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買爾·買買提
(吐魯番市高昌區人民醫院 重癥醫學科,新疆 吐魯番)
在臨床學中消化道出血可分為上消化道出血與下消化道出血兩類,在臨床病例中較為常見,該病情本身發病急速,診斷較難的特點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著嚴重阻礙,甚至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著消極影響。據相關文獻記載[1],上消化道出血由于食管胃底由于靜脈曲張而導致破裂出血,進而導致消化道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該疾病常發生在屈氏韌帶以上的胃、食管、十二指腸等位置,消化道出血的同時伴隨著嘔血、黑便、低血壓、腹痛等相關癥狀的發生,據統計[2]消化道出血在臨床死亡疾病病例中約為11%,病情較為嚴峻。有專家學者提出[3]通過ICU 治療方案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對于病情預后性有良好的影響作用且更好的降低因病情帶來的死亡不良事件。有鑒于此,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 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分析對象,擇期時間為2014 年11 月至2019 年12 月,通過電腦輔助下將患者均等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對應不同治療措施進行干預,探究ICU 臨床治療方案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價值,現將資料歸納報道如下。
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 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分析對象,擇期時間為2014 年11 月至2019 年12 月,通過電腦輔助下將患者均等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0 例,對照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25~75 歲,平均(56.28±5.46)歲,患者出血位置有6 例為屈氏韌帶以上的胃出血、8 例為食管出血以及6 例為食管出血;而觀察組中有男12 例、女8 例,年齡27~72 歲,平均(51.69±4.97)歲;患者出血位置有8 例為屈氏韌帶以上的胃出血、5 例為食管出血以及7 例為食管出血。為確保組間基線數據并不會影響后續研究所得數據的公正性,應用統計學軟件分析,所得患者年齡、性別以及疾病出血處等數據檢驗后提示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4]:①患者經過術前相關診斷,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未患有其他重要器官性疾病;③患者的病情較為穩定,且能與醫師正常溝通;④對于本次研究知情且已簽署同意書;⑤本次研究已通過院方倫理委員會同意與授權。
排除標準[5]:①患者患有其他重要器官性疾病;②患者有精神疾病史,無法與醫師正常溝通;③患者過往患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④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⑤患者合并先天性疾病史;⑥對于本次研究不同意。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性治療方案,醫護人員給予患者抗生素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并給予充分的營養攝入,需要注意的是此時患者進食需以高蛋白液體狀營養液為主,或通過輸液方式進行營養補充,以此改善患者體內電解質狀態與酸堿度平衡,從而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應用ICU 治療干預進行治療,具體步驟如下:醫護人員應時刻觀察患者的體表溫度與濕度變化,同時對患者的尿液顏色、量以及患處出血量,脈搏等生命指標進行相關記錄,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進行中心靜脈檢測。由于此類患者群體易伴隨嘔吐血液的現象發生,醫護人員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以此避免因呼吸道阻礙而導致窒息等不良事件發生。患者出血時可應用胃內降溫、內鏡直視下止血、口服止血劑、保護胃黏膜或抑制胃酸分泌等方式為患者進行止血干預,患者在出現大量出血癥狀時應禁止食物攝入而改為營養液靜脈輸入,而少量出血患者則可適量進食流質食物[6]。醫護人員在為患者進行抗感染操作時,可先將25 mL 的碳酸氫鈉應用75 mL 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操作,而后為患者進行洗胃處理,待洗出液呈現透明清澈狀時,則停止繼續洗胃處理,之后為患者注射15 mg/kg 西咪替丁(國藥準字H20054311,江蘇正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物進入胃中,在患者胃中保持4 h。醫護人員如若發現患者出現嚴重腹脹或者腸鳴聲消失現象,可為患者通過靜脈注射酚妥拉明[國藥準字H20020359,圣大(張家口)藥業有限公司]以保證患者體內酸堿平衡。如若患者血紅蛋白超過9 g/dL 或收縮血壓超過12 kPa(90 mmHg)時,醫護人員應立即給予患者進行輸血操作,以保證患者體內血循環充足。
根據臨床對上消化道出血療效劃分為以下幾個標準[7],具體如下:患者經過相關治療干預后,病癥狀況基本消失,且上消化道出血跡象基本消失,則視為顯效;患者經過相關治療干預后,病癥狀況有所好轉,且上消化道出血跡象有改善跡象,則視為治療有效;患者經過相關治療干預后,病癥狀況無明顯改善且上消化道出血依舊出血嚴重,甚至有加重跡象則視為治療無效。
對于實驗所需要數據均輸入Excel 表格中,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療效情況:經過不同治療方案干預后,接受ICU 治療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在臨床治療療效情況上相較于接受常規治療方案的對照組患者更具優越性(P<0.05),詳情請見下表1。

表1 兩種不同治療模式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療效影響[n(%)]
上消化道出血是食管胃底由于靜脈曲張而導致破裂出血,進而導致消化道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其主要在患者屈氏韌帶以上的胃、食管、十二指腸等位置出血,患者病情嚴重時易伴隨著鮮紅色胃液、便血、咖啡色嘔吐物等癥狀出現,在臨床學中屬于常見的ICU 重癥病例之一。由于上消化道出血本身發病急速,診斷較難的特點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著嚴重阻礙,甚至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著消極影響,需要通過針對性有效的治療方式才能挽救患者生命。據相關文獻記載[8-9],治療上消化道出血需要遵守以下要求:①需要嚴格做好患者抗感染工作,以及維穩患者體內電解質與酸堿平衡,以免加重患者病情;②在醫師的囑咐下對患者原發病癥狀進行積極救治,通過根源病癥的救治降低病因影響;③患者應科學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風,切記在治療期間不可食用辛辣、高脂肪的具有刺激性食物,并且咖啡、濃茶等飲品也要禁飲,同時患者也需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為疾病治療保持充分精力;④患者在服用藥物時應遵從醫師囑咐,醫師在為患者開藥時應盡量避免具有刺激性的藥物,條件允許下可適當給予患者胃黏膜藥物;⑤醫護人員應及早帶領患者進行針對性檢查,以及時掌握患者病情癥狀,方便醫師給予針對性治療措施。在臨床學中有相關文獻記載[10-11],通過ICU 治療干預可有效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其通過洗胃方式為患者進行胃部抗感染工作并在患者胃部放置藥物對出血部位進行止血,同時維持患者體內電解質與酸堿度平衡,極大改善患者生命體征,使得患者身體狀況維持在最佳狀態以應對疾病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經過不同治療方案干預后,接受ICU 治療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5%,而接受常規治療方案的對照組患者則為70%,經過數據比較,ICU 治療方案更具優越性,提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時可考慮應用ICU 治療干預進行治療,可對患者病情有著積極作用,提升患者的舒適性,對病情有著良好的預后性,降低死亡率,值得在此類患者群體中臨床推廣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