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摘要】 目的:分析EB病毒與其他病原體感染患兒后引起的血常規與生化檢驗指標的變化特點,探討各項指標對診斷EB病毒感染的重要意義。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住院部診治的、臨床出現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的798例患兒,進行EB病毒核酸、血常規以及生化項目的檢測,并將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與EBV-DHA陰性患兒相比,EBV-DHA陽性患兒紅細胞總數、淋巴細胞絕對值、單核細胞絕對值、嗜堿性細胞絕對值、淋巴細胞百分比、嗜堿性細胞百分比均較高,而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單核細胞百分比均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sig<0.05)。與EBV-DHA陰性患兒比較,EBV-DHA陽性患兒L-乳酸脫氫酶、α-羥丁酸脫氫酶和腺苷脫氨酶數值較高,肌酸激酶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sig<0.05)。EBV-DNA載量與ADA分泌水平呈正相關(sig<0.01)。ADA以23.25 U/L為最佳臨界值時,其診斷兒童感染EBV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654、0.860。結論:EB病毒感染引起的血常規和生化指標的變化有別于其他病原體,腺苷脫氨酶可能是有效判斷EB病毒感染的早期指標。
【關鍵詞】 EB病毒 血常規 生化指標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Results of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in Children/HUANG Lu.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15): -15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te blood count and biochemical test in children infected with EBV or other pathogens, and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indexes in diagnosing EBV infection. Method: A total of 798 children with fever, pharyngitis and lymph nod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nd detected for EBV nucleic acid, complete blood count and biochemical test, 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 Compared with EBV-DNA negative children, the red blood counts, the absolute value of lymphocytes, the absolute value of monocytes, the absolute value of basophils, the percentage of lymphocytes and the percentage of basophils in EBV-DNA positive children were higher, while the absolute value of eosinophils, the percentage of eosinophils and the percentage of monocytes in EBV-DNA positive children were lower,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sig<0.05). For biochemical test indexes, the values of L-lactate dehydrogenase, 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 and adenosine deaminase in EBV-DNA positive children were higher, while the values of creatine kinase were lower,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ig<0.05). The load of EBV-DNA present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DA secretion (sig<0.01). While the best cut-off value of ADA was 23.25 U/L,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iagnosing EBV infection in children were 0.654 and 0.86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complete blood count and biochemical test indexes caused by EBV infection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athogens. Adenosine deaminase may be an effective early index to diagnose EBV infection.
[Key words] Epstein-Barr virus Complete blood count Biochemical test index
First-authors address: Jiangmen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Jiangmen 529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15.038
Epstein-Barr Virus(EBV)屬于人類γ皰疹病毒,是第一種被發現具有致癌能力的病毒,每年大約有20萬的腫瘤發生與EBV有關。發展中國家EBV相關腫瘤的發生率比發達國家要更高[1]。EBV可長期潛伏于人體內,世界上大約有95%的成人攜帶EBV,多數表現為無癥狀的長期感染,這種持續性感染跟EBV與B細胞的獨特作用有關[2]。EBV可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慢性活動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BV infection,CAEBV)、EBV相關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EBV-associated ha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礙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Burkitt巴瘤、Hodgkins淋巴瘤、非Hodgkins淋巴瘤。EBV也能引起上皮腫瘤的發生,包括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與EBV相關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等[3]。
EBV的原發感染可以引起IM的發生,IM的臨床“三聯征”為發熱、咽炎和頸淋巴結腫大,可合并肝脾腫大和肝功能異常,部分病例出現皮疹、眼瞼水腫等臨床癥狀,病程較長,治愈過程較痛苦。實驗室檢查是否感染EBV主要通過血常規、嗜異凝集抗體、肝功能、EBV相關抗體和核酸檢測等方法來進行[4],近幾年核酸檢測成為診斷EBV感染的重要指標。
對于血常規檢查,過往國內的研究一般圍繞血常規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這幾個指標進行對比,并沒有深入地對各項血液成分進行分析。本研究對2017年7月-2019年6月本院疑似EBV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系統地分析EB病毒感染對血常規多項指標的影響、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血液成分變化的趨勢以及EB病毒感染對部分生化指標的影響。并將探討常規檢查中是否存在判斷EB病毒感染的相關有效指標,在此基礎上,研究EB病毒與其他病原體所引起的血常規與生化指標變化的區別,為下一步研究EB病毒感染以及在淋巴細胞中復制的作用靶點及機制提供基礎與方向。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住院部診治的798例患兒的資料。納入標準:臨床出現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或不明原因皮疹的12歲以下患兒。排除標準:具有基礎性疾病或其他器官功能性疾病。本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收集患兒臨床資料,包括臨床特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EBV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定量PCR法)來自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美國BIO-RAD公司熒光定量PCR儀進行檢測,以拷貝數>500拷貝/mL計為陽性。血常規檢驗試劑來自希森美康(日本),儀器為XN-2800。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L-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和腺苷脫氨酶(ADA)試劑購于北京利德曼有限公司,檢測儀器為TBA-2000FR(日本東芝)。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M(P25,P75)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EB病毒感染情況 798例疑似EB病毒感染患兒,年齡13 d~12歲;其中男患兒447例(56.0%),嬰兒(0~12個月)93例,幼兒(1~3歲)243例,學齡前兒童(4~6歲)87例,學齡兒童(6歲以上)24例。女患兒351例(44.0%),嬰兒(0~12個月)71例,幼兒(1~3歲)184例,學齡前兒童(4~6歲)71例,學齡兒童(6歲以上)25例。EBV-DNA陽性158例,陽性率為19.8%,其中男93例(占男性患兒的20.8%),女65例(占女性患兒的18.5%)。EBV感染多發生在幼兒、學齡前兒童中和學齡兒童,很少發生在嬰兒(陽性率為2.4%)。798例患兒年齡分布,見表1。
2.2 臨床癥狀 EBV感染患兒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153例,占96.84%)、咽峽炎(94例,占59.49%)、淋巴結腫大(64例,占40.51%),另外部分患兒表現為眼瞼水腫(19例,占12.03%)、肝脾腫大(12例,占7.59%)和皮疹(7例,4.43%)。其中44例患兒感染EBV后發展為IM,其余多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
2.3 EBV-DNA陽性和陰性患兒血常規檢查結果比較 與EBV-DNA陰性患兒比較,EBV-DNA陽性患兒紅細胞總數、淋巴細胞絕對值、單核細胞絕對值、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淋巴細胞百分比、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均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sig<0.05);而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單核細胞百分比均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sig<0.05);但兩者血小板總數、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sig>0.05)。見表2。
2.4 EBV-DNA陽性患兒和陰性患兒生化檢查結果比較 EBV-DNA陽性患兒中157例、EBV-DNA陰性患兒中623例進行了ALT、AST、α-HBDH、LDH和CK的檢測;EBV-DNA陽性患兒52例、EBV-DNA陰性患兒121例進行ADA的檢測。兩者ALT和AS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sig>0.05)。而EBV-DNA陽性患兒LDH、α-HBDH和ADA均較EBV陰性患兒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sig<0.05)。EBV-DNA陽性患兒CK較EBV-DNA陰性患兒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ig<0.05)。見表3。將EBV-DNA拷貝數取對數值,與對應的患兒ADA水平做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EBV-DNA載量與ADA分泌水平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0.543,sig<0.01),見圖1。對ADA進行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分析,其曲線面積為0.743,取ADA判斷EBV感染的最佳臨界值(23.25 U/L),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654、0.860。見圖2。
3 討論
兒童早期原發感染EBV后,多表現為無明顯癥狀或者表現為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但有部分患兒癥狀較嚴重,發展為IM。現在多用EBV特異性抗體和EBV-DNA載量檢測診斷EBV的感染情況[5]。近年來文獻[6-7]報道檢測全血的EBV-DNA載量對于診斷兒童EBV感染有重要意義,全血中的EBV-DNA對鼻咽癌患者的預后分析有重要意義[8]。本研究利用熒光定量PCR法檢測患兒全血中的EBV-DNA載量,并分析EBV-DNA與血常規及生化各項指標的關系。
血常規是臨床最常用的檢測項目之一,通過對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數量及形態的變化,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有研究表明血常規對分析肺癌患者有重要作用[9]。EB病毒可感染淋巴細胞[10],對比其他病原體,EB病毒感染可能對淋巴細胞或其他的血液成分有特殊的影響。而血常規又是醫生臨床診斷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分析EB病毒與其他病原體對血常規指標影響的異同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有多項研究表明,CRP聯合血常規檢驗可以作為判定細菌或病毒感染的一種有效方法[11-12],然而研究一般只對血常規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這幾個指標進行對比,并沒有深入地對各項血液成分進行分析,亦無法判斷患者感染的具體病原體種類。本研究系統地分析EB病毒感染對血常規多項指標的影響,探討血常規檢驗結果中是否存在判斷EB病毒感染的相關有效指標,加快臨床診斷EB病毒感染的速度。
人體中正常成熟的白細胞可以分為五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比較EBV-DNA陽性和陰性患兒的血常規結果,兩者白細胞總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ig>0.05);但EBV-DNA陽性患兒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百分比和絕對值均比EBV-DNA陰性患兒高(sig<0.05),而中性粒細胞數絕對值和百分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sig>0.05)。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雖然都在正常范圍內,但EBV-DNA陽性患兒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和百分比均較EBV-DNA陰性患兒高,而嗜酸性粒細胞則呈相反結果。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是免疫反應和過敏反應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細胞[13-14]。同屬人類皰疹病毒的HSV-2感染小鼠生殖道后,陰道和子宮的嗜酸性粒細胞有增高現象,可能與其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15]。而目前關于EBV與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關系的研究還比較少,本研究結果顯示,EBV感染對這兩項指標的影響具有特異性,但其中的機制還不清楚,推測與EBV引起的免疫反應相關。可見EBV與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血液成分的變化不一,因此研究血常規各項指標對EBV感染有重要意義。
EB病毒感染會引起多種臨床癥狀,如發熱、咽炎、頸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肝腎功能異常等[16-17]。EB病毒感染可引起肝功能指標AST明顯升高,表示EB病毒感染會導致肝功能異常。不過,與其他病原體感染患兒相比,EBV-DNA陽性患兒和陰性患兒ALT、AS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sig>0.05)。但是,對于ADA這個指標,EBV-DNA陽性患兒明顯高于EBV-DNA陰性患兒,且ADA數值與EBV-DNA載量成正相關線性關系,說明ADA可作為區別EB病毒與其他病原體感染的早期有效指標,ROC曲線分析結果也符合這一推論。
ADA是參與嘌呤代謝的重要酶類,廣泛分布于人體各個組織中,以胸腺、脾和淋巴組織中含量最高,與機體細胞免疫活性有關。ADA主要存在于紅細胞、淋巴細胞和粒細胞中,參與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其活性是反映肝功能損傷的敏感指標[18-19]。臨床研究表明,ADA在診斷和評估IM患者療效有重要意義[20],但是目前對于EB病毒感染與ADA關系的研究還很少。國外有研究提出EBV編碼的RNA可能與調節ADA蛋白翻譯相關[21],高水平的ADA分泌可抑制EB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從而促進EB病毒的潛伏和裂解感染。因此,ADA可能是EBV調控宿主免疫的有效靶點,EBV通過增加ADA的表達水平抑制機體免疫反應,有助于病毒自身的感染和復制。但EBV對ADA的作用以及相關機制仍有待研究。
綜上所述,EBV感染引起的血液成分變化與其他病原體不同,可能與其引起的免疫反應有關。EB病毒感染可引起ADA的明顯升高,ADA可能是有效判斷EB病毒感染的早期指標。
參考文獻
[1] de Martel C,Ferlay J,Franceschi S,et al.Global burden of cancers attributable to infections in 2008:a review and synthetic analysis[J].The Lancet Oncology,2012,13(6):607-615.
[2] Young L S,Yap L F,Murray P G.Epstein-Barr virus: more than 50 years old and still providing surprises[J].Nature Reviews Cancer,2016,16(12):789-802.
[3]張旭.EB病毒檢測及其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2018,33(3):259-263.
[4]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22):1759-1760.
[5]全國兒童EB病毒感染協作組.EB病毒感染實驗室診斷及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8,32(1):2-8.
[6]牟文鳳,楊麗,于華,等.PCR和血清學檢測在兒童EB病毒感染診斷中的意義[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208-211.
[7]劉春梅,張慶,田文君,等.EBVDNA檢測在小兒EBV感染相關疾病診斷中的意義[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6,39(4):256-261.
[8]李勤琴,唱凱,鄧少麗,等.全血中EB病毒DNA定量檢測在鼻咽癌患者預后中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8):1109-1111.
[9]付小芬,熊小波.血常規分析肺癌患者血細胞參數的變化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2):274-276.
[10]姜曼.EBV-DNA檢測在兒童EBV相關非腫瘤性疾病中的應用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9,46(7):508-511.
[11]林保安.血常規聯合C反應蛋白在診斷小兒細菌感染與小兒病毒感染中的效果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19,26(1):58-59.
[12]趙惠婭.小兒EB病毒感染200例臨床病例報道[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5):132-133.
[13]李躍英,武心煥.嗜酸性粒細胞與小兒疾病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29):3303-3306.
[14]曾曉寧.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在過敏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7):764-766.
[15]曾潔媛,李琦涵,范勝濤,等.單純皰疹病毒Ⅱ型經不同途徑感染BALB/c小鼠的病理學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9,39(7):485-491.
[16]王雪萌,童梅,徐晨,等.EB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6,7(6):98-101.
[17]林盛靜.EB病毒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血清DNA峰值載量與肝損害分析[J].浙江醫學,2018,20(40):2271-2272,2277.
[18]劉九江,張立.腺苷脫氨酶活性測定方法學及臨床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9,30(7):690-691.
[19]趙冠華,郜趙偉,張惠中.血清腺苷脫氨酶檢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進展[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7,32(1):160-164.
[20]趙昕峰,吳亦棟,陳剛,等.血清腺苷脫氨酶在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9,37(1):38-40.
[21] Gerlitz G,Elroy-Stein O.Does EBV RNA modulate ADA mRNA translation?[J].Leukemia,1998,12(2):249.
(收稿日期:2010-03-09)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