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如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江蘇各地各部門運用5G網絡、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疫情精準化防控和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復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接受“戰疫”檢驗,初步形成了“布網、上云、用數、賦智、接鏈”的技術支撐體系,應用成效明顯。
一、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
復產復工復課成效
網:運用5G網絡工業互聯網精準覆蓋。2019年11月,5G正式商用,其“高帶寬、低時延、大連接”特性,為疫情期間精準化防控和復工復產復課提供強大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并順應工業互聯網要求,“5G+”工業互聯網應用平臺、行業、場景不斷涌現。目前全省已建成5G基站2.6萬座,寬帶用戶數3948萬戶,100G到園區,10G到小區,光纖到戶全面覆蓋,家庭固定寬帶平均接入速率132Mbps,移動寬帶平均接入速率42.8Mbps。一是出臺5G試點應用專項實施方案。2020年全省新建5G基站5.2萬座,全省啟動新一批5G行業應用案例征集,簽約5G行業應用試點項目114個,培育輔導工業互聯網國家二級節點5個。無錫啟動建設全球首個車聯網(LTE-V2X)城市級示范應用項目,中車浦鎮、亨通光電、博眾精工、昆山滬光等龍頭企業正在加緊推進“5G+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南京電網組織了全球首個5G獨立組網電力網絡切片測試,江蘇省人民醫院、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應用“5G+MR”實施遠程手術急救。二是實施“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電信運營企業、重點IT企業及工業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內外網改造升級,培育一批標桿工程,建設“5G+”工業互聯網網絡化改造和公共服務平臺。打造“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在10個行業形成可推廣可復制解決方案,累計征集全省“5G+”工業互聯網應用項目123個。推廣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并不斷探索“制造即電商”商業運營模式,推動“超級數字工廠”孵化培育,推動標識量、解析量、企業量“三量融發”。三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優化供應鏈。徐工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用“5G+”大數據定制打造“工業企業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臺”,助力工程機械、制造業、物流等企業加緊人員物料、設備部件調配,確保了供應鏈上開工率短期內大幅度增長;二元蘇州工業科技公司依托日化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協調原料供應商資源,將傳統品牌3—5個月研發周期縮短為15天,幫助多家原料供應企業和產品生產企業快速復工、轉產達產;觀為監測技術(無錫)公司研發的疫情防控應急運輸車輛通行證服務系統支持省內13個地市及84個區縣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的業務辦理,辦證量超過4萬張;朗坤智慧科技公司推出旺采網——線上招標采購平臺,提供免費遠程技術服務,幫助企業完成招標采購;江蘇海岸線“鏈企云”平臺通過對行業供應鏈、價值鏈流程再造,整體庫存天數縮短20%—35%,交貨周期縮短20%—35%。
云:依托云平臺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復課。拓展平臺應用,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作用,通過供需對接、動態調配、云上復工、線上招聘等產品和服務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經濟平穩運行。一是開通“綠色通道”助力復工復產。及時開通支持企業應用的工業互聯網技術服務復工復產的“綠色通道”和工業APP匯聚平臺,上線104個云服務辦公產品,105款工業APP,254款工業互聯網應用產品,以及18個抗疫復工大數據應用場景解決方案,通過“綠色通道”上云的企業已超過4萬家。針對軟件企業復工復產需求,還第一時間開設了“江蘇軟件政企通”公共服務平臺抗疫專欄,推出77個優質軟件產品供省內企業免費使用;同時還開發了疫情防控專項信息系統,及時高效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物資保障、政策紓困等問題。蘇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專門打造“復工通”平臺,一站式解決員工返崗、信貸融資、物資運輸、在線培訓等復工復產痛點問題。二是通過信息追溯解決企業用工難題。好活(昆山)網絡科技公司推出“互助通”產品和“碼上復工”小程序,為中移鐵通、UU跑腿、美菜等100家企業提供了人才能力共享及結算服務,解決人員就業近2萬人次,結算金額近1000萬元;常熟服裝城推出“開復市自主申報”系統,為集團下屬7大市場及20多個民營市場的經營戶和店鋪從業人員提供線上申報、審核服務,并通過“云裳通”打通采購商與常熟市疾控中心重點監控人員數據,保障采購源安全。三是網上復課確保停學不停課。江蘇省教育廳上線智慧教育云平臺,并聯合釘釘、騰訊推出“名師空中課堂”,為全省中小學生提供精準補短提優、全名師在線互動授課、全學段共享優質資源等服務。手機移動端覆蓋900萬戶中小學生,用戶數達2900萬。焦點科技公司推出區域線上教學平臺“焦點云課堂”,已覆蓋江蘇、山東、海南、廣西、遼寧、浙江、上海等省區市。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開發的電子信息教學資源庫平臺每天約有全國各地7萬多名學生在線學習。
數:緊扣大數據分析追蹤管理流動人員。在疫情防控方面,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到監測分析、傳染源追蹤、人員流動、在線問診等多個重要防控環節,做好“精準”智防、“精密”智控、“精確”智聯。一是建立大數據疫情防控體系。江蘇省公安廳、衛健委、通管局聯合行動,依托人口數據、通信數據平臺,整合歸集19個省有關部門數據資源,將手機漫游數據及人口信息與相關部門掌握的數據相關聯,持續全面跟蹤掌握流動人員態勢特別是病源地人員入蘇信息,確保重點人員行動軌跡可查、可控、可追蹤。江蘇電信等運營企業為此還專門成立了大數據攻堅團隊,協助政府開展重點人群活動軌跡排查。二是應用大數據跟蹤復工人口流動路徑。國網江蘇研發的江蘇抗疫復產電力大數據云網通過大數據實時分析全省居民返程與企業復工情況,形成全省、各市、各行業以及重點監控區域的工業生產和人員復工情況實時晴雨表;南京建普軟件公司研發的省政府投資工程復工疫情防控監管平臺,建立項目疫情防控責任體系317條,保證各類工程項目及時復工;南京擎天科技公司推出企業防疫排查APP,提供人員分色標識、15日內漫游地信息核對、返企人員“一人一檔”管理等10多項服務,幫助南京4000多家危化、工貿重點企業開展疫情排查和復工復產申請;賽摩電氣公司推出疫情防控政企互聯云平臺,幫助新沂市17個鄉鎮95%的企業和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101家商貿服務業復工復產。三是推廣疫情防控服務平臺及應用。組織軟件信息服務企業、大數據和互聯網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及電信運營商開發部署疫情防控軟件產品,先后征集3個批次300多家企業近600項信息產品、平臺及服務,覆蓋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物資調配、民生保障等多方面。蘇寧集團開發公共出行信息登記系統并在南京市公共交通、公共場所等領域投入應用;浩鯨云計算科技公司上線“鯨智守衛”,在精準分析各類疫情信息基礎上為科學防控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支持;朗新科技研發的公共防疫管理平臺通過“七通一碼一平臺”實現疫情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協同;江蘇移動研發出“一呼百應”——基于大數據的智能語音疫情防控解決方案,為網格化疫情防控提供常駐人群識別、點對點語音播報;江蘇聯通推出面向個人用戶的疫情防控平臺,集聚全省41家發熱門診醫院、300多位醫生在線提供遠程服務。四是為疫區防控提供信息服務技術保障。全省軟件及互聯網企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助力疫區精準、高效、安全防控。華云數據為湖北武漢疫情集中地區免費提供醫院信息化建設相關超融合云一體機產品及服務,協助相關應急醫院快遞搭建高效、穩定、安全的IT架構;徐工信息推出漢云熱篩查平臺,快速識別個體體溫并實現人證對比,提升疫情防控管理工作的準確性;總部位于南京軟件谷的中軟國際“解放號”發布“神兵計劃”,召集全國“碼農”為武漢及全國定點醫院、社會組織、醫療企業提供IT運維及技術援助服務。為減少江蘇援鄂醫護人員集中開會帶來的感染風險,疫情伊始,江蘇電信為援鄂醫療隊創建42個云會議室,每天保障每個醫療隊6—8次云會議,高峰時實現13批、2804名前方醫療隊員云服務全覆蓋。
智:應用人工智能遠程篩查和智慧識別。在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AI)具有多重典型應用場景,并廣泛應用。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快速篩查。在機場、地鐵、車站等高密度人流中利用紅外傳感,快速、準確識別體溫異常者;對疫情信息進行智能化分析,預測疫情發展趨勢,可以提升政府疫情防控效能;利用AI遠程問診可有效降低醫護人員近距離接觸感染的風險,利用人工智能影像輔助診斷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診斷效率,緩解醫護人員緊缺問題;通過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減少病毒檢測中的重復性工作,通過有效篩選化合物、生物標志物、預測藥物理化性質等促進藥物研發。二是開啟掃臉復工掃碼點餐。運用AI技術實現佩戴口罩“刷臉”登記代替指紋考勤。人臉識別并不罕見,但當臉部大部區域被口罩遮擋,實現有效識別就需要更加精細捕捉和精準的算法,機器還可對未佩戴口罩人員進行語音提示,并同步給防疫值班人員,做到主動管控。不少江蘇餐飲店通過掃碼點餐、自助收銀等開啟無接觸營業方式。“線上消費、快遞派送”已經成為居民消費主流,“非接觸”便民服務、“智慧物流、無人配送”保障了生產生活的基本供給。如蘇寧物流推出“5G臥龍”無人配送車,能有效識別紅綠燈,與周圍車輛、交通環境產生實時交互和互聯,利用5G技術實現了遠程輔助駕駛和末端無人配送;隨易信息研發的食行生鮮社區智慧微菜場獨創“到柜模式”,服務蘇州、無錫、上海三地3700多個社區,提供居民日常所需零副食4000余種,為300多萬戶家庭提供生鮮配送服務。三是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態勢初顯。全省目前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超過700億元,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在不同細分領域形成了發展優勢,培育孵化了思必馳、億嘉和、曠云科技、科沃斯、南京地平線等一批代表性企業。如思必馳推出“疫情防控機器人”,為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等提供人工智能呼叫排查、追蹤服務,通過機器人替代社區人力摸排人員往來,加強重點人員健康監測和跟蹤保障,目前已在園區、街道、社區推廣使用。
鏈:引入區塊鏈溯源監測和社會化治理。疫情防控涉及信息透明、信任機制、物品溯源、數據合理共享、隱私保護。區塊鏈幫助慈善公益更公開透明,讓數據曬在陽光下,增強慈善組織公信力。借助區塊鏈建立真實可信的物資溯源機制,讓醫療物資與醫院需求更加匹配。一是“區塊鏈+高校防控信息平臺”投入使用。南京審計大學組織校內專家開發了疫情防控信息采集區塊鏈系統,并于2020年2月2日零時上線。系統以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為支撐,師生所填的信息在上傳中央服務器的同時,還以加密的方式上傳到了多臺區塊鏈節點服務器上,確保了信息的準確性并解決了使用者擔心信息泄露的風險。目前該校千余名教師和17000名學生實現了信息采集全覆蓋、無遺漏、無死角。二是“區塊鏈+社會治理”在南京推開。南京市優化升級“社區治理一體化平臺”,率先在全省開發“健康模塊”,打通網格員手持終端和公安機關大情報一體化實戰平臺,匯聚融合各類涉疫大數據信息資源,強化預警研判,精準指引網格員開展摸排、走訪、跟蹤、服務等工作,形成了“大數據研判、地毯式排查、全流程追溯、網格化防控”的現代化防控模式。三是“區塊鏈+蘇城碼”在蘇州創新應用。蘇州市在疫情防控實踐中探索出一套“蘇城碼+網格化+鐵腳板”的工作經驗,其核心就是大數據應用支撐。蘇州市近期已發出動員令,要求各級堅持“一體化、一盤棋、一張網”,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城市治理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手段創新,構建數據閉環、網格閉環、管理閉環和責任閉環,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二、江蘇信息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提升建議
疫情之下是思考。江蘇信息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課的平臺、軟件、APP供給“百花齊放”,但共享性、通用性不夠;數字經濟自身體量有待做大做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需進一步加強。因此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提速“新基建”、提升信息服務平臺供給能力、做大做強數字經濟三項任務迫在眉睫。
發力新基建,找準融合應用項目。盡快出臺江蘇推進新型信息基礎建設政策意見,將新型信息基礎建設列入“十四五”專項規劃。加快布局以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新型基礎設施,持續推動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改造。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提升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能力、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構建全省“泛在互聯、數據互享、智能互感、產業互融、安全互信”的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體系。
增強新供給,提供柔性保障能力。江蘇省工信部門會同省相關部門,共同協調省電信、廣電基礎運營商,密切做好網絡運營監測和動態分析,加強重要特殊時期網絡保障,建立周報制度,完善應急處理機制。鼓勵信息服務企業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務產品,工業企業在保持規模化生產的成本優勢前提下,必須轉向注重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柔性化定制模式,工業企業要探索“戰疫”與“非戰疫”期間不同類產品生產切換的路徑與能力,實現柔性制造、柔性儲備、柔性保障。
培育新經濟,探索跨越發展模式。疫情期間新業態、新模式、新熱點逆勢生長,表明數字經濟在這段特殊時期得到了加速催化和加速發展。建議抓住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這兩個關鍵,制定出臺數字經濟發展政策和行動計劃,一手促數字化轉型,一手促新業態模式打造。既要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釋放數字經濟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也要大力推動新信息產品與服務研發推廣,大力培育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慧物流、車聯網、生產要素協同共享平臺等新業態、新產業,充分釋放數字經濟潛能,推動工業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實現制造商、運營商、電商融合,業戶、客戶、用戶融合的“制造商即電商”,將傳統電商的溢出價值回歸本地制造業。
(作者系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