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 要 2015年8月11日,央行啟動了新一輪匯率制度改革,企業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面臨著巨大的匯率風險。在此背景下,與境內企業相比,跨國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想要在國際市場中搶占先機,就必須做好外匯風險防范工作。相比結算風險和經濟風險,交易風險是最關鍵的外匯風險。跨國企業要加強外匯交易風險管理,制定出全面、系統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外匯交易成本,提升企業運營效益及國際競爭力。如何有效管理外匯交易風險,是跨國企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本文認為,跨國企業要內外部管理措施雙管齊下,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市場經營優勢,集合外幣資金,搭建境內及境外的外幣資金池,同時在國際貿易合同中加入貨幣保值條款,規避匯率多變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外部金融市場衍生工具、期權期貨產品等,對沖和分散外匯交易風險,在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時,可利用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利率差來擇優市場鎖匯,最大限度地鎖定企業合理貿易利潤,提升企業的國際綜合競爭實力。
關鍵詞 跨國企業 外匯交易風險 風險管理
新一輪匯率制度改革(以下簡稱“新匯改”)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人民幣定價更多地基于市場因素,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日均波動幅度由以往的3個基點擴大至104個基點(剔除8月11日、12日和13日這3天的一次性調整,仍高達93個基點),同時對歐元、英鎊、日元由以往的40基點、38基點、18基點擴大至80個基點以上。新匯改至今,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已累計貶值超過10%,突破7.0關口,跨國企業外匯資金頭寸大、貿易環境復雜、涉及外幣幣種多、結算時間長的特點,使交易風險在跨國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尤為顯著,由此對跨國企業的金融創新及風險防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外匯交易風險管理概述
(一)外匯風險定義
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在跨國企業遇到的外匯風險,其結果是不確定的,有的可能給企業帶來收益,有的可能帶來損失。在外匯風險的研究中,更關注跨國企業利益受損的情況,對于收益的情況較少關注。
外匯風險主要是指企業(主要是跨國企業)在開展國際貿易時面臨匯率變動所產生的影響,有收益也有損失,一般以損失居多。跨國公司所選取交易的幣種不確定、結算時間不確定、交易環境不固定、匯率波動方向不固定等因素促使匯率風險加劇。
(二)外匯風險種類
根據外匯風險的性質及產生原因,外匯風險主要包括結算風險、交易風險、經濟風險。
1.結算風險。外匯以人民幣入賬所產生的匯率差就是所謂的外匯結算風險。我國記賬本位幣一般是人民幣,而交易貨幣或許不是人民幣,因此會產生外匯結算風險。每一財務年度結束時,跨國企業的境外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都需要與境內母公司進行財務報表合并。
2.交易風險。交易風險是在所有外幣收付款業務中,匯率是有時效性的,波動一般較大,這是不利于企業進行業務往來的,由于定價是固定的,那么該國貨幣貶值將對該國進出口貿易的收益產生嚴重影響。跨國企業外匯資金頭寸大、交易環境復雜、涉及幣種數量多、結算時間長的特點,使得交易風險成為跨國企業最關鍵的外匯風險。
3.經濟風險。經濟風險一般是交易本身存在的風險,很難規避整個市場對自身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會導致企業產生較大的損失。在匯率波動的情況下,跨國企業的產品數量、成本及定價都會發生變化,對預期經濟收益的穩定性產生負面作用。
(三)跨國企業加強外匯交易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風險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是不可避免的,而跨國企業面臨著很多國內企業所沒有的風險,如國家風險、購買力風險、利率風險、外匯風險等。相比之下,外匯風險則是跨國企業所面臨的最直接、最頻繁、最主要的風險,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跨國企業對未來的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判斷。外匯風險中的外匯交易風險涉及的業務范圍廣,是經濟主體最常面對的風險,因而也是主要的防范對象。外匯交易風險的管理,一類是利用經營策略避險的內部管理措施,另一類是借助金融衍生品的外部管理措施。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盈利,提升市場價值。在上述兩個目標下,跨國企業進行外匯風險管理的目標是盡可能避免匯率不確定性造成的惡劣影響,從而穩定利潤和現金流,以成本收益最大化為前提提升企業價值。
二、外匯交易風險的內部管理措施
跨國企業可以利用多國經營優勢,通過內部經營策略來規避外匯交易風險。可以在境外建立資金池,還能集合境內企業的外幣資源,搭建境內外幣資金池,實現外幣資金“內循環”。同時,還可以在合同中約定貨幣保值條款,以防匯率多變的風險。
(一)搭建境內外幣資金池
開展外幣資金池業務,主要包括成員單位賬戶余額歸集、日間透支、集團總部資金撥付與收款、成員企業間的委托借貸以及成員企業向集團總部的上存下借計息等。
首先,開展外幣資金池業務可以降低財務成本,一是暢通跨境企業各分子公司外匯調劑渠道,減少非必要的結售匯環節,二是盤活企業內部的閑置外匯資金,降低對外借款支付的利息費用。其次,可以提高風控水平,根據資金預算情況,調配外幣資金池余缺,協調安排出口收匯和進口付匯的幣種、金額和期限,實現企業內部資產負債的幣種及期限匹配。最后,可以實現資金最優配置,通過外幣資金池的運作,集中企業外匯資金盈余產生規模優勢,提升信用功能,從而尋求更優的換匯成本及更高的存款利率,實現閑置資金的效用最大化。
(二)使用貨幣保值條款
在合同中加入貨幣保值條款,是指以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國家的貨幣作為合同計價貨幣或支付貨幣的保值條款。常用的貨幣保值條款有硬貨幣保值和一籃子貨幣保值。
硬貨幣保值示例:某出口合同約定商品單價為100港幣,折合20美元(簽約時匯率為1美元=5港幣)。待客戶支付貨款時,匯率變為1美元=4.5港幣,由于匯率變動幅度超過3%,則單價應為90港幣;若匯率變為1美元=5.5港幣,則單價應為110港幣。從美元角度分析,當港幣對美元匯率變動超過3%時,不論港幣是漲還是跌,購銷雙方都不承擔匯價風險;一籃子貨幣保值示例:跨國企業簽訂價值90萬美元的出口合同,如果企業預計美元貶值風險大,可要求在合同中著重加入外匯保值條款:明確以英鎊、歐元、日元3種貨幣保值,他們所占權重相等,美元匯率則以合同簽訂日匯率為基準:US$1=GBP0.6、US$1=EUR0.82、US$1=JPY110,則以該3種貨幣計算的貨值各為30萬美元,折算等于18萬英鎊、24.6萬歐元、3300萬日元。
通過對硬貨幣保值和一籃子貨幣保值的舉例可以看出,在國際貿易合同中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合同采用單一貨幣計價時,使用硬貨幣收款,使用軟貨幣付款。區別使用進出口軟硬貨幣的方法不僅適用于國際貿易,在對外借款中也可以使用,以達到降低外匯風險的效果。在支付費用及利息時,應當盡可能使用軟貨幣,在收取費用及利息時,應當盡可能使用硬貨幣。二是在國際貿易中盡量使用多貨幣作為計價結算貨幣,使各貨幣的匯率變動風險盡可能互相抵消。三是在貿易實務的協商談判階段,盡可能地商定用本幣收付,進口企業支付本幣貨款,出口企業收取本幣資金,即對于跨國企業的境內公司而言,國際貿易中盡可能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
另外,跨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提前或推后結匯,通過預測支付貨幣匯率變動趨勢,提前或推后收付匯時間,達到平衡外匯風險的目的。還可以通過匹配進出口貿易,在跨國企業同時開展進出貿易時,盡量使用同種貨幣結算,并設法調整收付匯時間,使進口外匯頭寸與出口外匯頭寸軋抵,以實現外匯風險的自動拋補。
三、外匯交易風險的外部管理措施
金融衍生工具是對沖風險和分散風險的主要外部管理措施。目前我國主要運用的外匯衍生產品有遠期結售匯、外匯期權、外匯期貨等。另外,跨國企業還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差來擇優市場鎖匯,提高貿易利潤。基本原理是利用在岸和離岸市場的匯率差,以及美元和人民幣的利率差,擇優市場鎖定企業匯率風險,并降低企業換匯成本。在付匯時機選擇上,人民幣雙向震蕩強烈,如果人民幣升值預期走強,則越晚支付美元對進口企業有利;如果人民幣貶值預期走強,則越早支付美元對進口企業有利。從境內外的匯率差異來看,比較在岸離岸匯率差,確定購匯市場。從利率方面來看,通常美元Libor利率要遠低于人民幣利率,一般情況下,美元融資會對進口企業更有利。
(一)擇優市場鎖匯,提高貿易利潤
遠期結售匯業務因手續簡單,交易方式多樣,期限靈活,適合跨國企業的穩健經營方針,所以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對于大型跨國公司而言,一體化業務具有跨境內境外兩個市場經營的優勢,由于兩個市場的參與者、流動性及價格形成機制不同,即期匯率及遠期匯率預期都會有差別,為擇優市場鎖匯,提高貿易利潤提供了操作空間。
例如,在岸市場上3個月遠期的美元賣出價為7.0537,6個月遠期美元賣出價為7.0657;離岸市場上3個月遠期的美元賣出價為7.0731,6個月遠期美元賣出價為7.1464。在一體化進口業務遠期換匯中,境內公司可以以更少的人民幣換取同樣多的美元,3個月遠期和6個月遠期價差比率分別是0.28%和1.14%,那么由境內公司在國內市場換匯更優。例如,在岸市場上3個月遠期的美元買入價為6.9637,6個月遠期美元買入價為6.9757;離岸市場上3個月遠期的美元買入價為7.0694,6個月遠期美元買入價為7.1429。而在一體化出口業務遠期換匯中,同樣多的美元,在境外能換取更多的人民幣,3個月遠期和6個月遠期價差分別是1.52%和2.40%,那么由境外公司在離岸市場換匯更優。
利用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遠期預期的不同,發揮一體化合同優勢,擇優市場鎖匯,既能在合同簽訂時鎖定匯率,又能享有更高的貿易利潤。當人民幣的離岸價格弱于在岸價格時,出口業務境外結匯有盈利空間;當人民幣的離岸價格強于在岸價格時,進口業務境外購匯有盈利空間;離岸和在岸價格每差200點時,合同的利潤率能提高3‰。
(二)期貨現貨相匹配
外匯期貨交易方式屬于合約交易,涉及的成交時間、金額、匯率等相對固定,在合同中明確規定交易方式,清算按“天”為單位完成,與現貨相匹配,可以降低跨國企業的外匯風險。對于跨國企業而言,期權期貨交易是風險高發區,但如果不運用期權期貨交易規避風險、不對未來難以預料的外匯波動風險進行對沖,就很可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被淘汰;如果抱有僥幸心理進行投機,則會嚴重危及企業的持續經營。從事期權期貨套保業務,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是要目的明確。跨國企業做衍生品業務,目的是為了鎖定成本,規避外匯波動風險,而絕不是為了投機。要嚴格遵守“期貨盈,現貨虧”或“期貨虧,現貨盈”的期貨套期保值原則,期貨的交易量要與跨國企業實體業務規模相匹配。期貨與現貨都是套期保值產品的組成部分,業績考核部門要將兩者統一考核,不能以單一方面的盈虧為考核依據。二是要借力專家。要聘請套期保值業務專家將分析出的全部風險點列出清單,不能出現風險敞口,對所有可能的風險點都要有止險措施和應對方案,并要求套期保值業務專家承擔風險未告知的責任,以合同形式落實,并將此作為開展套期保值業務的前提條件。三是要控制風險。金融衍生品業務的高風險性要求我們必須建立風險管控制度,提升內部風險管理能力。一方面要培養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專業人才,并實時監控主要操作人員,前中后臺操作一定要嚴格分開,建立制約機制;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及風險評估機制,嚴格落實風控部門獨立報告制度,定期開展內外部審計。
由于衍生品市場自身具有杠桿性,跨國企業對于復雜的交易品種在定價和估值方面很難獲得全面的信息,因此,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要嚴格遵守套期保值原則。運用外匯期貨或期權對外匯進行套期保值雖然能有效規避外匯交易風險,但并不是說期貨和現貨兩個市場綜合起來一定會有盈利。同時,套期保值業務自身就是高風險業務,因此在進行套期保值操作時一定要建立健全內部監督管理體制、風險控制體系和業績考評體系,特別是要讓套保負責人及操作人員明確套期保值業務的目的是規避風險獲取合理的貿易利潤,而不是為獲取超額利潤進行投機交易。總之,如果跨國企業能正確運用套期保值,那么外匯交易風險是可以通過套期保值來規避,從而使企業在變幻莫測的國際市場中經營更加游刃有余。
四、結語
隨著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并購、投資等方式在境外設立分子公司,布局海外市場的實體產業,并快速成長為跨國企業。跨國企業在境外開展生產經營、投融資活動中面臨的外匯風險將會越來越復雜,風險發生率也會越來越頻繁。尤其是當下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人民幣兌主要外幣的匯率存在不穩定性,提醒跨國企業應當更重視外匯風險管理,持續加大外匯交易風險管理力度,通過搭建境內外幣資金池、使用貨幣保值條款、擇優市場鎖匯以及期貨現貨相匹配等策略有效防范風險,避免因外匯交易風險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
(作者單位為中石化國際事業武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李柯.淺議我國海外企業跨國經營中的外匯風險管理[J].經濟研究導刊,2014(2):151-152.
[2] 俞列萍.國際貿易中外匯風險及內控防范措施分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2):124-125.
[3] 馬敏.我國進出口企業規避外匯風險的策略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7(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