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宇 王華楨 周銘霞
摘 要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就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政府審計作為實現國家治理的路徑之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審計的監督。生態文明審計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審計領域。本文通過對生態文明審計的內容進行分析得出審計目的,并從健全審計制度體系、創新審計方式、培養專業審計人員及建立問題整改體系等方面提出構想。
關鍵詞 生態文明審計 生態文明審計目的 實現機制
一、引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科學研究表明,引發這次疫情的病毒,包括此前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病毒,多數病原體來自野生動物或與之有關。這讓我們意識到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必須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文明和發展經濟本身就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這樣的勢頭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的一大核心問題。審計機關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強化生態治理,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審計。
二、生態文明審計的目的
本文把生態文明審計的目的分為總體目的和具體目的。
(一)生態文明審計的總體目的
生態文明審計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而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形成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目標,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建設共同發展,[1]使得中華民族永續繁榮,為全球生態作出貢獻,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局面。
(二)生態文明審計的具體目的
1.監督生態文明建設財政財務預算及執行的目的。通過審計生態文明有關資金征管使用情況,檢查有關單位是否按照規定的用途使用環保資金,厲行節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過審計促進各地、各部門是否盡心竭力地落實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建設的各項任務,保障并投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資金。[2]
2.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法規制度的目的。目前,我國凡是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以及相關領導人的相關講話、報告和批示等,都會被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審計會監督和評價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和實現機制健全有效性。如果制度不符合總體布局、時代要求和自身特征,就會進行建議與完善,從而達到生態建設制度應有的約束和促進作用。
3.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合理合規目的。在審計環保建設項目時,對于項目過程中一切弊端和違法行為進行揭露,促進項目建設高效順利地建設,合理使用財產物資,防止大量損失浪費或工程質量隱患等問題,進一步規范項目實施,發揮項目運行的績效性。
4.加強企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理念。我國環境污染及資源浪費的大部分原因是企業意識不夠,而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應當承擔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一是污染者付費責任,二是開發者保護恢復整治責任,三是開發者經濟補償責任,四是破壞者恢復責任,五是相關責任人管理責任。審計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對企業實行嚴格監督和評價有重要作用,促進企業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履行社會責任。[3]
三、生態文明審計實現機制
生態文明審計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審計訴求作出的回應。審計的實現機制如下:
(一)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審計制度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但生態文明審計并未有專門的法規指導審計工作。在宏觀上,國家要修訂有關生態文明保護的法規條例,對違法行為作出明確規定,對癥下藥,標本兼治。在微觀上,在借鑒研究國外生態文明審計法規的基礎上修訂《審計法》,增加關于生態文明審計的內容,同時對生態文明審計的實施流程作出規范,形成我國專有的生態文明審計制度體系和評價體系,從而從根本上擺脫生態窘境,解決生態危機。[4]
(二)創新審計模式和審計方法
生態文明審計作為一種新的審計類型,雖然一直在進步,但在我國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它整合了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和生態審計等創新型理論,吸收和融合了統計學、資源學、環境學、地理學等其他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因此,采用以往的審計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須引入多學科的方法,使用先進的測量方法提高測量精度,如GPS(全球定位系統)、環境空氣質量測量、RS(遙感)等。在大數據審計的時代,應當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進行在線審計和跟蹤審計,分享審計數據和成功經驗,降低審計的實施難度,提高審計效率。
(三)培養生態文明審計專業人才
目前,生態文明審計人員主要還是財會專業人才,其在環保、生態平衡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不足。在當下生態文明審計人才匱乏的情況下,應首先考慮引進相關專業人才,與高校、相關研究所合作;同時,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審計人員專業素質,以適應生態文明審計的要求。從長遠來看,應當建立相關生態文明審計資格證書,并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供高質量的人才儲備。
(四)建立問題整改體系
生態文明審計做出的審計結果形式依然是審計報告、審計建議和審計處理處罰,而這些報告的預期使用者是各級人民政府、人大、司法部門、社會公眾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因此,應當建立生態文明審計與紀檢監察部門、司法部門、相關主管部門和監督機構的聯動機制。作出審計處理處罰后保障其落實,并對后續的整改情況予以反饋,且為生態文明審計營造良好的審計環境和溝通機制環境,提高審計質量,真正發揮政府審計作為免疫系統的功能。
(作者單位為西北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 都新英.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審計作用機制與策略研究[J].財會通訊,2016(16).
[2] 譚三妹.基層審計部門加強生態文明審計的問題和對策[J].卷宗,2017(12).
[3] 唐洋.關于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審計的探討[J].財務與會計,2014(12).
[4] 陳彩霞,陳靜文.生態文明審計的目標及實現機制研究[J].商業會計,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