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苗
摘 要:猜想,即是觀察所研究的問題,再進行實驗和分析,最后通過類比歸納等方式,得出相應的結論。是用已知的材料和知識為基礎,根據一定的經驗和事實,進行推測和想象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很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很多新的數學結論,都可以用猜想找到。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是數學家經過實踐論證得出的正確結論,這些結論也都是由猜想提出的。對于學習,不僅僅只是對知識的學習,更應該掌握多種數學方法。猜想在數學問題解決中的應用對于探索問題解決思路、發展智力、培養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數學猜想;類比法;歸納法
1 數學猜想
1.1歸納性猜想
所謂歸納性猜想,就是從部分到整體,再從整體到部分的過程,使用不完全歸納的方法,對一類事物中以部分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總結他們的共同處,然后猜想這些特點可能存在于這類事物的所有事物中。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很難發現這些特點,但是在某些特殊的事物中,卻能很容易的發現。將這些特殊事物進行猜想,得出相應的結論,再將這些結論應用到一般的事物中,檢驗是否符合。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各種特殊的例子,來幫助學生,通過分析、觀察和歸納的方法,總結他們的共同特點,然后使用猜想來得到更好的結論。
例:教師在平方差公式的教學上,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引導,用多項式的事實先求出結果,在讓學生觀察得出的結果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將這些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出相應的結論。假設方程的左邊是由兩個數和兩個數之間的差的乘積組成的,而兩個數的平方差組成的等式的右邊。將這種關系假設成立,再進行多種實踐和證明,最終得出它是正確的結論。
1.2類比性猜想
類比性猜想是指,對兩個事物中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可以得出另一個新的猜想和結論。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用結論相似,猜想已知條件可能相似;可以用已知類似,猜想結果類似;它也可以通過類推兩個概念來猜測解決問題方式的相似性。
在教學中,我們用類比法把兩件事的相似性和相似性結合起來,來推斷它們之間的相似性。然后,我們從這個到另一個深入的探索和猜測結果。
2 應用例題
2.1歸納法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題,無從入手,但個別的情況卻很簡單。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些簡單的個別情況入手,歸納出相應結論,并嘗試應用到其他所有相似的問題上。
2.2類比法
例2: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對研究對象的某些性質或定理進行類比,猜測類似的其他對象的性質或定理。
在教學中,能應用類比方法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正方體體積和圓柱體體積;三角形面積和四邊形面積;平面直角坐標系和空間直角坐標系;類比猜想有助于學生理解前后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對與教跟已學過的知識有關的新知識,可以達到復習和鞏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方法論 [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明廷橋.數學猜想及其教學策略[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
[3]薛瓊.淺談數學猜想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2).
[4]龐紅霞.初三學生數學猜想能力的限制調查[D].廣西師范大學,2009.
[5]胡興余.培養學生數學猜想能力的幾條有效途徑[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4,(1):15-18.
[6]劉浩文.讓我們合理的猜想吧[J].數學通訊,2001,6.
[7]方初寶.數學猜想法淺談[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