性能否最大化發揮的態度。
關鍵詞 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創新性 格力電器
一、引言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仿效西方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市場的作用來發展經濟。這不僅激活了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地位,更使得很多民營企業在這一決策下萌發,為現今的國企改革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后的40余年里,國企在法人治理、經營機制、績效考核等方面凸顯種種弊端,民企同樣也逐漸遭遇入行難、融資難的瓶頸。基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國企和民企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為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在現有的體制下,國企都是國家控股,這使得國企委托代理機制嚴重缺失。且由于政府干預,國企多出現行政管理落后、人才流失嚴重、創新力不足的問題。
自1989年格力電器成立以來,格力集團的第一大股東便是珠海市國資委。但隨著各方資本的買入,該集團的國有資本從最初的50.28%降到18%。2019年4月,格力電器公告,格力集團擬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形式,協議轉讓格力集團持有的格力電器總股本15%的股權。這意味著此次受讓之后,格力集團將失去控股權。
二、理論研究
研究表明,國有企業在創新領域實力較弱、研發投資趨向也更低。[1]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代理鏈過長、產權模糊所導致的委托代理沖突,嚴重損害了其創新能力。[2]目前,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3]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4]還可以提升國有資本的效率。政府放權意愿越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難度越低。擁有話語權的非國有股東能抑制控股股東的短視行為,對企業創新產生促進作用。[5]
三、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一)有利于國有資本優化布局,培育新興產業做大做強
穩健經營和強勁盈利能力讓格力電器成為“白馬股”,極大地增強了國有資本的增殖能力。珠海明駿的引入,不僅會極大地提高國有資本的投資收益,壯大國有資本效力,優化國有資本的布局,更有望解決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管理機構臃腫、代理鏈煩瑣、創新活力不足等問題,為國有資本發揮保障、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經濟發展穩定的職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有助于向“管資本”轉型,刺激經濟活力
現如今,國企改革已經進入攻堅區。“管企業”向“管資本”的轉變更能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樣既能避免政府權力的越位、錯位和缺位,更能使國有資本配置更為高效、靈活,從而優化政府職能,促進經濟發展。格力電器引入民間投資,既帶動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又提升國有資本的效率。通過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和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國有資本將為珠海發展再添新載體,釋放新功能。
(三)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面向全球
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和財富之源。格力電器處于充分競爭的家電行業,唯有不斷變革與成長,才能實現穩健、協調發展。自2005年以來,格力連續14年領跑全球家用空調市場,中央空調連續7年保持全國銷量第一,始終保持強大的市場競爭力,這與其歷經的兩次股權改制密切相關。
據報道,格力集團明確提出,受讓方要有能力為上市公司引入合理的技術、有效的市場等戰略資源的條件。而高瓴資本持續投入人工智能、先進制造、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始終助力服務實體經濟,注重創新與技術改造。從長遠來看,這一戰略投資的引入將進一步優化格力電器的資本結構,激發企業轉型活力,實現企業價值鏈的整體躍升。而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必將再次為格力電器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助力其實現全球化戰略布局,代表“中國制造”成為全球產業發展中的標桿企業。
四、結語
創新是技術進步的核心,更是創新型企業能夠在現代市場下生存的核心競爭力,關乎一個企業能否健康、穩定、長久地發展下去。格力電器的創新,不僅促使企業向高質量[6]、創新型方向發展,更發揮國有資本的最大效力,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
(作者單位為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白富華(1998—),男,甘肅民樂人,本科,研究方向:經濟學。]
參考文獻
[1] 吳延兵.不同所有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考察[J].產業經濟研究,2014(2):53-64.
[2] 任海云.股權結構與企業R&D投入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0(5):126-135.
[3] 李維安.深化國企改革與發展混合所有制[J].南開管理評論,2014(3):1.
[4] 馬述忠,許光建.政府扶植、產業規模與區域科技創新——以浙江省為例[J].財經論叢,2016(2):11-17.
[5] 李姝,翟士運,古樸.非控股股東參與決策的積極性與企業技術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18(7):15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