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足球聯賽新賽季準入大門關閉前的最后一刻,遼足俱樂部讀秒倒下,把本賽季因跨不過準入門檻而退出的三級職業聯賽球隊的數目,定格在“16”這個正好等于一級聯賽參賽隊數的數字上。其實,最令人震驚的并不是退出的球隊達到了16支——16支還是15支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是第16支是遼足——曾經統治中國足球一個時代的霸主。
如果像中國經濟的時代劃分那樣,把中國足球也分成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個歷史階段,廣州恒大是后者的代表,遼足便是前者的標志,以當時的條件,遼足的十連冠足以媲美恒大的中超八冠和兩頂亞冠桂冠。有人會疑惑,當年何等強大的巨無霸,眼下何以淪落到無法在國內二級聯賽生存的悲慘境地?建隊于1953年的遼寧隊,成績一直雄冠全國,從1984年到1993年,更是連續獲得足協杯、聯賽、亞俱杯和全運會冠軍,號稱“十連貫”。那時候,遼寧隊人才輩出,光是前鋒就有7名,主教練李應發每場比賽最犯愁的便是派誰上場?在這個替補球員甚至都能進國家隊的隊里,上誰都是一樣。如果當時可以進行球員流動,遼寧隊將是最大的球員流出平臺。遼寧隊走下坡路,始于職業聯賽,之后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這次是欠薪7千萬元,欠稅4億元,包括其它欠賬,共計5個億,實在支撐不下去了。自1997年以來,遼寧隊的經濟狀態逼得球隊不得不一直在‘轉場,撫順、金州、鞍山、營口、錦州、盤錦,省內的中小城市幾乎輪了個遍,其間還在北京待過,因為沒錢,只得跟著贊助商轉,誰給錢跟誰。
從某種意義上講,遼寧隊是“窮死”的。職業體育離不開經濟,職業足球需要的是繁榮的市場經濟支撐。
中國足球職業化面臨的困境,有大的經濟環境和發展水平的影響,但決定性的因素,還是生存基礎和發展模式、理念上背離了職業體育的基本規律,并沒有實質性完成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化。
真正的職業足球要生于民間,長于民間,依托于民間的土壤、肥料和活水,才能生存和長大。
(據新浪體育 5.31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