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8日舉行的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披露了一個數據,引發不少關注: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逼近100萬億元大關,人均GDP突破了1萬美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那么,為什么還會“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這些數據是不是“打架”了?
其實,根據有關數據推算,全國大約有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為1000元左右,相當于6億人的平均年收入為12000元左右。這部分居民的收入,也是有高有低的。換句話說,這6億人中有的收入高于1000元,有的收入低于1000元。
這6億人,又是如何構成的呢?從構成情況看,這6億人不僅包括在就業、有收入的人口,也包括無就業、無收入的人口,如老人、兒童、學生等被撫養贍養人口。這也進一步證明,這6億人中會有一部分居民月收入要比1000元高一些甚至高出相當幅度,也會有一部分人月收入要比1000元低一些甚至低出相當幅度。所以說,在利用這一數據時,認清這一群體的人口構成對正確認識數據反映的現象十分重要。
日常生活中,也有些網友把平均工資和平均收入混為一談,認為工資就是收入,收入就是工資。其實,工資是從業人員即勞動者的報酬,而收入是按家庭人口計算的居民收入。家庭人口一般不僅包括從業人員,還包括無報酬的人口,所以家庭人均收入一般低于平均工資。而且,這部分人群的平均月收入是低收入和偏低收入人口的平均收入,比所有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要低一些,甚至比其中部分人員的最低工資還要低。
我們還要看到,收入包括但不等于工資收入。所以,在觀察居民收入時,需要把居民家庭各項收入都包括進來,不能僅僅理解為工資收入,才能對居民收入狀況有更全面的把握。
在準確把握6億人構成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恰恰說明,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正如國內收入分配領域著名專家李實教授指出——“不管怎樣,這充分說明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征較為明顯,14億人口中有為數不少的居民收入仍需要提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分重要,任重而道遠。”“剛剛閉幕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保持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這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居民收入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
(綜合新華社訊、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