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玉相
(山東省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濟寧)
近年來四肢骨折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常見誘發因素如高空墜傷、交通事故傷以及暴力撞擊等[1],在骨科相對較為常見,患者會存在有嚴重的自覺疼痛感、肢體功能障礙,降低了生活質量,影響身體健康[2]。內固定手術是對此類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隨著微創理念在外科的推廣[3],近年來對四肢骨折患者也提倡采取微創方案治療,本院應用經皮微創內固定手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5 年至2018 年收治確認為四肢骨折的患者為本研究分析對象來源,有52 例,均符合研究選擇標準,數字編序后對其進行隨機均等分組,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6 例。其中男性31 例,女性21 例;年齡20~61 歲,平均(36.15±3.14)歲;患者骨折部位包括如下:4 例為股骨、27 例為脛骨、21 例為肱骨。為確保組間基線數據并不會影響后續研究所得數據的公正性,應用統計學軟件分析,檢驗所得數據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完成麻醉后對相關區域進行消毒處理,對骨折位置做好清理工作,選擇股骨、肱骨、脛骨等骨折位置做一長度約為13 cm 的切口,逐層分離切口下軟組織,使得骨折位置能夠全面得到暴露,在C 型臂X 線輔助下對患者進行骨折復位措施,并確認關節是否保持在穩定狀態,無異常后將引流管置入,逐層進行切口縫合[4]。
經皮微創內固定手術治療:麻醉處理完成后對患者進行牽引床間接復位干預,借助C 型臂X 線輔助在股外側做一長度在3~5 cm 的縱形切口,確認骨折區域得到清晰顯示,然后剝離肱骨外的骨膜還有肢骨,對股骨、脛骨還有肱骨存在的血塊做全面處理,然后用克氏針固定,檢查骨折復位是否令人滿意,無異常后經肌肉下骨膜外,延伸到隧道骨折的位置,在股骨干遠端將鎖定加壓鋼板插入并在近端使用克氏針固定,檢查骨折復位線是否存在異常,不做引流管置入處理,皮內縫合,手術結束[5]。
手術完成后患者的患肢生理功能并無異常,骨折相關癥狀消失,對于生活不造成影響,判定為優;治療后患者相關生理功能得到改善,骨折癥狀得到緩解,不能做負擔過重的工作,判定為良;治療后患者無論生理功能或者骨折狀態均無緩解甚至病情出現惡化,判定為差[6-8]。
對于實驗所需要應用統計學分析處理的數據輸入專業軟件SPSS 20.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內固定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病情評估優良率為9 6.1 5%(2 5/2 6),顯著高于對照組病情評估優良率8 4.6 2%(2 2/2 6),組間差異分析后提示有統計學意義(P <0.0 5),詳情請見表1。
術后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癥例數1 例(3.85%),顯著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例數5 例(19.23%),組間差異分析提示有統計學意義(χ2=12.154,P<0.05)。
記錄兩種內固定治療方式的各項臨床數據,觀察組相關指標記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分析后提示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請見表2。
表2 兩種內固定手術下四肢骨折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數據比較

表2 兩種內固定手術下四肢骨折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數據比較
組別 手(術cm切)口手時術間所(用m平i n均)出術血中量平(均mL)時住間院(平周均)傷時口間愈(合d)對照組(n=26)13.21±3.65 88.83±10.93 147.12±13.25 17.15±2.36 13.13±3.05觀察組(n=26)4.11±0.92 46.52±9.31 58.25±7.46 14.81±1.93 7.21±0.87 t 12.515 11.691 13.365 12.846 12.31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四肢骨折常見于中青年人群體,以往主要采取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對機體創傷程度較大[9],術中軟組織剝離手段會影響骨折血供,延長術后康復所需時間,增加患者生理、心理和經濟負擔[10]。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微創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在臨床療效、術后并發癥情況以及整體手術指標等均有顯著優越性,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治療的臨床價值已經得到了驗證[11-13],優勢在于切口小、操作步驟不復雜、術中出血量可得到控制以及預后質量突出等[14]。該手術方式通過在深筋膜層、骨膜兩者之間通過軟組織隧道的建立來防止影響血供功能,也通過兩者之間存在的張力進行閉合、復位效果,降低骨折生物環境的影響程度[15]。
綜上所述,微創治療已經是外科的必然發展趨勢,骨科手術治療也是如此,經皮微創內固定對四肢骨折患者治療后病情優良程度令人滿意,安全性高,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損害,有利于術后康復及舒適體驗,值得臨床重視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