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赤峰市敖漢旗蒙醫中醫醫院,內蒙古 赤峰)
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的升高,造成的創傷髖關節脫位的發生頻率也隨之增多,髖關節周圍因暴力所致脫位,多種情況下,這種暴力先經過膝關節傳至髖關節,而創傷性髖關節脫位在男性上發生較多,屬于一種致殘率偏高的創傷,患者其他部位肌肉骨系統也伴有損傷[1]。髖關節周圍組織因受到重力撞擊導致髖關節脫位,經過膝關節傳導髖關節,是膝關節韌帶或者組織受到嚴重損傷[2]。因此,本文為分析髖關節損傷的范圍和程度,對創傷性髖骨節脫位合并膝關節損傷的治療,進行分析。
選擇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在我院收治創傷性髖骨脫位合并膝關節損傷患者50 例為研究對象,男43 例,女7例,年齡40~60 歲,平均(51.4±2.9)歲,其中高空墜落9 例、韌帶損傷23 例、交通意外11 例、髖關節脫位7 例。
納入標準:(1)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2)不伴有嚴重內科疾病者;(3)無凝血功能障礙者;(4)一側或雙側創傷性髖關節脫落;(5)受傷時間不超過1 個月。
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研究者;(2);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3)伴有惡性腫瘤者;(4)有髖關節手術歷史;(5)多次髖關節脫位者;(6)無法忍受MRI 檢查者。
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①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先記錄同側膝關節損傷病史的髖關節脫位。②50 例患者在送至手術室麻醉狀態下均由同一組骨科醫師根據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手術方式,后期對患者韌帶、半月板、髕骨和軟組織進行全面檢查并評估。③所有膝關節在傷后進行常規磁共振檢查,該檢查由1.5T 磁共振機器和膝關節專用線圈完成。MRI結果判讀,由事先未了解過相關病史和體格檢查的資深放射學醫師完成[3]。④術后功能鍛煉,6 周后行負重行走。
創傷性髖關節脫位合并膝關節損傷臨床治療效果從患者的疼痛程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疼痛程度分為4 個級別,問卷總分為100 分,≥70 分為1 級疼痛,50~70 分為2 級疼痛,30~50 分為3 級疼痛,30 分以下為4 級疼痛,分數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高,自行設置評分表。
采用SPSS 21.0 分析,采用t 和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患者治療后疼痛程度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比較[n(%), n=50]
患者對治療髖關節脫位后合并膝關節損傷有著非常強烈的愿望,渴望能夠恢復正常活動。但是,因為合并膝關節損傷具有一定的隱藏性,初期癥狀也不夠明顯,直到患者自己感覺到膝關節有明顯的障礙才知道有問題。臨床現在不在單純的針對骨折類型治療,影響骨治療效果的是合并血管損傷類型,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也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著患者治療后的效果,因此,臨床治療效果也具有多種性。
創傷性髖關節脫位合并膝關節損傷治療中,髖關節解剖屬于關鍵環節,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組成,屬于杵臼關節,形態是臼較深,股骨頭的2/3 幾乎都容納在里面,關節堅韌厚實,四周有肌肉覆蓋,具有較大的強度和穩定性[4]。大多數患者的傷都屬于復合傷,無臟器損傷,因早期檢查困難,所以經常漏診、誤診,所以早期的診斷、治療、手法復位和急診切開復位手法也非常關鍵。在治療創傷性關節脫位時,盡量保持髖關節平整,關節發炎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療,而癥狀嚴重影響生活及年齡達到50 歲以上的,建議采取全髖關節置換。
綜上所述,早期手術治療有利于患者的恢復,降低復發率,醫學上對髖關節脫位有了新的認識,臨床治療水平跟著提高,但是,髖關節脫位損傷治療機制復雜,仍需醫學工作者不斷研究,如何促進患者康復,防止晚期和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