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振榮


【摘要】目的 探討健脾清熱化瘀法治療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分別用胃復春片和健脾清熱化瘀中藥方劑治療我院中醫科收治的脾胃虛弱兼瘀熱互結型非HP相關性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觀察并比較其臨床療效。結果 方劑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6.67%,明顯高于成藥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胃脹和納呆癥狀的殘存率分別為54.76%和45.24%,均明顯低于成藥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噯氣和胃痛癥狀的殘存率與成藥組患者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健脾清熱化瘀法能夠有效提高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效果。
【關鍵詞】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健脾清熱化瘀法;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2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好發于老年人,典型病理特征是胃黏膜腺體萎縮,以噯氣、胃痛、胃脹和納呆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中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痛”和“痞滿”的范疇,其發病與飲食、情志、脾虛、痰濕、氣滯、寒熱、血瘀等多種因素有關,病機虛實夾雜,以脾胃虛弱和瘀熱互結為主,且二者常相兼出現,故臨床常用健脾清熱化瘀法治療[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中醫科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脾胃虛弱兼瘀熱互結型非HP相關性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83例,隨機分為成藥組和方劑組,其中成藥組41例,方劑組42例。
1.2? 治療方法
成藥組患者每日口服3次胃復春片,每次4片;方劑組患者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理論,以活血化瘀、化濕健脾、滋陰清熱和健脾疏肝為基本治則,選用玉蝴蝶、生甘草、丹參、香附、黨參、白術、赤芍、黃芩、絞股蘭、白英和爵床等中藥組成以方劑,隨癥加減,出現黑便酌加姜黃、雞血藤等,腹瀉嚴重者酌加秦皮,胃痛嚴重者酌加延胡索,300 mL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二次空腹溫服。兩組均連續治療半年。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噯氣、胃痛、胃脹和納呆等中醫癥狀。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痞滿證的中醫癥狀分級量化評分標準,根據輕重程度將患者治療前后的噯氣、胃痛、胃脹和納呆等中醫癥狀分為無、輕、中、重四個等級,分別計為0分、1分、2分、3分,治療后中醫癥狀總評分減少不足55%則判定為無效;減少55%~75%則判定為有效;減少75%~95%則判定為顯效;減少95%以上則判定為治愈。
1.5? 統計學方法
收集的臨床資料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
成藥組和方劑組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中,分別有15例(36.59%)和28(66.67%)治療有效,二者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中醫證候
成藥組和方劑組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治療后,仍存在胃脹和納呆癥狀者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仍存在噯氣和胃痛癥狀者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由表1可見,方劑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成藥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健脾清熱化瘀法能夠有效緩解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從中醫角度來看,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除了具備脾虛和血瘀等病理基礎外,還受熱、濕、郁等病理因素的影響,健脾清熱化瘀法提高了中藥治療的針對性,且隨癥加減,更加靈活,保證了中藥治療的全面性。由表2可見,方劑組患者治療后胃脹和納呆癥狀的殘存率均明顯低于成藥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噯氣和胃痛癥狀的殘存率與成藥組患者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健脾清熱化瘀法可促進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這主要是因為健脾清熱化瘀法利用絞股藍、白術和黨參等配合香附疏肝健脾,可對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腸道癥狀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總之,在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治療過程中應用健脾清熱化瘀法,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胃腸功能恢復,進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高京宏,任? ?靜,王翠娟.健脾清熱化瘀法治療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對胃黏膜病理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08):2257-2258.
[2] 劉? ?颯.健脾清熱化瘀法治療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及機制研究[J].健康之路,2016,15(1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