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社會共享潮流背景,論述教師在“共享”中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途徑:共享發展目標,督促專業發展;共享課例研析,促進專業發展;共享教學資源,助力專業發展;共享科研成果,助推專業發展。
【關鍵詞】共享 教師專業發展 發展目標 課例研析 教學資源 科研成果 學習收獲
一般認為,教師專業發展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倫理、專業精神、專業智慧等5個方面的內容。在我國,隨著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興起,共享書屋、共享充電寶、共享購物車、共享瑜珈、共享知識、共享教育等新生事物不斷涌現,共享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那么,在共享潮流下,教師如何用“共享”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筆者對此進行探討。
一、共享發展目標,督促專業發展
“職業理想就像一盞指路的明燈,它不僅照亮了我們的職業發展之路,也照亮了我們的人生之路。”列夫·托爾斯泰指出了一個人確立職業理想的重要性。確立職業理想,就是給自己的職業發展定下目標,想像自己職業生涯要達到的境界。一個想自己在專業上有所發展的教師,必須有自己的發展目標,給自己的職業生涯作階段規劃。而目標的實現除了個人的持續努力,還需要具備三個支撐條件:一是目標數字化,即把目標分成若干個小目標,一個一個地實現;二是目標提示化,即通過各種方法,經常提示自己,近期目標是什么,長遠目標是什么,時刻不忘記努力;三是目標公開化,即把自己的發展目標在同事、朋友、家人之間公開,讓他們督促自己實現目標。在共享潮流下,優秀教師應把自己的發展目標在學校、年級、教研組(備課組)及家人、親戚朋友間公開化,讓同事、家人督促自己,監督自己實現目標,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二、共享課例研析,促進專業發展
(一)分享備課。英國作家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都有了兩種思想。”備課既是教師專業技能的構成要素,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教師教育教學思想的體現。教師通過分享備課,可以吸取別的教師在設計這節課時的長處,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讓自己的教學設計變得更加完美,久而久之,自己的專業技能就會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共享備課呢?筆者認為,備課可以通過這三種方式共享:一是“獨立+分享”。即教師先各自獨立備課,然后把自己備好的課上傳到QQ教研群、微信教研群上,或者在教研組(備課組)分享,相互借鑒,共同提高。二是“分工+分享”。即合作備課。就是指把一學期或一學年的課分成若干部分,每個教師具體承擔一部分備課內容,然后,把自己備好的課上傳到QQ教研群、微信教研群上,或者在教研組(備課組)共同分享。三是集體備課。首先,由教研組長或備課組長指定一位主備教師,備后一周上課的內容。其次,由主備教師在教研組或備課組對教學設計或教案進行講解。再次,教研組或備課組成員對主備教師的教學設計或教案進行評議,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建議。最后,主備教師根據大家的意見,對教案或教學設計進行修改補充,并分享給大家,供其他教師上課一起使用。集體備課活動,一般要求是“五定、七備、五統一”。“五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定記錄人;“七備”即備教材內容、備學情分析、備教法設計、備學法指導、備教具應用、備作業設計、備課件制作;“五統一”即統一教學目標、重難點、作業內容、教學進度、測驗考試。
(二)上課共享。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的課,與大家共享自己的課。一是“宴請課”。每個學期自己好好準備一節課,請其他教師享受精神大餐,取得“真經”。同時,可以從其他教師那里取得本節課教學的金點子。二是示范課。每一學年,至少面向本學科教師上一節示范課,讓同學科教師共享自己先進的教學理念、準確的教學方法、精湛的教學技術、和諧的課堂氛圍和精準的課堂練習,并與其他教師研討學科教學發展動向。三是邀請課。年輕教師主動邀請組內優秀教師聽課、評課,幫助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共享上課中,一方面,年輕教師為了上好課,會不斷地研課、磨課,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課展現給教師,不知不覺就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技能。另一方面,在不斷聽課當中,自己也學到了不少的教學技能,積累處理課堂生成的智慧。
(三)相互聽課、評課。相互聽課、評課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式。聽課既是共享與學習的過程,也是反思的過程,更是提升的過程。在聽課中,教師可以共享與學習他人在這部分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的長處,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而根據自己的各方面情況,思考如果自己教這個內容如何教得更好,如何讓學生學得更有興趣,如何將學習效果變得更好。評課是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助推器,教師每一次聽課都要帶著評課的任務去聽,聽課中要注意上課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定得合理、內容取舍是否得當、教學過程是否流暢、方法運用是否正確、教學效果如何、教學基本功怎樣等,下課后,及時把聽課的感受與上課教師進行溝通分享,相互切磋,共同成長。教師通過不斷的聽課、評課,不斷地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改進自己的不足,讓自己的課上得越來越精彩。同時,通過他人對自己課程的評析,認清課堂教學的亮點,發現教學中的不足,揚長避短,讓自己的課上得越來越生動。
(四)同課研究。同課研究是指教師對同一節課的教學開展的研究,包括校內開展的同課異構,共同觀摩片區、縣(城)區、市、省(自治區)、國家的示范課、賽課,參與磨課等。
同課異構,就是讓多個教師對同一節課的內容各自備課,然后共同展示,使觀課教師共享不同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感受不同的教學策略、迥異的教學風格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由此打開他們的教學思路,促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變教學方式與教學設計,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對示范課與賽課的觀摩,觀摩教師可對同一節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風格、教材處理方式、教學手段等進行思考、研討、交流與分享,進而對學科的教學方向、動態有個了解,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理念、精湛的教學技能、睿智的教學智慧,促使教師形成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風格,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
磨課是教研組或備課組教師運用一定的理論和經驗,對特定課的教學設計(教案)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反復推敲試講,使課堂教學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的活動。參與磨課可讓教師分享這些教學技能:如何科學預設、規范表述教學目標?熟悉教材從哪里著手?如何設置教學重難點?教學思路、教學設計、教學環節如何設定才更科學?如何正確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怎樣做課件?怎樣提問及評價學生?怎樣設置學習活動?如何有效捕捉課堂生成?如何規范板書、布置練習和有效小結?讓教師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專業智慧。
三、共享教學資源,助力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的發展會促進學科教學的進步,而學科教學的進步又助推教師專業的發展。學科教學的進步快慢與會不會利用、掌不掌握、掌握多少教學資源有關。在共享視域下,教師要學會共享與分享教學資源,用教學資源助推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在信息技術發展的當今時代,人們獲得的信息資源相當廣泛,沒有一個人能窮盡所有的資源。同時,由于受到主觀、客觀條件的限制,每個人原創與篩選資源的能力不一樣,對資源質量的判斷、理解也不同。因此,不管是原創還是從他方獲得的教學資源,每一位教師都應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教學資源拿出來與同行共享,同時,注意分享他人好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備課資源(包括情境材料、教學設計、教案、學案、教學參考等),課件,媒體素材(文本、圖像、視頻、音頻、動畫等),試題庫(含同步訓練、章節訓練、單元測試、綜合測試、期中期末試題、升學模擬試題等),分類錯題庫(作業、練習、測試、段考、期考、模擬考中容易出錯的題型、知識點),學科教學信息(含學科發展前沿、學科教學前沿、學習培訓信息、考試命題信息等)等,共享了這些教學資源,教師的課堂教學資源變得豐富,教師可借助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設計練習,從而讓自己的課變得有深度和廣度,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樂學愿學,課堂效益有效提高。
四、共享科研成果,助推專業發展
教育是充滿問題的海洋,是心靈間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場所,是產生新知識的空間,是不斷發現問題的過程……所以說教育即研究。共享潮流下,教師要把自己從單純的教書匠變成一個研究者,與他人一起參與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主動學習,與外界優質資源良性互動、開展合作研究、自我反思與獨立研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樹立“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課堂即實驗、收獲即成果”的理念,并付諸行動,從自身的需求和教學實際出發,剖析課堂教學行為,尋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篩選出自己最感興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課題,組建課題組進行研究,用觀察法、個案研究法、教育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等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實踐驗證。在尋找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中,課題組教師會有許多感悟、體會,要把這些感悟、體會記錄下來,形成教學隨筆、教育敘事、個案研究和教學反思等,并與課題組其他成員分享,形成最終的課題結題報告,一起提升自己的科研課題研究能力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事實上,教師參與課題研究,課題組就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在這個組織里面,成員用研究的心態(質疑、批判、反思、改進)看待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明確問題的特征,分析問題的成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研究的成果,查找不足,不斷研究……這個過程是不斷學習、思考、分享的過程,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五、共享學習收獲,推動專業發展
在共享潮流下,教師要讓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發展,必須在學校、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內與有共同愿景的同伴結成學習共同體,共同擬定學習計劃、形成學習制度,從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理論、學科教學及實踐等方面確定學習內容,從學習時間安排、學習量、學習效果、學習運用等方面制訂學習評估標準。
每一學期,共同體內成員應在同期內圍繞職業道德、教育心理學、教學專題、課題研究、教學成果提煉等問題各讀一本書,并做好讀書筆記,學年內,每一個成員應就上述問題,在正式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三年期內,應確立一個課題,七年內,要提煉一項教學成果。共同體還應不定期開展向名師學習活動,看他們所寫的書,聽他們講學,學習名師在教育教學中善于發現的眼光,入木三分的抽象概括,前瞻性的思考與實踐。共同體教師之間要相互學習。因為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都具有他人所沒有的長處,成員間要學習彼此身上的優點,彌補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素質。在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時代,共同體成員還必須在網上學習班主任工作課堂教學改革、課題研究、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最新的知識,還須參與學科的學習培訓,了解學科最前沿的理論與知識,學科的最新教學考試動態,使自己的學科教學有深度和針對性。
學習共同體成員不僅要注重學習,還要重視學習收獲的分享。每個月至少舉辦一次學習沙龍,結合讀書體會與教育教學實際,就怎樣做學生喜歡的教師,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如何使自己的課堂語言變得精彩,如何進行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反思,如何聽課、評課、磨課,如何命題、審題,如何進行考試質量分析,如何進行教育反思,如何做好科研課題研究,如何提煉教學成果,如何撰寫教學論文,如何成為優秀班主任,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與職稱評定結合起來,如何開展線上教研活動,如何無縫鏈接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等問題開展交流與分享,不斷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打破固有思維,積極變革創新,從而使自己的專業技能、專業智慧得到提升。
此外,在共享潮流下,教師還須積極爭取獲得諸如職稱、教學成果獎、業內技術稱號等各種專業發展的外在標識,把內在的專業發展與外在專業發展標識統一起來,樹立起自己的專業技術形象。
作者簡介:農大明(1964— ),壯族,廣西天等人,正高級教師,研究生學歷,法學學士,廣西特級教師,南寧市教壇明星,研究方向:基礎教育教學研究。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