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石鋒 楊國勛
【摘要】冠狀動脈粥樣硬化(AS)是導致患者冠心病的主要誘因,且患者的冠狀動脈病灶區域會呈現出腫脹、發紅等發炎癥狀即炎癥。而經臨床研究發現,患者因AS及其并發癥而引發的局部或全身炎癥反應與冠心病各方面之間的關系密切。為此,本文將就炎癥因子與冠心病的關系進行相關探討。
【關鍵詞】炎癥因子;冠心病;關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2
炎癥是人體內具有防御功能的重要機制之一,在人們遭受細菌感染、組織破壞和傷害時能夠起到及時的抵抗作用。這種炎癥情況持續發生的話,人體的巨噬細胞就會穿透受損的內皮壁吞噬其異常膽固醇,斑塊也會隨之形成。因此而導致的動脈內壁破裂、血凝塊等便會造成患者心血管堵塞,從而誘發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臟病。
1 高敏C-反應蛋白(hs-CRP)
C-反應蛋白產生于人體肝臟對炎癥的反應過程中,是由肝細胞合成的一種血清β球蛋白。在人體的腹水、胸水及血清等體液中均可檢測到C-反應蛋白,且血清中正常的CRP指標值處于較低水平。為此當人們的CRP長時間處于較高水平,則說明其可能由細菌感染或組織損傷等造成了炎癥[1]。
現如今臨床醫學中的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檢測方法能夠較為精確地檢測出人體CRP水平。CRP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相關,主要表現為CRP在AS的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具體機制如下:①CRP沉積于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處,通過誘發血管內皮細胞表達并分泌化學趨化因子及黏附分子實現炎癥反應過程;②借助黏附因子的上調表達,CRP能夠較好地調節動脈壁內的細胞循環機制,以此加快炎癥反應過程中的炎癥因子分泌速率;③CRP能夠通過增加LDL促進人體的調理作用,該種情況下巨噬細胞會因攝取LDL轉變成為泡沫細胞參與到斑塊形成的過程中去;④通過促進動脈內皮細胞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的表達,CRP能夠加快血栓的形成等等[2]。
通過眾多研究證實,人們體內CRP值的升高與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發生概率及危險程度成正比。且有數據顯示,CRP水平最高的患者冠心病風險要比CRP最低水平的患者高出45%。為此,在臨床診治中將hs-CRP作為早期冠心病患者病情診斷、分析以及預后判斷的一個血清學指標是具有其醫學價值的[3]。
2 腫瘤壞死因子(TNF)
TNF是一種由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以及中性粒細胞等產生的細胞因子,可分為TNF-α與TNF-β兩種。TNF-α能夠起到較好的成骨細胞抑制及破骨細胞刺激作用,而TNF-β能夠有效誘導炎癥反應,與此同時具有調節人體免疫系統、抗感染及抗腫瘤等多種功能[4]。
臨床研究發現,TNF-α與冠心病的發生與病情發展等具有較強聯系,可以說TNF-α是冠心病患者內皮功能紊亂、血管內膜增厚以及斑塊形成等癥狀的影響因素之一。具體機制如下:①TNF-α在斑塊形成的過程中,能夠起到促進人體血管細胞增殖遷移、血小板黏附以及白細胞趨化增強等作用;②通過損害人體血管內皮細胞,TNF-α能夠在該細胞高通透性的前提下致使管壁脂質沉積,加快斑塊形成;③通過抑制脂蛋白酶活性降低人體脂質降解效率,TNF-α也能加快斑塊形成;④TNF-α還能夠刺激CRP的合成,從而加快患者AS的形成;⑤在TNF-α的介導作用下人體會出現一些血管炎癥反應,包括基質沉積以及MHC抗原表達等等;⑥通過促進原癌基因轉錄,TNF-α能夠借助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破壞人體抗血凝等功能,致使血栓情況出現[5]。
據臨床數據統計分析,冠心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檢查中的TNF-α濃度與常人相比升高明顯。并且,這當中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TNF-α濃度值還要明顯高于其他冠心病患者。由此可見,TNF-α的水平檢測對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及病情嚴重程度判斷有著較好的參考價值[6]。
3 白介素(IL)
白介素是一種由白細胞等多種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具有較好的信息傳遞、免疫細胞激活與調節等作用。并且,白介素因能夠參與并影響炎癥反應等與冠心病的發生及發展具有較強聯系[7]。
我們以白介素中的IL-6炎癥因子為例具體來看,IL-6是由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以及活化的單核細胞等分泌形成的,能夠起到誘導與調節人體特殊基因表達等作用[8]。例如:①IL-6能夠幫助促進人體的代謝功能及機體免疫功能;②IL-6是促使患者由出現炎癥反應發展轉變為其他病理特征的一大媒介;③IL-6能夠通過加快人體單核細胞遷移等促使其凝血性質發生改變,并與其他炎癥因子共同發揮作用。并且研究證實,IL-6與患者AS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一定聯系。具體機制如下:①IL-6會加快人體的脂質沉積,以此促進斑塊形成;②IL-6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機體炎性反應,主要通過誘導血管內皮下的單核細胞聚集、黏附實現;③通過加快成纖維細胞增長速度并刺激人體血管平滑肌細胞,IL-6在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作用下增加人體內的血小板數量,從而致使血栓情況的出現;④通過與上文提到的TNF-α腫瘤壞死因子產生協同作用,IL-6會促使人體內大量相關抗體產生。在此基礎上免疫復合物生成并于血管內皮中沉積,加重患者血栓情況;⑤通過誘導肝細胞合成CRP,IL-6也能夠加快人體斑塊形成;⑥通過刺激合成人體內基質降解蛋白酶,IL-6能夠同時促使斑塊破裂等等。由此可見,IL-6與冠心病的形成與發展緊密聯系。經證實,人體內的IL-6濃度升高會導致其冠心病患病幾率、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死亡率等均隨之升高[9]。
研究發現除了IL-6炎癥因子,白介素中的IL-8、IL-18等細胞因子與冠心病等與心血管疾病的形成與發展也具有較強聯系。例如,AMI患者的IL-8濃度值經檢測明顯升高,為此IL-8指標在AMI的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此基礎上,IL-8還可在急性冠狀動綜合征患者的病情診斷及危險程度分層等方面發揮作用。又比如,IL-18細胞在冠心病患者粥樣斑塊穩定性的預測中可作為一個獨立因子發揮作用。經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的IL-18濃度明顯升高,即患者體內的IL-18水平與其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之間成正比[10]。
3 結束語
CRP、TNF-α、白介素等多種炎癥因子都與冠心病的疾病產生病情發展等有著密切關系。為此,臨床醫學研究應當加大對炎癥因子與冠心病之間的研究力度,以此實現對冠心病發病機制的進一步了解以及對冠心病病情及預后診斷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孫宇飛,郭大璘.炎癥因子與冠心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1):12-15.
[2] 沈 忱,楊 超.白細胞介素37與冠心病的關系及相關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7,23(7):1254-1257.
[3] Xing J,Liu Y,Chen T.Correlations of chemokine CXCL16 and TNF-α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J].Experimental & Therapeutic Medicine,2018,15(1):773-776.
[4] 鄒 暉,楊春凱,劉彤梅,等.炎癥因子、骨膜蛋白與尿酸水平與冠心病關系研究[J].系統醫學,2018,3(22):41-43.
[5] Wirtz P H,Von K R.Psychological Stress,Inflamm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2017,19(11):111.
[6] Ming L,Yan C L,Liu H X,et al.Network pharmacology exploration reveals endothelial inflammation as a common mechanism for strok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reatment of Danhong injection[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15427.
[7] Shuster M V,Gendelman O,Tiosano S,et al.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sessing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J].Clinical Rheumatology,2018,37(suppl 3):1-6.
[8] Chao C,Chaudhry N A,Hartzema A,et al.Sa1735 - Anti-TNF and Immunomodulator Therapy Modify the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Gastroenterology,2018,154(6):S-374-.
[9] Bacchiega B C,Bacchiega A B,Usnayo M J,et al.Interleukin 6 Inhibi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High-Risk Population:A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Clinical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7,6(3):e005038.
[10] Crowell T A,Gebo K A,Blankson J N,et al.Hospitalization Rates and Reasons Among HIV Elite Controllers and Persons With Medically Controlled HIV Infection[J].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7,211(11):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