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柱

布達佩斯鏈子橋
多瑙河是歐洲第二長河,僅次于伏爾加河。它發源于德國西南部,向東流經奧地利、匈牙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烏克蘭等10國,最后注入黑海,被標榜為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早在19世紀60年代,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名作《藍色的多瑙河》,就讓這條原先默默無聞、長度只有長江一半不到的河流走紅世界,開創了音樂元素與地理探索緊密結合的先例。
我遠赴布達佩斯,是受表演藝術家陳強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陳強去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訪問,回國后就給出生的兩個兒子分別取名“布達”和“佩斯”,該市的迷人魅力可見一斑。而被譽為“多瑙河玫瑰”的布達佩斯,自然與藍藍的多瑙河有著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
多瑙河將這個歷史名城一分為二。西岸是布達,蜿蜒的丘陵、山地上聳立著被列為世界遺產的皇宮、古堡和教堂;東岸為佩斯,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密布著行政、商業和文化中心。
在布達佩斯觀水的最佳方式是依橋佇立,由遠而近,再由近漸遠。由于此時你已靜下心來,視線聚焦的多瑙河不再是施特勞斯所歌詠的藍色、虛擬的長河,而是一條展現在你面前的一刻不停在流淌、輕吟的河川。
當清風徐來、氤氳霧氣騰起時,輕煙朦朧中河水顯露出或淺綠或淡褐或暗藍的基色;而當溫暖陽光傾瀉時,又突然間神奇地調色為墨綠。一只看不見的巨手,儼然成了最佳調色大師。據統計,多瑙河的河水在一年中至少要變換8種顏色—包括各色藍、濁黃色、鮮綠色、草綠色、濁綠色、深綠色等。
這些變化沒有固定的規律。即使在呈現寶藍的某天,2個小時前盡情予你藍的享受,可轉眼又從藍變綠或變青。那為什么此河的河水色彩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地理學家認為,可能是與風向、水速以及河流本身曲折多變等因素相關。
即使是藍色,也有寶石藍、淺藍、淡藍、深藍、水晶藍、海軍藍等各種藍。藍色滲透在河水里,鋪在河面上,藍得自然、藍得透徹、藍得均勻、藍得醉人,藍得你無話可說,藍得你駐足不忍離開。
當瞬間即變的多瑙河水從上游奔騰而來,布達佩斯依水建造的9座橋梁,則成了掛在多瑙河脖子上的“璀璨項鏈”。而由北向南排列的瑪格麗特橋、鏈子橋、伊麗莎白橋、自由橋,則堪稱4條“金鏈”或“銀鏈”。
從游輪碼頭登上游船,見到的第一座橋即金色的瑪格麗特橋。它雍容大氣,拱形呈165度夾角,橋墩上遍布精美的石雕。橋的中央分出一條側橋,通往與橋同名的瑪格麗特島。從空中俯瞰,這座三叉形的橋,猶如瑪格麗特島的一對翅膀。
白橋的建立是為紀念一生熱愛匈牙利的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即茜茜公主)。
一過瑪格麗特橋即可望見鏈子橋。鏈子橋于1839年開始興建,1849年竣工,全長380米,建成時是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橋。它是連接布達與佩斯眾多大橋中最古老、最壯美的橋樑,現已成為布達佩斯的標志之一。鏈子橋名不虛傳,碗口大的鐵鏈一節緊套一節,形成結實遒勁的鏈條,插入橋頭堡。橋的兩端,4只石獅氣宇軒昂,尖利的獅爪緊緊抓住厚重的底座。
匈牙利的法律規定,男女結婚年齡分別是22歲、20歲。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選擇教堂式婚典,也可以參與政府主辦的集體婚禮。不過,不管是采用哪一種形式,喜結良緣的新人在婚后都要去匈牙利首都完成一件大事—選擇一個清晨,溫情地牽著配偶的手,慢慢踱過鏈子橋。
該橋其實并不長,只要5分鐘就能快步走完,而新人則應該慢慢行走。這應了匈牙利民間詩人的一段名言:“哪怕和愛人在橋上只待15分鐘,都會讓你們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力量、婚姻的真諦,真正享受匈牙利人的浪漫!”
用優雅形容鏈子橋身旁的伊麗莎白橋一點也不為過。此橋呈潔白色,線條柔和,極具現代氣息,當地人又稱之為“白橋”。白橋的建立是為紀念一生熱愛匈牙利的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即茜茜公主)。
緊挨著伊麗莎白橋的是自由橋。此橋渾身通綠,最初稱為“弗蘭茨橋”,是以茜茜公主的丈夫、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的名字命名的,在匈牙利獨立后,改名“自由橋”。夕照中的綠橋另有一番情趣,優美的斜拉鋼桁架梁,延伸出“綠水回通宛轉橋”的迷離意境,與周遭古色古香的老建筑互為照映,并與白橋形成了白綠呼應的情侶橋。
在布達佩斯,水橋合一,緊密相連;橋融水美,交相輝映。
歷經人間滄桑,流經大小國家如此之多的多瑙河,奉獻給人類的是色彩絢麗的多元文化。但這多彩的文化,卻與歷史上慘烈的戰爭以及多民族、多宗教的隔閡、沖突相伴而生。我在探訪多瑙河上的“三顆明珠”—維謝格拉德、埃斯泰爾戈姆和圣安德烈三鎮后,這種“依河分布、孤芳自賞”的強烈感受有增無減。
能去三鎮一游是最享受的美事。首選維謝格拉德鎮,是沖著它擁有一個充滿詩意的中國名稱“彩云古堡”(簡稱云堡)。踏著堡外50多級木質樓梯,氣喘吁吁地入門后,還得登爬30多級樓梯。此時抬頭回望,想不到的奇跡發生了:耀眼的陽光穿越藍天白云,經破敗斷裂的古堡石材反射,散發出多姿多彩的奇特光芒,令人頓生穿越古今、騰云駕霧的錯覺。
現今的“云堡”,盡是歷經戰火的斷壁殘垣。為抵御外族入侵,13世紀匈牙利人在300多米高的山頂上建了這個城堡。古堡當時有3道又高又厚的圍墻,有著“一夫當勇,阻擋千兵”的陣勢。統治者自以為高枕無憂,將堡內宮殿打造成歐洲當時最豪華的王宮之一,享盡榮華富貴,卻沒能抵擋住土耳其人長達一個半世紀的進攻。
從“云堡”的最高處往下走片刻,多瑙河便一覽無余地展現在你眼前。據說這里是眺望多瑙河全景的最佳之處。只見清澈的河水緩緩由西往東流淌,途徑維謝格拉德,來了個90度的大轉彎,形成了眾人爭睹的“多瑙河之膝”的勝景。
神奇的多瑙河幾乎貼著大教堂的邊緣流淌而過。

“山丹丹”街景
驅車來到埃斯泰爾戈姆,這是一座建立在山丘上的美麗古城,與斯洛伐克隔河相望,10-13世紀的匈牙利曾定都于此。矗立在多瑙河畔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是該鎮的標志,名列匈牙利第一大教堂。大教堂始建于1822年,耗時近50年才完工。教堂主體建成后,匈牙利國寶級音樂大師李斯特專門譜寫了《大彌撒曲》作為獻禮,并親自指揮典禮上的精彩演奏。
觀賞圣母升天大教堂,最激動人心的地方莫過于,神奇的多瑙河幾乎貼著大教堂的邊緣流淌而過。我們來到大教堂時,不遠處傳來優美、清麗的《茉莉花》笛聲。一位吹陶笛的匈牙利街頭藝人邊吹邊跳,并用英語訴說他在這里已獻藝數年。
圣安德烈也有一個好聽好記的中國名字,叫“山丹丹”。圣安德烈小鎮有如半個“非”字,一豎是多瑙河,三橫便是進入鎮區的路口。鎮里的道路七拐八彎,錯綜復雜。這里曾是匈牙利文藝復興的發源地。19世紀末,眾多流浪藝術家看中了小鎮世外桃源般的地理位置,紛紛匯集到這里,有畫家、雕塑家、各類手工藝匠人。
小鎮上家家戶戶都制作、出售工藝品—油畫、雕塑、木刻、漆器、刺繡、編織物等應有盡有,最有名的要數琥珀蜜蠟。“山丹丹”鎮上沒有高大建筑,房屋多為兩三層樓高,但由于小鎮本身處于高低不平的坡地上,一些平房也顯得高高在上。而最妙的是,屋頂天窗造型都酷似一雙雙人的眼睛,且眼神各有所異,或“眉開眼笑”,或“怒目圓瞪”,或“睡眼惺忪”,或“暗送秋波”,讓人忍俊不禁。
多瑙河三鎮各有所長,風格獨特。依我看,古戰場維謝格拉德恰似“英武男子”,古都埃斯泰爾戈姆頗像“肅穆長者”,要說圣安德烈,更神如藝術氣質十足的“優雅女郎”。
這趟布達佩斯之旅,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好似聽了一首悠揚的圓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