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衛
摘? 要: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在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與儒釋道的思想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本文探討和分析了茶文化與儒家、道家和佛教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關系。
關鍵詞:茶文化;儒釋道;關系
茶的發現是中國人對全人類的一大貢獻,中國飲茶的歷史非常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茶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翻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畫卷,幾乎在每一頁歷史上都可以嗅到茶香。
一、茶文化與儒家
儒家是春秋時期由孔子創立,由孟子發展,形成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儒家為正統思想,直至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思想和生活,并在世界上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記。儒家思想提倡統治階級要實行“仁政”,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儒家崇尚“中庸”,其思想的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儒家的思想和茶文化的內涵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儒家的溫、良、恭、儉、讓與茶性儉茶德的精神相契合。喝茶以使人頭腦清醒,可以修心,可以修德,體現了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茶文化的內涵“和”主張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儒家中庸思想崇尚和諧,主張理智、平和、相互理解。客來敬茶等茶禮體現了儒家倡導的要以“禮”為規范。以茶養廉,以茶祭祀引領人們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這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窮獨達兼、勤儉節約”不謀而合。
二、茶文化與道家、道教
道家形成于春秋時期,以老子《道德經》問世為標志。道家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茶”字是草字頭、人和木字組成,含義是人在草木之間,草木生于天地間,天地人融合于一體,這和道家思想非常契合。
在兩漢時期神仙方士把老莊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發展成為道教。東漢時,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對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是以長生成仙為其最高目標。道教的長生不老神仙思想促使道教真人不斷發明創新各種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養生方法,如房中術、服食、辟榖等等。服餌就是通過服食藥餌來到達養生長生不老之目的。道教服餌以服食金石丹藥和草木類藥為主。金石丹藥是采用金、銀等礦石為主要原料,通過丹爐煉制而成,成本昂貴,服食的風險極大。草木類藥餌的功效雖然沒有金石類藥餌那樣見效和神奇,但是在健康養生方面依然可以達到可觀的效果。在道教真人的長期服食實踐過程中,道家真人發現了數以百計的草木類藥物,包括茶在內的大多數藥物的功效也得到了確證。道教真人對茶葉的服食逐漸常態化和日常化,并在民間廣為流傳,有力地促進了茶在中國的推廣和普及。
三、茶文化與佛教
佛教是源于印度,在兩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并且逐漸和中國文化融合。佛教總體精神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凈其意的一種教法。佛教對于茶文化有三大需求,寺廟僧人在打坐參禪的時候容易犯困,喝茶可以解乏幫助僧人參禪打坐。二是僧人吃素食而且過午不食,喝茶可以給僧人補充很好的營養。三是茶讓人清醒,可以幫助僧人修心,因此,佛教在中國傳播逐漸和茶文化融合形成了禪茶一味。禪的意思是靜思,泡茶品茶也是靜心,只有靜心才能泡茶色香味俱全的茶湯,只有靜心才能品茶茶的真正的滋味。"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在飲茶中體味和感受美好,使精神愉悅。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飲茶可得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了。“茶道”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僧人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古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把品茶的體驗從滌昏、清神、得到三個境界。唐朝時期佛教在中國迅猛發展,寺院的僧人飲茶,在寺院種茶,佛教的信徒也跟著喝茶,飲茶從貴族文人推廣到普通民眾。佛教修行需要茶,茶也通過佛教得到了推廣和普及。
中國茶和儒釋道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了中國優秀的茶文化,茶文化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理論體系,并與中國古代美學、文學、倫理學等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 2006.09.
[2]鄢敬新.茶禪一味[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3.02.
[3]方穎.淺論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三教的內生關系[J].茶葉.2016.06.
[4]汪文忠.唐詩與茶道[J].烹調知識 ,2018.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