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大勇
(黑龍江鶴崗市人民醫院 胸外科,黑龍江 鶴崗)
靜脈血栓栓塞在惡性腫瘤中是一種較常發生的并發癥。有相關研究表示,此病的發生幾率為5%~10%。通常情況下肺癌患者合并靜脈血栓栓塞會使患者在后續的治療中形成極具破壞性的后果,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1]。并且靜脈血栓栓塞和腫瘤預后差有著一定的相關性,通常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的肺癌患者其半年內病死率會增加至2 倍,1 年則會增加3 倍[2]。靜脈血栓栓塞目前已經成為了造成癌癥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因素[3]。所以靜脈血栓栓塞逐漸受到腫瘤醫師的重視,本次研究針對肺癌合并靜脈血栓栓塞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危險因素。
選取我院胸外科于2016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40 例行肺癌手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其是否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n=15)為肺癌患者術后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對照組(n=25)沒有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40 例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平均(55.48±12.14)歲。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所制定的標準。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糖尿病、高脂血癥、外源性激素治療史、中心靜脈置管史、手術史、高血壓、促紅細胞生成素史以及靶向藥物史等11 項指標進行回顧性分析[4]。
使用SPSS 20.0 軟件統計分析40 例肺癌患者資料,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使用t 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使用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單因素分析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糖尿病、高脂血癥、外源性激素治療史、中心靜脈置管史等方面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單因素分析手術史、高血壓、促紅細胞生成素史以及靶向藥物史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癌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單因素分析(n)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理類型、D-二聚體以及臨床分期是造成肺癌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癌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回歸分析結果
靜脈血栓栓塞癥是指因多種原因所造成的深靜脈血栓,多發于患者下肢,若患者深靜脈血栓掉落后會使患者肺動脈栓塞,所有臨床中稱為靜脈血栓栓塞癥[5]。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生原因在臨床中通常分為繼發性以及原發性。其中繼發性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常常包括心肌梗死、脊髓損傷、化療、惡性腫瘤、大型普外科手術、激素治療、心肺功能衰竭、腦卒中、高齡患者、肥胖、妊娠期、靜脈功能不全等[6]。而原發性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則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抗凝血酶缺乏、活性蛋白C 抵抗、蛋白C 缺乏等因素。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等因素的原因,使得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其中肺癌的發病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醫學對肺癌的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多種因激素治療、中心靜脈插管等可能造成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的危險因素,所以肺癌患者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是極為常見的[7]。另外,肺癌患者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后續治療,提高患者的治療難度,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8]。因此研究探索肺癌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中,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單因素分析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糖尿病、高脂血癥、外源性激素治療史、中心靜脈置管史等方面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理類型、D-二聚體以及臨床分期是造成肺癌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的危險因素(P<0.05)。表明不同危險因素對肺癌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影響不同。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對高危患者進行密切監測,做到對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盡早發現,盡早治療,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