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 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改進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堅守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切實有效的實施路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教材中,除了理論的內容以外,也包含了豐富的中國故事。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課時限制,一方面需要根據理論內容充實中國故事的內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對教材中提到的中國故事進行精簡。本文選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通過分析其理論內容,精選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故事。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故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課程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成長為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學習本課程,有助于大學生領悟人生真諦,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和改革創新的生力軍;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做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新時代青年;有助于大學生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運行和體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更好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做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做一名具備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的大學生。對于其中所蘊含的中國故事,可以以具體章節為單位加以概括。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本章要求同學們掌握人生觀、價值觀相關知識,思考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科學高尚的人生追求,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尤其是要深刻理解“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思想,與此同時,還要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人生觀。因此,可以講焦裕祿、孔繁森、雷鋒等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時刻踐行“為人民服務”的高尚人生觀的故事。
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通過本章學習,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含義、特征,正確認識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自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化理想為現實。因此,可以講少年毛澤東為了追求遠大理想寫“贈父詩”的故事,江姐等革命先烈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毫不動搖、視死如歸的故事,“鐵人”王進喜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舍生忘死地奮斗的故事,李時珍、徐霞客、司馬遷等人為了完成自己的畢生的夢想克服重重困難終其一生完成鴻篇巨著的故事等等。
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本章使學生認識中國精神的歷史底蘊、涵義、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民族精神的涵義及內容,把握愛國主義的內涵、基本要求以及新時期的愛國主義,引導大學生做忠誠的愛國者,幫助學生理解時代精神的涵義,深入理解改革創新的意義和必要性,鼓勵學生做改革創新的生力軍??梢灾v岳飛精忠報國、盧作孚實業救國、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虎門銷煙等愛國故事,以及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中國高鐵建設、量子通信衛星等改革創新的故事。
第四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底蘊、現實基礎、道義力量,使學生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梢越Y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每一個詞找一個相應的故事來佐證,囿于篇幅限制,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本章要求學生掌握道德的概念,了解道德的起源與本質,正確把握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辨析道德建設中的錯誤思潮,發揚中國革命道德,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優秀道德成果,明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幫助學生認識和把握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引導學生向道德模范學習,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本章內容較多,可以結合中華傳統美德、中國革命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每一個內容選取一個合適的故事。
第六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本章要求學生了解法律及其歷史發展,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特征,了解我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認識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并從整體上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及法律部門,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大意義,把握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主要內容及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引導學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引導大學生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梢灾v春秋戰國時期,商鞅“立木建信”,強調“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國迅速躋身強國之列,最終促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故事;漢高祖劉邦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為其一統天下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故事;唐太宗以奉法為治國之重,一部《貞觀律》成就了“貞觀之治”,在《貞觀律》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唐律疏議》,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的故事。也可以講一些現代法治小故事等等,不一而足。
總之,故事有情節,更生動,能增加課程吸引力和說服力。只要選取好了相應的中國故事,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只有那些同時具備導向價值和真實價值的中國故事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宣講的好故事,中國故事也凝聚著中國人共同的經驗與情感,從中我們看到我們民族的歷史、命運、希望。因此,精選好的中國故事,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是每一個高校思政教師和科研工作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國營,學術性與大眾化之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故事化”教學初探—以“概論”課為例,《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8期;
[2]姚洪越,朱建穎,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探析,《北京教育(德育)》,2019年第5期;
[3]劉釗,馮軍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的六大優勢探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1期;
項目來源: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探索研究”,項目編號:19SKSZ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