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這個問題,提出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完成大量閱讀、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大量誦讀、整合教材為學生騰出閱讀時空、以點帶面促進學生品讀名篇名著、通過同類題材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表達形式的教學建議,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量。
【關鍵詞】教材 小學生 閱讀 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總目標提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在各類考試中,閱讀題量也比往年增加了。大量閱讀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認同。但是,如何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指導學生大量閱讀卻成了困擾小學語文教師的難題,因為在現實情況中,一線教師的教學任務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也非常大。以我校為例,教師普遍反映每個學期都在趕課,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都很重,幾乎沒有時間指導學生閱讀;學生也普遍反映,每天完成教師當天布置的作業后,已經沒有時間閱讀課外書。在提倡大量閱讀的今天,如何巧妙地使用教材,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是作為教學課程“實施者、決策者和創造者”的教師應該探索和研究的課題。在長期的探究與實踐中,筆者在巧用教材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方面做了不少嘗試。
一、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完成大量閱讀
預習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收集各種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況等,加深對課文的了解,從而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就進行了大量閱讀。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介紹了恐龍飛向藍天,演化成鳥類的過程。上課前,筆者就布置學生讀一讀關于恐龍的資料,以及收集恐龍的圖片;鼓勵有條件的學生認真觀看電影《侏羅紀公園》,從而了解更多關于恐龍的知識,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獲取更多的知識,增加課堂的容量。
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和后來慘遭英法聯軍毀滅的經過。為了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預習的時候筆者就布置學生讀中國近代史,搜集與圓明園有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了解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體會“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構建了開放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在預習中完成了大量的閱讀。
二、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大量誦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運用能力,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其中1-6年級教材中就安排了75篇要求背誦的詩歌。只要教師找準切入點,就能激發學生誦讀中華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加學生誦讀古詩的閱讀量。
讓學生大量誦讀古典詩詞有兩個方法:一是從作者身上找切入點。以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為例,筆者在備課時就準備了非常多的關于李清照的生平故事,以幫助學生更了解作者,也能讓學生從作者的生平故事中體會將要學習的這首詩歌所展現的情感。了解作者的生平只是第一步,啟發了學生的興趣之后,筆者還準備了李清照三個時期的三首代表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剪梅·紅藕香殘》《聲聲慢·尋尋覓覓》,讓學生明白,作者寫下《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時,還是一個懷春少女,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寫下《一剪梅·紅藕香殘》時,正值中年,甜蜜中略帶有淡淡離愁;寫下《聲聲慢·尋尋覓覓》時,已是晚年,文風透露出了悲涼凄慘,愁苦深重。這三首詞既反映了李清照三個不同時期的心路歷程,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縮影。讓學生誦讀李清照的這三首詞,既是對課內古詩詞學習的一個延伸,又能引領學生對詞作者產生興趣,從而引發學生主動進行大量閱讀。
二是從課題切入。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時,筆者帶領學生跟隨作者朱自清的腳步,欣賞了夏日清晨一池荷花的美麗姿態。荷花是非常好的一種意象,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描繪荷花的古詩詞不少,筆者決定借由朱自清的這篇課文,引導學生走進中國古典詩詞,領略古人筆下荷花的風姿。如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小池》,寫出了初夏池塘清新美麗的景色;楊萬里的另一首千古絕唱《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則寫出了西湖六月時節荷塘的艷麗風光……從課題切入,引導學生誦讀古詩詞,感受不同時期、不同作者對同一種事物的不同描述,不僅能啟發學生主動尋找更多的關于荷花的古詩詞,也能讓學生明白,描繪事物可以有多種角度。
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三首》時,筆者也是從課題切入。教材選取的三首古詩分別是杜牧的《山行》、蘇軾的《贈劉景文》、葉紹翁的《夜書所見》,這三首詩描寫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學完這三首詩,學生不僅能領略到秋天“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艷麗,還能感受到秋天“蕭蕭梧葉送寒聲”的寒意。描寫秋天,除了這三首詩,一定還有其他古詩詞,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搜集描寫秋天的古典詩詞并誦讀。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中華詩詞的興趣,也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
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快就積累了大量的古典詩詞,玩飛花令成了學生課間最熱衷的游戲。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候常常能引經據典,而且在各種詩詞誦讀大賽中也常常屢獲佳績。例如,在2019年自治區教育廳舉辦的廣西“書香校園·閱讀圓夢”讀書活動中,筆者帶的三(5)班有三名學生的經典誦讀作品榮獲一等獎。
三、通過整合教材為學生騰出閱讀時空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每一冊都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來編排,內容豐富,文質兼美。不過大多數教師都是習慣按部就班地教學,即教師一課一課地教,希望把知識教學得扎扎實實。但是,面面俱到的教學,往往帶來的就是“趕”,從開學上課就開始趕課,一直到臨近期末還在趕課。學生每天上課、寫作業,幾乎沒有時間進行大量閱讀。如果教師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整合,就能解開“知識點情結”,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大量閱讀。
比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個習作單元,所選用的兩篇精讀課文分別是《太陽》和《松鼠》,我們可以以習作為中心進行單元整合。在教學中,先重點指導學生通過閱讀這兩篇課文,比較這兩篇課文運用的不同的說明方法,以及這樣運用的好處,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進行具體說明的寫作方法;再對兩篇習作例文開展相關的練習,讓學生對照批注和例文內容,思考例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事物的特點;最后指導學生開展習作訓練。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這樣一來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有大量時間進行閱讀,增加閱讀量。
又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編排了《少年閏土》《好的故事》兩篇精讀課文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兩篇略讀課文,筆者以閱讀為中心對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進行整合教學:首先,帶領學生學習這個單元的生字詞(部分詞語也可以隨文學習);其次,以一個中心議題“走近魯迅,了解魯迅”進行四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習魯迅的兩篇作品掌握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而學生通過學習兩篇寫魯迅的文章進一步感受到了魯迅的人物形象,激發了讀魯迅作品的興趣,通過閱讀魯迅的其他代表作,進一步了解魯迅。魯迅的作品是非常值得學生閱讀的,盡管時代不同,但是里面透露出的關于社會的思考,放在今天仍然很合適,所以筆者極力推薦學生盡可能地閱讀魯迅的文章,豐富自己的思維。
事實上,整合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十分熟悉。語文教師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敢于創新,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特點,靈活地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閱讀時間還給學生。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就能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積淀深厚的文學底蘊。
四、以點帶面促進學生品讀名篇名著
名篇名著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們都經過了時間的沉淀,不但歷久彌新,還常讀常新。學生品讀經典名著,既可以增長知識和提升個人素養,也能夠豐富情感和陶冶情操。語文教材中不乏名家之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一篇篇課文,以點帶面,以“篇”的教學引導學生品讀名著,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時,筆者根據單元的訓練重點,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預測故事的后續發展,并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續編故事。有的學生想象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還可以做猴子蕩秋千時用的繩子,做熊太太的假發……學生的想象十分豐富,也十分有趣,這時候筆者再推薦學生閱讀故事原文,讓學生看看自己預測的結局和原文寫的結局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經過原文閱讀,學生一下子就被著名兒童作家王一梅的童話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時候,筆者適時推薦了作者王一梅的其他長篇童話故事,如《鼴鼠的月亮河》《住在雨街的貓》等。就這樣,以一篇帶出作者的一部部代表作,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大量地閱讀。又如,教學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時,筆者會引導學生閱讀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經典名著《昆蟲記》;教學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時,引導學生品讀同樣也是回憶性的長篇小說,我國著名作家蕭紅寫的《呼蘭河傳》……
五、通過同類題材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表達形式
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但是,不同的作家,對相同的事物在表達形式上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同一位作家,對同類的事物,在表達形式上也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找出與文本同類題材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通過同類題材的比較閱讀,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同類題材的文章的不同表現手法,感受不同作家觀察角度的多元化和表達方法的藝術性。
比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文中,作者陶金鴻以“秋天的雨”為線索,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秋天景物的五彩繽紛和豐收景象,以及深秋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的秋天的圖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德國著名自然科學家、兒童作家烏納·雅各布寫的《遷徙的季節》。烏納·雅各布曾一度在美國研究生物學,寫了很多動物學的著作。她寫的《遷徙的季節》,文風優美,把秋天的田野、植物的傳播、小動物的成長、候鳥的生活描寫得細致入微,既有很高的藝術性,又有嚴謹的科學性。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感受到兩位作家不同的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既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又對秋天萬物的變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和民俗文化。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多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描寫春節習俗的名篇。如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按時間順序,從臘八一直寫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老舍用富有方言特色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俗畫卷,寫出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樸實的語言卻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學生學習了老舍的《北京的春節》之后,筆者就指導學生閱讀舒乙的《北京的春節》、斯妤的《除夕》和林清玄的《過年的記憶》,讓學生感受我國春節的一幅幅民風民俗畫卷,品味不同作家的表現手法。通過同類題材的比較閱讀,學生不僅豐富了知識,也學會了思考。
教材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載體,如果教師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可以由教材延伸出去,進行課外拓展,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會通過大量閱讀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語言,最終提高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黃獻英(1966— ),女,壯族,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