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濤



[摘 要]東盟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伙伴,2010~2018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規模持續擴大,在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中的比重較大,主要聚集在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迅速,要進一步提升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水平,應深化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中的制造業合作,以產業融通為靶向,實現依靠規模擴張向依靠提升純技術效率的轉變,切實提升境外貿易合作區的質量水平,推動投資向中高端制造業層次升級。
[關鍵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東盟;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F426;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0)02-0089-05
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如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要。從外部看,東盟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近年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持續增長,中國已連續10年保持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也增長至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規模的20~30%左右,東盟已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伙伴。
一、2010~2018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概況
2010年至2018年,9年來,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逐步深化,東盟已成為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的重要市場。2010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流量為4.9億美元,2018年達到44.97億美元[1],2018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流量為2010年的9.2倍。2010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存量為19億美元,2018年達到214.18億美元[1],2018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存量為2010年的11.3倍。
二、2010~2018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主要特征
(一)直接投資流量和直接投資存量規模持續擴大
從圖1可以看出,2010~2018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投資,無論是直接投資流量,還是直接投資存量都總體保持了持續擴大的態勢。其中,直接投資流量呈穩定增加的趨勢,9年中,除2017年略有回落外,持續增加至44.97億美元;年度直接投資流量較前一年增加超過1億元的年份有6個年份,分別是:2012年較2011年增加4.2億美元,2013年較2012年增加2億美元,2014年較2013年增加3.3億美元,2015年較2014年增加11.2億美元,2016年較2015年增加9億美元,2018年較2017年增加13.2億美元,增長最快的年份是2018年。直接投資存量呈逐年增加,到2018年達到214.18億美元,年度直接投資存量較前一年增加超過10億美元的年份有:2013年較2012年增加13.2億美元,2014年較2013年增加14.6億美元,2015年較2014年增加32.3億美元,2016年較2015年增加37.9億美元,2017年較2016年增加24.2億美元,2018年較2017年增加58.49億美元,增長最快的年份是2018年。
(二)中國對東盟制造業投資占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比重較大
從圖2可以看出,2010~2018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流量和直接投資存量總體保持穩步增長。其中,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流量占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比重由2010年的11%增長至2018年的32.8%,2012年以后穩定在15%以上,2014~2018年基本穩定在20~30%左右,2016年達到最高峰34.5%,之后有所回落;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存量占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比重則由2010年的13.3%增長至2018年的20.8%,2016年以后穩定在15~20%左右,2018年達到最高峰20.8%。總體看,中國對東盟制造業投資在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中比重較大,長期居于首要領域或前列。
(三)投資國別不斷向沿海國家拓展的趨勢
2010~2018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流向主要分布國家呈現了不斷向沿海國家拓展的趨勢。其中,2010~2013年,主要流向越南、泰國等國家。2014~2018年,主要流向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沿海國家,從2014年起,印度尼西亞連續4年居當年制造業投資流向國家首位。
(四)投資國家有待進一步拓展
2010~2018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的國家較為集中,從年末投資存量來看,主要聚集在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范圍有待向老撾、柬埔寨、菲律賓、緬甸等國拓展。其中,2013年和2014年末投資存量超過10億美元的國家只有泰國和越南2個國家;2015年年末投資存量超過10億美元的國家達到4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新加坡;2016年年末投資存量超過10億美元的國家超過5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之后主要穩定在這5個國家。
在2013~2017年5年間,從增幅來看,印度尼西亞年末投資存量由5.56億美元增至37.9億美元,2017年是2013年的6.8倍;新加坡年末投資存量由4.3億美元增至17.5億美元,2017年是2013年的4.1倍;馬來西亞年末投資存量由4.92億美元增至18.27億美元,2017年是2013年的3.7倍;越南年末投資存量由10.29億美元增至27.14億美元,2017年是2013年的2.6倍;泰國年末投資存量由11.11億美元增至27.74億美元,2017年是2013年的2.5倍。
(五)投資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迅速
目前,中國對東盟投資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以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進行投資載體的投資方式越來越受到歡迎,境外經貿合作區的運作一般以境內企業為實施主體,為入駐企業提供政策、設施等全方位服務。目前,中國企業在柬埔寨、泰國、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等國設立有境外經貿合作區[2]。
三、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的進一步思考
(一)深化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中的制造業合作
近期,《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對所有協定成員全面生效,雙方同意優化原產地規則,實行新的更加便利的原產地證書,增加了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條款,同意在數字經濟、中小企業、跨境電子商務合作等10多個領域開展合作,同意在通訊等部門允許對方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放寬設立公司股比限制[3],這些都為落實《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深化制造業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機遇。
(二)以產業融通為靶向引導中國對東盟制造業投資
從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結構來看,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發展既具有競爭性,又具有互補性。中國與新加坡在機械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儀器制造業等產業領域聯系緊密;中國與馬來西亞在機電產品、光學和光電子儀器、醫療設備、塑料橡膠等產業領域聯系緊密;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在紡織、電子、木材加工、鋼鐵、機械、汽車、電力等產業領域聯系緊密;中國與泰國在汽車制造、食品飲料及煙草制品、電子設備制造等產業領域聯系緊密,中國與越南在電力、水泥等加工制造業領域聯系緊密[4],應分國別關注相關聯系緊密的產業,以產業融通發展為目標,引導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精準投資。
(三)實現依靠規模擴張向依靠提升純技術效率的轉變
雖然,2010~2018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直接投資規模逐步擴大,但從中國與東盟國家制造業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與產出之間的轉化效率來看,中國與東盟國家制造業效率都比較低,而且呈現明顯的規模推動型特征;要提升中國對東盟制造業投資的質量,必須實現由依靠規模擴張向依靠提升純技術效率的轉變,要在推動制造業技術進步的同時,重視員工的素質、技能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切實增強消化吸收新技術的能力[5]。
(四)有效拓展對東盟內陸國家的制造業投資
2014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制造業投資大多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沿海國家為主,2016年以來,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家的制造業年末直接投資存量均未超過10億元。有必要加強對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的制造業投資,拓展投資渠道,建設中國—東盟一體化生產網絡,通過延伸產業鏈幫助國內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五)切實提升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質量水平
目前,境外經貿合作區已經成為中國與東道國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的重要載體,應進一步在東盟各國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深化其在產業、市場、投融資等方面的探索,提升境外經貿合作區在培育優勢產業、開拓市場,創新投融資機制等方面的質量水平,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
(六)推動中國對東盟制造業投資向中高端制造業層次升級
從中國對東盟制造業年末直接投資存量來看,2016年以來,主要穩定在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這5個國家。在這5個國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以高端設備制造業為核心的第一梯隊,泰國和印尼在東盟內部屬于中端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特別是印度尼西亞制造業涉及門類有30余種,越南則以組裝制造業為主[4],要提高中國對東盟制造業投資的增加值和競爭力,應在推動產業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實現向中高端制造業層次升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10~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R].
[2]通過確認考核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名錄[EB/OL].[2019-11-26].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jwjmhzq/.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黃溪連:《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將全面惠及域內企業和人民(EB/OL).(2019-10-31)[2019-11-30].http://www.scio.gov.cn/31773/35507/35515/35523/Document/1667515/16675 15.htm.
[4]王澤.全球價值鏈下中國和東盟五國制造業合作影響因素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8.
[5]楊柏,陳銀忠.中國與東盟國家制造業效率比較研究[J].財經論叢,2017(3).
[責任編輯 時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