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秋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南寧)
醫院各科室針對大出血、貧血等疾病患者的常見診治手段之一即為輸血[1],可短時間內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維持,但因血液儲存期間常會發生變性、損傷,或存在外來抗原性(異體血液成分)等情況,患者出現輸血不良反應的幾率較高[2],一般包括過敏、寒顫、發熱等,會對輸血的有效性、安全性造成不良影響。為解決輸血患者的以上問題,筆者回顧性分析近年來我院各科室收治的輸血患者發生的有關于輸血的不良反應情況以及不良事件,具體闡述如下。
回顧性分析本院于2013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輸血患者753 例,其中20 例患者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入選標準:(1)患者或其親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簽署人精神、認知均良好。(2)均符合輸血指征,其病例資料完整。20 例輸血不良反應患者中,19 例女性,1 例男性(嬰兒);年齡49 d至57 歲,平均(29.73±6.41)歲;血液類型:9 例O 型,6 例B型,5 例A 型;調查不良反應時患者的恢復情況:3 例恢復中,7 例已恢復,10 例穩定。
筆者按照《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進行相關資料收集、記錄,并對輸血患者是否出現輸血不良反應進行密切關注。若患者無不良反應,需指導填寫相關回報單(填寫“無”);若患者存在輸血不良反應,筆者根據不良反應的血液品種、血袋編碼、發生時間、發生類型等相關情況進行有效填寫[3],并對其后果、治療措施進行追蹤。各項信息收集后,再結合護理記錄、輸血病程記錄、病歷資料等做相應判斷、分析,如實對《輸血不良反應調查處理記錄表》進行填寫,掌握準確的發生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整改措施。
觀察評測753 例輸血患者輸血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情況以及不良事件。
臨床的血液制品共輸注1672 袋,輸血患者共753 例,其中有20 例患者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其比例為2.66%。按照血液成分不同來區分,去白懸浮紅細胞占比為80.38%,血漿占比為17.22%,冷沉淀凝血因子占比為2.15%,單采血小板占比為0.24%,不良反應情況見表1。

表1 與血液成分相關的輸血袋數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
20 名輸血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1 例溶血,占比為5.0%;1 例顫抖,占比為5.0%;2 例過敏,占比為10.0%;16 例發熱,占比為80.0%。
20 例輸血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1 例內科,占比為5.0%;4 例外科,占比為20.0%;9 例產科,占比為45.0%;5 例婦科,占比為25.0%;1 例ICU,占比為5.0%。
輸血后共發生31 例不良事件,包括20 次流程問題,占比為64.52%;4 次核對問題,占比為12.90%;3 次計算機系統問題,占比為9.68%;2 次安全檢查問題,占比為6.45%;2 次儀器設備問題,占比為6.45%。
婦幼保健院是一種基于“以保健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為目的理念的專業醫療機構[4],保健與臨床相結合、面向群體、面向基層和預防為主,可為兒童、婦女提供良好的、科學的公共衛生服務[5],其臨床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即為輸血,可對危重癥患者特別是孕產婦和嬰幼兒群體做出有效搶救,效果立竿見影。但由于輸血過程中常存在不良反應的干擾,會相應出現輸注無效、感染疾病等問題,其安全性有待加強[6]。臨床上,較為多發的輸血不良反應一般包括發熱、過敏、顫抖、溶血等,若不良反應未及時處理或較為嚴重,可能增加其罹患休克、痙攣的風險,影響其生命質量。另外,輸血亦會帶來感染風險,感染疾病包括弓形蟲病、瘧疾、巨細胞病毒感染、人類T 淋巴細胞病毒、病毒性肝炎、梅毒以及艾滋病等[7]。為處理、預防上述輸血問題,本院回顧性分析近幾年發生的有關于輸血的不良反應情況以及不良事件,分析如上述結果所示,針對我院收治人群病種的特點,院內需針對結果內容進行跟蹤隨訪,完善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及時處理相關不良反應,可保障患者的輸血安全性,將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與臨床工作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的保障母嬰安全。
近年來,輸血不良反應受到業界的普遍關注,隨著不良事件報告信息系統在各家醫療機構的普及安裝,輸血不安全事件會得到有效監控,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更加準確報告輸血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切實為廣大病友服務。具體應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完善、健全、細致的輸血管理方案,將相關內容整理成冊,對科室醫務工作者做好培訓工作,持續隨訪、跟蹤相關輸血不良事件,并行對癥干預;(2)輸血前應確認輸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史與妊娠史,有無溶血、DIC、藥物反應、發熱、感染及脾腫大等因素,可降低患者輸血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3)降低抗原接觸,盡可能應用單一供者血制品,尤其是需要多次輸血的早產兒、嬰幼兒;(4)輸血前需對患者進行抗體檢測,并對其輸血指征做嚴格把關,能不輸盡量不輸,能少輸絕不多輸;(5)盡可能應用儲存時間≥1 周的血液制品,可避免患者罹患傳播疾病的風險;(6)加強輸血相關知識培訓,提升醫務人員的認知水平,促使其能夠準確判斷相關輸血不良反應類型,能及時快速做出正確的處理。
綜上所述,根據2013~2018 年院內輸血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相關不良事件,應對醫務工作者的培訓內容加以調整,并對管理方式進行改善,從實際角度落實輸血不良反應的處理及預防方案,提高患者的輸血質量與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