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倩
摘要:紅山文化飲食生活既有本土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的繼承,又有中原仰韶文化因素吸收而出現的變化發展。繼承表現為仍以鹿、豬為主的肉食結構,以粟、黍為主的谷物結構,以筒形罐為主要炊具,煮制、烤制為主要炊煮方式;變化表現為肉食內部結構有所變化;發展表現為對傳統谷物分篩工具斜口器和灶址的改良,甕、鼎等盛酒器的出現。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表現為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彩陶因素,在缽、碗、盆等容器腹、肩、口部,飾以黑、紅色彩陶衣。
關鍵詞:紅山文化;炊煮方式;灶;容器
中圖分類號:K87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6-0146-03
紅山文化距今約6700
5000年,此期先民的肉、素食結構為何?采用何種方式獲取、加工、煮制、存放食物?紅山文化生業方式的代表性研究當屬索秀芬、李少兵《紅山文化研究》,從生產工具證明紅山文化以農業為主,漁獵、手工業占重要地位。未見將飲食結構與相關器具相結合,對紅山先民的飲食文化做一敘述,筆者擬從植物浮選報告及動物骨骼標本著手,展現先民飲食結構,還將敘及與飲食相關的獲取、加工、炊煮、盛放器皿,一窺紅山先民的飲食狀況,感受北方旱作農業與漁獵相交所產生的獨特飲食文化。
一、肉食、素食結構
紅山文化時期,白音長汗、魏家窩鋪、牛河梁遺址出土動物骨骼最為豐富。魏家窩鋪遺址出土可鑒定標本共計311件:狍85、豬62、鼠50、狗33、鹿28、蚌19、簾蛤科8、熊7、兔4、鳥3、毛蚶3、鱉2、狐2、牛2、馬1、魚1、獐1件;牛河梁遺址出土動物骨骼主要分布在第一、二、五地點,可鑒定標本共計403件:梅花鹿145、狍81、豬75、獐39、鼢鼠20、鳥15、蚌12、黑熊9、兔5、狗l、獾1件;白音長汗遺址脊椎動物可鑒定標本紅山文化時期共計143件:鹿71、狍24、豬18、熊12、狗獾6、野兔5、熊3、牛3、鳥1,興隆洼文化時期共計376件:鹿304、狍24、牛24、豬15、熊6、狼2、狐1件,白音長汗另出土26件軟體動物標本。可見紅山先民肉食來源主要為鹿、豬、狍,較少獲獵獐、鼠、熊、狼、雉、狗獾、牛、兔、鳥、蛙類,另有極少軟體動物及魚類作為蛋白質來源。其中狗已馴化,豬可能處于馴化初期,馬、牛標本數不足,無法確定其是否馴化,其余均系野生。
筆者將白音長汗遺址興隆洼文化時期與紅山文化時期動物標本數進行比較發現:后者較前者少233件,其中鹿、牛各少233件、21件,可見紅山文化對鹿、牛食用量大幅減少,而出現對狗、狗獾、野兔等體型較小動物的食用。狗輔助狩獵,只有肉食來源短缺時才會食用,而紅山文化食用狗肉,其因可歸于對鹿、豬等動物過度捕撈,加之全新世大暖期間歇性降溫時間。
紅山文化現僅魏家窩鋪一處植物浮選報告,共發現炭化植物種子100粒:粟33粒、黍18粒、狗尾草屬24粒、藜屬13、黃芪9粒等,粟因燒烤呈“v”狀,經鑒定粟、黍已完全培育,占植物種子的51%,可見所食谷物以粟、黍主。另見相當于紅山文化晚期的哈名忙哈遺址植物浮選報告,其在地理位置上南望西遼河,但因其陶器有獨特麻點紋飾,而被單獨列為哈名忙哈文化,共浮選816342粒植物種子,大籽蒿815632粒,粟20、黍615粒,大籽蒿嫩葉、種子油可食,草和花蕾可作藥用,消炎止痛。紅山文化時期植物浮選數量較少,只可推斷其延續興隆洼文化以粟、黍為主要谷物來源的傳統。索秀芬等學者對北方農牧交錯帶氣候研究發現,距今6700-6000為暖期盛期,6000-5800氣溫較現在低3℃,在此之后氣溫逐漸回升,5400-5100出現降溫時間,原始社會時期,氣候變化對漁獵和農業影響重大,是筆者認為紅山文化漁獵與農業生業方式博弈的重要原因。
二、食物獲取、加工工具
食物獲取和加工工具主要分為漁獵工具、農具、肉食切割工具、谷物分篩工具。漁獵工具主要為石球、網墜、石矛、石鏃、石刃、石葉、砍砸器、刮削器,農具為石耜、石鏟等。
肉食切割和谷物收割工具主要為骨柄石刃刀、石刀等,那斯臺遺址出土6件石刀,經測量,其中一件石刀長約18、寬約7厘米,背部有兩個對鉆小圓孔,可穿繩而過綁在手上,用于收割草類、谷物桔梗,也可切割肉類。切割工具另見骨柄石刃刀,是西遼河新石器時代傳統復合切割工具,白音長汗遺址AF12內處一件為長條形石刀,一側有凹槽,刃殘長17.1、寬2.3、柄殘長5.5、刃部凹槽殘長11.6、厚0.4厘米470,凹槽內嵌入細石葉、石片,可加強刀刃鋒利度,以切割肉類。
谷物加工工具分為碾磨、分篩工具,碾磨工具為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石臼;分篩工具為斜口器。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眾多碾磨工具,磨棒19、磨盤3、杵8、臼1件,其中一件磨盤長37.6,寬18.5-26.5,厚5.6-8.8厘米,石臼長12.2,殘寬7.8,厚5.5-6.6,臼窩深2.6,直徑8厘米,取磨盤剖面三分之二面積約558平方厘米,臼窩三分之二容積為87立方厘米,通常石磨盤、石磨棒較石杵、石臼出土數量更多,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歸于兩方面,一是石臼自身缺陷,臼窩制作困難、容積小,加工食物數量有限;二是加工對象較石磨盤少,石杵為縱向發力,著力面集中于臼窩,可錘搗外核較硬的堅果外核,凹窩可加工帶有汁水的枝葉,故其加工對象主要是采集得來的果核、枝葉,但紅山先民素食來源主要為已培育的粟、黍,故加工谷物的石磨盤、石磨棒數量占優勢。
分篩工具為斜口器,紅山文化最多,興隆洼文化其次,趙寶溝文化最少,主要作用為分篩谷物,白音長汗、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魏家窩鋪遺址均出土陶制斜口器,趙寶溝文化水泉遺址F9②:8斜口高21.6、通高33.6厘米,牛河梁第五地點出土大型斜口器N5XC:1,口徑52.8、底徑12.8、通高52.4、底口高10厘米,較水泉遺址F9②:8,N5XC:1斜口與頂口之間的長度擴長30.4厘米,故牛河梁遺址出土斜口器器型更近于現今更為輕便的竹制簸箕,結合魏家窩鋪遺址浮選33粒粟因燒烤而爆裂呈凹口“v”狀,證明了谷物經過烤制后,用磨制工具去殼,再用斜口器分篩出谷殼的谷物加工過程,但興隆洼文化不見斜口器,自趙寶溝文化到紅山文化逐漸增多,可見先民在處理谷物上的進步。
三、炊煮方式、炊具、灶
炊煮方式一為烤制,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下層遺存僅見有居住址性質的29個灰坑,共出土24塊燒骨、稍大動物骨骼130塊、動物碎骨623件,燒骨數量雖在少數,但也證明烤制肉食的存在。二為煮制,西水泉遺址出土較多大口深腹罐,約占出土陶器的37%,其表面常有一層很厚的煙炱,在灰坑H18出土大口深腹罐、器蓋各1件,罐口徑18、高18厘,經換算,器蓋口徑略大于18厘米,且器蓋頂端有拱形紐,方便解開器蓋(用法同現今鍋蓋),罐與器蓋正好組成一套煮制食物的炊具。未經燒制的動物骨骼占絕對優勢,可見紅山先民對于肉食處理方式主要為煮制。
紅山文化灶址相較興隆洼文化有所不同,后者灶址多位于居住面中部,未見火道。前者灶址多與門道相對,靠近門道,多有火道通向門道。紅山文化哈喇海溝遺址發掘8座房址灶都位于房址前部,正對門道,門道朝向皆為東南,主要原因是采光需要這毋庸置疑,筆者試論證灶址更靠近門道有利于排煙、助燃的功用。以哈喇海溝遺址F2為例,其門道開在東壁中部,寬152-118、長100厘米,瓢形坑灶在房址前部正對門道處,火塘深30-32厘米,火塘東部與火道相通,火道長72-75、寬30-40、深28厘米,其底部與火塘底部基本在同一平面。哈拉海溝遺址屬紅山文化中期,處海拔645米的南向坡面,全新世大暖期使夏季風影響范圍向西北移動,哈喇海溝可受夏季風影響,帶來充沛降水的同時,在門道外無東西阻攔的情況下,東南風有條件順著門道吹向火道(距134.5厘米),再傳人火塘,達到助燃目的。在冬季風影響下,風從西北方吹來,房址西北面并無缺口(故此起到防寒作用),灶址靠近門道就可助于排煙。關于火道的其余用途,可為幫助烲熟、保溫食物,火正旺時,在火道靠近灶火處,可放置一部分食物,火釋放出的熱氣可加熱食物。在靠近灶址火堆的火道處,可放置部分罐類,在罐內存放食物,灶雖已停止煮制食物,但灶內火炭仍有溫度,可用來保溫食物。雖在該遺址內未見罐類容器直接置于火塘內,但從F2出土的11件筒形罐中,底徑最大為12、口徑最大為28.4、最高為26.8厘米,相比火道底部長90、寬40、深30-40厘米,完全可將筒形罐放人火道內。哈喇海溝8座房址灶址布局皆靠近門道,定有特殊用意,灶址變化體現出了紅山先民在食物炊煮方式上做出的改善,也體現出先民充分利用自然界條件,以改善生產生活。
四、容器
紅山文化時期容器主要為陶制,器型以筒形罐、缽為主,器型豐富多樣,吸收中原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因素,紅、黑色彩陶一般飾于碗、缽、甕的腹、口、肩部。容器一般以罐、缽等為主配套出土,可盛放粥類、肉類等食物,也可盛水。學者邵國田等人曾對遼寧省朝陽市德輔博物館藏紅山文化一熊陶尊內壁附著物進行檢測,分析結果表面此尊盛過水果酒,并以甕為儲酒具。器型較小的杯、鼎等可盛酒喝,器型較大的彩陶甕可儲酒,牛河梁第二地點Z4M5出土一件帶蓋彩陶甕,紅陶圓鼓腹,下腹部有一對豎橋狀耳,器表飾通體紅陶衣,除下腹部外,滿繪黑紋彩樣,甕口徑10.5,腹徑11.6、蓋口徑15.7、通高40.4厘米,經測算,其容積約為20升,相當于現今36瓶550毫升礦泉水的容積,可見此甕可儲存大量酒類飲品。
五、結語
紅山文化發掘遺址眾多,筆者僅選取紅山文化較為典型的幾個遺址,將飲食及與之有密切關系的器物、炊煮方式相聯系,稍作粗陋分析,認為:紅山文化飲食生活既有本土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的繼承、變化、發展,又有中原地區仰韶文化因素的吸收。繼承表現為仍以鹿、豬為主的肉食結構,以粟、黍為主的谷物結構,以筒形罐為主要炊具,煮制、烤制為主要炊煮方式;變化表現為肉食內部結構有所變化;發展表現為對傳統谷物分篩工具斜口器和灶址的改良,甕、鼎等盛酒器的出現。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表現為吸收中原仰韶文化文化彩陶因素,在缽、碗、盆等容器腹、肩、口部,飾以黑、紅色彩陶衣。通過飲食結構及相關器具的橫向敘述,可進一步展現紅山先民飲食生活狀況,豐富紅山文化研究內涵。
作者簡介:洪倩(1995-),女,漢族,重慶涪陵區人,單位為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研究方向為先秦史。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