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又發現一顆古老恒星,它距離地球3.5萬光年,是一顆紅巨星,被命名為SMSS J160540.18–144323.1,它的鐵含量是銀河系所有分析過的恒星中最低的。
這意味著它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可能是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第二代恒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學家托馬斯·挪德蘭德爾解釋稱,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貧血恒星,可能形成于大爆炸之后的幾億年,其鐵含量僅是太陽鐵含量的150萬分之一。
之所以判斷它是一顆古老恒星,是因為宇宙形成較早期幾乎沒有金屬,第一批誕生的恒星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它們的質量很大,溫度很高,壽命非常短暫,這些早期恒星被稱為“第三種群恒星”,之前科學家從未觀測過。
恒星的“動力”來自核聚變,即較輕元素的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產生較重的元素,在較小恒星中,主要是氫與氦發生聚變,但體積較大恒星聚變過程能形成硅、鐵等元素。
當這些恒星在猛烈的超新星爆炸中結束生命時,會將一些重元素噴射至宇宙,當新的恒星誕生時,就會吸收這些重元素,因此恒星的金屬含量是判斷其形成時期的重要依據。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其他金屬含量較低的恒星,從而證明它們是宇宙早期誕生的恒星,如2MASS J18082002–5104378 B,該恒星是之前較低金屬含量保持者,僅占太陽金屬含量的11750分之一。相比之下,最新發現的SMSS J160540.18–144323.1金屬含量僅占太陽金屬含量的150萬分之一。
SMSS J160540.18–144323.1很可能是第二代恒星中最早的成員之一,伴隨著它逐漸衰亡,將演變成一顆紅巨星,意味著這顆恒星的生命周期即將結束,在進行氦聚變反應之前,它將耗盡最后的氫。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摘自《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