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磊

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的太空南瓜
新冠疫情下,多國恐慌性囤積食品。哈薩克斯坦禁止了小麥粉、胡蘿卜、糖和土豆等農產品的出口;越南一度暫停了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塞爾維亞停止了葵花籽油和其他農業物資的出口;俄羅斯則表示,將每周評估情況再決定是否出臺出口禁令……
面對“囤糧”傳言,不少網友擔心:中國糧食夠不夠吃,要不要囤積?會不會出現供應不足、價格上漲問題?
近日,中國商務部、農業農村部及有關專家均作出回應表示,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糧食供應短缺及價格大幅上漲問題,無須集中批量購買、在家中囤積糧食,糧食還是要“吃新的好”。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食品消費國。2017年,我們從187個國家和地區進口了580多億美元的食品。巴西2018年出口大豆8000多萬噸,中國一國就買走了近7000萬噸。中國人每喝下1000毫升牛奶,約有200毫升來自海外。
此外,14億國人一年就能干掉全球約73%的柿子、68%的梨、67%的西瓜、58%的桃和李子、50%的獼猴桃、49%的蘋果、27%的柑橘、17%的葡萄及10%的芒果和香蕉。妥妥的“大胃王”……不,應該叫“大胃王炸”!
除了中國,離開全球貿易就吃不飽飯的國家還有很多,比如90%的糧食和60%的肉類都依賴進口的海灣國家;農產品自給率不足10%的新加坡、不足30%的韓國和不足40%的日本;還有以色列和荷蘭這樣的“農業大國”—高檔果蔬和花卉畢竟不能當飯吃,大宗糧油還要靠別國。
全球現已出現“糧食民族主義”征兆,今后將進一步加劇。
不妙的是,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蒂姆·本頓警告稱,全球現已出現“糧食民族主義”征兆,今后將進一步加劇。他指出,如果糧食供應不足,社會將會“崩潰”—在糧食價格飆升的2008年和2011年,非洲、亞洲和中東多個國家都出現了動蕩。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久病床前無孝子”,“一方”老是有難,“八方支援”能持久嗎?所以,關鍵時刻還得靠自己。
詩人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非常喜歡,作為北方人,我決定“從今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畢竟,疫情讓大家憋悶了這么久,光吃大饅頭可不行,老吃小咸菜也難受。要想讓咱老百姓的日子有滋有味兒,水靈靈的生鮮蔬菜必不可少。
土地就那么多,氣候還不一定給力,靠化肥農藥總有極限,人們都希望食品“更多,更好,更便宜”,怎么辦呢?航天農業科技來幫忙。那些土不拉幾的果蔬種子,乘坐宇宙飛船、返回式衛星進入微重力、高真空、強輻射的太空環境,其種子的DNA鏈條就可能發生重組,進而實現誘變育種。
經過篩選后,總會有優質品種誕生。
物以稀為貴。早些日子,印度的“國民蔬菜”洋蔥連續兩輪收獲季均遭災害,大幅減產,價格搭上了火箭。于是,印度政府一聲令下:暫停一切洋蔥出口。依靠進口印度蔬菜的鄰國孟加拉,洋蔥價一夜之間增長了9倍;斯里蘭卡和阿聯酋等國的洋蔥價格也應聲上浮;尼泊爾則依靠中國每天額外供應40噸洋蔥,才穩住了局面。
相比糧食,蔬菜的品種多得多,可替代性強。不過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即便大家都是蔬菜,也會分個三六九等的。
航天蔬菜是不是第一等?咱可以說,也可以問。
先說出身。中國的航天蔬菜,那可是根正苗紅、出身名門—大都是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長征系列火箭,利用返地衛星和神舟飛船送到太空“留學”的。
既是“留學”,就會有學渣學霸。同理,也不是所有的種子上天玩一圈兒,回來就會成為金枝玉葉的—在宇宙輻射的影響下,其實種子們的基因突變概率是極低的,而且完全隨機。
一顆種子發生突變的概率僅為1%左右,有的連千分之一都不到。打個比方,如果你明白了現在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不孕不育的病例出現,就會理解太空育種有多難。
1971年,美國“阿波羅14號”登月時,帶了500顆各種樹的種子,在太空飛了那么久,都到月球表面了,但回來后發現種子們依然傻乎乎地“無動于衷”,沒有任何變化,種出來還是一個德行。
但這并不妨礙美國宇航局(NASA)將這種被命名為“月亮樹”(Moon Tree)的種子各種送人,還作為國禮送給巴西、日本、瑞典等“友好國家”。結果怎樣呢?種在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門口的“月亮樹”,跟它的地球小伙伴們相比,除了名字,沒有任何兩樣。送給白宮的就更慘了,被白宮辛勤的園丁給養死了。
太空輻射變異后并非萬事大吉,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后面還有更多怪獸需要科技工作者去打—種子返回地面后,先后要經過培植、篩選、進一步雜交、驗證等,還要試種3年,如果3年的表現都超過對照品種,才能獲得審定證書。這時的種子才能叫“太空種子”,才能合法地推向市場。

航天茄子個兒大、色佳、味美,抗病性、抗逆性都很強

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的太空植物展示區
以航天茄子為例,通過人工定向選育,要經過4~6代才能穩定選育品種。通常情況下,2年才能培育出3代品種。因此,您吃到嘴里的那一筷清蒸航天茄,一般已經過了4年左右的培育時間。
每一棵航天蔬菜的成功上市,都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可能忒凄慘了點兒,還是用作家冰心說的那句話形容吧!—“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那么,如此興師動眾、勞心費神,航天蔬菜究竟有哪些魔力吸引人們孜孜以求呢?據中國生態研究院院長馮洪章介紹,1987年我國“龍椒二號”種子搭載返地衛星飛行5天、返回陸地后培育而成的“宇椒一號”,其維生素C及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兩成左右,葉綠素含量提高了1/4;1994年“組培大黃”番茄種子搭載返地衛星飛行15天返回地面后,培育成了“宇番一號”,單果均重250克以上,最大的可達800克,果肉厚、沙瓤、味甜。
再以航天茄子為例,其與眾不同的特征就是個兒大、色佳、味美,富含維生素C和糖分。其貯存期不但比普通小伙伴長,成熟期提前,而且產量高—同等條件比普通茄子可提高產量15%~20%。
另外,航天茄子“身體倍兒棒”,也許是經過了太空環境殘酷的考驗,其抗病性、抗逆性都很強。有人專門在鹽堿地上種植這種東西,結果收獲后發現,茄子產量和品質遠超普通品種,平均畝產量可達7000~8500千克。有的茄子重達5~8斤/個,大如籃球;而普通茄子一般畝產只有3500千克。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名為“變色龍”的太空茄子。該茄種于2002年搭乘“神舟四號”經太空育種,后又經4年選育,才培育而成。該品種外形,相比普通茄子沒有明顯變化,依然呈淺紫紅色,但其皮肉還會變成和絲瓜一樣的綠色,“變色龍”因此得名。炒熟后的茄子不僅口感好,口味比普通茄子更正點,而且早在2007年就已在武漢小批量上市。
今天中國乃至全球性的消費升級,更像是一種心理升級。因此,品質、場景、心情,就成了新中產最愿意為之買單的核心因素。在此情況下,航天農業品種、太空食品,成了疫情緩解后的“報復性消費”和“舌尖上的全球化”的可及對象。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九天攬月,五洋捉鱉”—航天農業科技咳嗽一聲:朕就是這樣的漢子!“頂天立地”的漢子!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