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魏
摘要:國有資產是特殊的經濟資源,是伴隨國家發展而形成的資產類型,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在新經濟形態下,國有企業在資產處置的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資產流失問題,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本文結合國有企業在資產處置中的資產流失現狀及表現形式,探析資產流失的形成機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國有企業;資產處置;資產流失
國有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我國經濟水平的支柱型產業集合,在新經濟形態下,優化并配置國有產業結構,推動國有資產的有效利用,是我國國有企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內容。然而在實際的國有資產處置中卻存在著嚴重的資產流失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國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更對我國經濟增長形成了阻礙。對此,加強對資產流失形式的研究,能夠有效提升國有資產的利用率,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一、國有資產流失現狀及表現形式
1.跨國投資中的資產流失
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及開展跨國投資活動的過程中,所投入的資產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致使國有資產受到影響,導致資產流失。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首先是國有企業在出資時,明顯低估了現有資產的價值。即在實際的合資企業構建中,我國國有企業可以通過無形資產、固定資產、貨幣形式及原材料等方式進行出資。但在非貨幣形式的投資活動中,我國國有企業由于缺乏充足的投資經驗,導致未按規定對現有的資產進行評估,從而導致商譽、專利、土地等資產無法入賬,形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其次是跨國企業高估現有資產的價值,導致資產價值下滑。即在我國國有企業不了解海外市場的前提下,通常聽信跨國企業的虛高報價,從而導致跨國企業的出資價值被嚴重高估。此外,國有企業租金過低及關聯交易時利潤發生轉移等問題,都是國有企業在跨國投資中所形成的資產流失問題。
2.企業改造中的資產流失
在我國股份制國有企業改造時,存在著嚴重的股權管理問題,從而導致國有企業在資產處置時出現資產流失問題。具體表現為:首先是低價轉讓所導致的資產流失。部分國有企業在股份制改造的過程中,沒有經過科學合理的評估工作就將資產根據賬面價值進行折股出售。而另一部分企業雖然對資產進行了詳細的評估,卻缺乏公正性、科學性與合理性。譬如不對商譽或土地使用權進行評估等。最后,職工股管理缺位所造成的資產流失。部分國有企業在開展股份制改造時,存在職工股的賬面價值通常要少于公允價值的現象,從而導致分紅“派息”價值高于企業普通股利息。此外,還有逃避債務、產權交易不規范等問題,也是股份制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重要體現。
3.內部控制所導致的資產流失
部分國有企業的內部管理與控制工作相對薄弱,甚至存在部分企業沒有構建出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造成國有企業公款私存的問題。根據2005年我國財政部門所頒布的質量檢查報告發現,國有企業的財政基礎存在嚴重的不規范問題,數據失真現象過于嚴重。財務管理工作整體水平有待提升,其中,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問題主要體現在財務要素的計量方法與確認標準的隨意更改,投資管理活動混亂、人為操縱經營利潤等。在財務管理層面上,存在賬外資產管理不清,倒賣公有資產等問題,從而形成保管紀律缺位、退款機制不嚴謹等現象。
二、資產流失的形成原因
1.所有者的界定與缺位
授權經營是資產管理的重要形式,其主旨是利用授權的方式實現經營權與所有權的有效分離。理清經營者與所有者間的辯證關系,增強國有資產經營者的管理責任,確保國有企業資產的增值與保值。然而授權經營在實際的落實中,卻存在著形式化的傾向,部分國有企業過分強調授權與被授權主體的責任,從而忽視了國有資產授權方的監管責任。而部分國有企業在海外企業合資后,徹底轉變為股份制企業,雖然經營效益取得了顯著的增長,然而由誰代表相關部門在企業中應用所有者權益,卻是國有資產處置中主要面臨的問題。
2.企業監管體系不健全
在體制改革背景下,我國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經營者所行使的經營權與管理權得到有效的加強。然而針對經營者的體制改革卻非常緩慢。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依舊采用傳統的廠長負責制,從而導致針對經營者的改革力度相對較小。雖然民主管理體系能夠有效提升國有企業的管理效用,然而在改革經營體系與機制的過程中,卻使企業經理或廠長的權利得到逐漸的加強。在外部層面,我國相關部門雖然構建了監察管理機構,卻對企業內部的管理情況一無所知,進而在保護經營自主權的理念下,造成監察管理機構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用。
3.現行法律體系的不完善
在我國大力推行租賃經營、承包經營的過程中,相應的政策法規沒有對租賃、承包國有企業的財產保障、經營資格及行為作出規定。而在全面推行租賃、承包的運動中,大部分國有企業并沒有做好應對租賃承包浪潮的準備。從理論層面來分析,租賃承包是構建在政策法規的基礎上的,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將導致租賃承包者對國有資產只有管理權力,缺乏經營義務。加之租賃承包前缺乏資產保障,導致資產清算機制缺位,使得國有企業在資產處置過程中出現資產流失問題。即租賃承包者在經營國有資產時,呈現出“包賺不虧”的態勢,進而使國有資產的所有人承擔一切的經營風險與責任。
三、國有資產流失的應對策略
1.構建財務內部控制機制
內部控制在消除隱患、堵塞漏洞、防止舞弊、保護財產、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層面上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在資產流失的犯罪案件方面,犯罪形成原因較為復雜,但內部財務監管體系的不完善、控制與管理的弱化,是引發經濟犯罪的關鍵因素。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發生經濟犯罪的國有企業,普遍缺乏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體系,通常由特定的個人保管并管理與支付款項相關的票據與印章。所以,國有企業必須加強對內部控制機制的構建力度,提升內部控制對崗位工作及經濟業務的控制,以此實現相互制約、相互分離及相互監督的經營管理目標。
2.規范國有企業的交易行為
為有效規范國有企業的產權交易活動,必須要積極創新產權交易機制,落實產權交易的責任主體,構建規范化的運作制度和交易決策。從而通過產權交易提升市場服務職能,建設實力強大的交易隊伍,切實實現綜合產權信息體系及資產處置合理化的運作試點,以及推進科技產業創新的服務試點。此外,還要提升產權交易的管理與監督力度,構建規范化的文件,形成產權監管會議機制,以此引導產權市場的健康發展。
3.構建國有企業的運作體系
從實踐角度出發,我國相關部門應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轉變傳統的廠長責任制,提升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對國有資產的干預作用,進而在弱化經營者權利的過程中,提升產權監察機構對國有企業的監督作用。此外,構建針對跨國投資的資產評估機制,以法律法規為抓手,明確要求國有企業經營者在出資過程中,提升對無形資產的評估力度,從而規避國有企業在資產處理中所存在的資產流失問題。
結束語
國有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影響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集合,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針對國有企業在資產處置過程中所存在的資產流失問題,相關部門及國有企業所有者應從構建法律法規的角度出發,加強內部控制力度,明確產權交易關系,構建科學合理的資產經營體系。
參考文獻:
[1]齊岳,孫博,廖科智,劉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背景下國有企業反腐與公司治理完善——基于中央巡視組公告的事件研究[J].金融理論探索,2018(04):13-20.
[2]石韻.國有企業資產管理風險及其控制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11):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