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鴿
摘 要:隨著陜西經濟的縱深發展,陜西民俗旅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促進了陜西經濟的均衡發展,另一方面又推動了民俗文化的宣傳和傳承,其中民俗村旅游更是典型。本文以袁家村民俗旅游為例,分析陜西民俗旅游的現狀,探究陜西民俗旅游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陜西;民俗旅游;袁家村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8年度專項科學研究(18JK1127)“西安民俗旅游網絡英文語篇的態度資源評價分析”。
作為文化大省,陜西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高層次分支,既能滿足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又能成為旅游經濟的重要補充。近年來,隨著陜西旅游經濟的發展,民俗旅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出現了各種模式,其中尤以袁家村為代表。
袁家村旅游從2007年開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如今已達到游客百萬,資產過億的規模,被奉為鄉村旅游黑馬之典范。袁家村的成功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典范,臨近區縣紛起模仿。據不完全統計,陜西省境內具有一定規模的 “袁家村式的民俗村”已經百余家,但是由于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少民俗村也只是曇花一現,開業時人聲鼎沸,之后便門可羅雀,暴露出諸多問題。
一、陜西民俗村旅游現狀
(一)復制嚴重,缺乏特色
雖然民俗村旅游貌似繁榮,但多為“袁家村式”模式,雷同現象嚴重。無論從飲食、建筑,還是民俗上都出現了“袁家村式”的復制粘貼。不管走到哪個民俗村,不管是馬嵬驛、周至水街,還是白鹿原的三個民俗村以及茯茶小鎮,都清一色地由具有鄉村味道的小吃街、中規中矩的關中建筑和體驗民俗文化構成,沒有各自的鮮明特色,游客行走每一處都似重游袁家村。
(二)發展模式單一,缺乏創新
陜西民俗村,無論哪一處,均采取復古再現的方式在原址之上以歷史文化遺跡為基礎重建古鎮,以關中民俗文化體驗、特色關中農家餐飲為主題加以民俗文化包裝,人造感嚴重,缺乏創新和吸引力。其發展主要還停留在采摘瓜果、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等低級階段,造成大部分游客去過一次之后,不愿意再故地重游。
(三)開發淺陋,缺乏深度
據粗略統計,繼袁家村之后,陜西先后出現了40多家民俗村,除馬嵬驛、黨家村、青木川等特色鮮明的15家民俗村外,其余的如重泉古鎮、張家窯、將軍山古鎮、官廳村等都沒有知名度,無人問津,究其原因是當地致富心切,對于民俗旅游的理解過于膚淺,只是一味地“搭村引客”,流于表面;沒有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民俗文化內涵,無法講好自己的民俗故事,千篇一律地淪為“露天美食城”,不能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禮儀、競技、游藝等服務項目。
(四)管理疏漏,缺乏規范
袁家村之后出現在關中的民俗村多因垂涎袁家村的成功,盲目投資,缺乏系統規劃,管理上比較粗放,缺乏袁家村式的現代管理。袁家村采用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股份制的集體資源分享制度、專業化的板塊管理,針對不同的發展板塊,設置不同的管理機構和多村莊資源整合的區域聯動發展管理模式,跳出了“村集體”經濟的桎梏。
(五)服務簡單,缺乏質感
管理上的粗放必然導致服務上的混亂,出現宰客、欺客、衛生不達標、原生環境破壞嚴重等現象。游客所到之處體驗不到淳樸的民風,聽不到動聽的民俗故事,小吃街地方特色小吃價格高昂,維權申訴困難,服務簡單粗陋。
二、陜西民俗村旅游發展策略
袁家村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袁家村首先抓住了時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創辦了民俗旅游村。其次,物以稀為貴,袁家村的時代,民俗旅游在關中還沒有全面興起。再次,科學的管理和成熟的點線面發展規劃,使袁家村不斷開發出新的旅游產品,持續吸引游客。而以袁家村為模板的后來者們,要想在民俗旅游已經成熟、火熱的背景下贏得一席之地,則需要調整自己的發展策略。
(一)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民俗品牌
細察袁家村、馬嵬驛以及黨家村的民俗旅游不難發現,這些有知名度的民俗村背后都有一個動聽的故事或民俗文化之魂。袁家村主打觀眾印象,馬嵬驛主打一代紅顏之殤,黨家村主打上村下寨、風水禮制。這些民俗村都深入挖掘了自己當地的民俗文化,找到了準確的民俗旅游定位,打造出了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產品。
(二)結合時代發展,進行模式創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大力推進,城市快節奏的工作生活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壓迫感,而民俗旅游則很好地迎合了都市人想要逃離壓力,體驗鄉村淳樸、田園安逸、獲得片刻放松的心理,這對于民俗旅游村來說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基點。但是,各民俗村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時代發展,進行模式創新,不要采用單一的發展模式,可以試著保持淳樸,打造特色,采取原生自然的發展模式,保留特色;也可以采取突出主題、原地濃縮等發展模式,讓游客感受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重視產品管理,提高服務質量
作為現代生活的一個必備消遣,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俗旅游作為旅游產業中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定要用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方式對產品進行系統地、規范化的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民俗村旅游的服務質量,打造民俗村文化旅游的品牌。其次,民俗村發展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規劃和措施,要目光長遠,進行遠期規劃,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再次,民俗村居民要有民俗文化保護意識和特色文化版權意識。如果民俗文化和特色文化版權得不到及時的保護,那么無論怎樣發展,都終將被模仿,被復制以至被超越,被取代。
(四)利用科技手段,進行產品推廣
民俗村旅游,一定要結合當今社會的高科技發展,跟上數字時代的節奏,利用網絡技術多維度、多渠道推廣自己的民俗文化產品,利用AI技術多角度、全方位為游客服務,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同時,還要注意保護民俗文化中的傳統精華,利用科技手段,如3D技術等再現其樣貌。
三、結語
袁家村無疑是成功的,是陜西民俗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其他民俗村想要成為后起之秀,當然必須學習袁家村的思路和經驗,但更得結合當地特色,打造出符合自己發展目標的民俗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陳舒,劉蕓,殷姣.陜西民俗文化網絡傳承與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7(07).
[2]高楠.文化創意產業:民俗旅游開發的創意載體[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1).
[3]李楠.陜西地域文化的現代設計新模式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32(15).
[4]李偉鑫,劉佳蕾,尚博.淺析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J].當代旅游,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