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竇瓊
(哈密市中心醫院,新疆 哈密)
護理質量是對當前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評估標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護理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日常院內護理中,醫院感染是護理中較為嚴重的護理問題。院內感染的控制情況也能側面反映出醫院的日常護理管理水平。此外,患者發生院內感染,不但會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導致患者病情惡化,增加對患者治療的難度,同時還會延長患者住院與治療時間,對患者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負擔。而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幾率通常與對患者的護理質量呈負相關性[1-2]。因此,為了減少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提高對院內感染的預防,本次研究針對護理管理在預防與控制院內感染中的作用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未實施護理管理收治的80 例患者為對照組,再選取我院自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實施護理管理后收治的80 例患者為觀察組。觀察組80 例,男性48 例,女性32 例,年齡23~79 歲,平均(62.72±4.51)歲;觀察組醫護人員30 例,男性8 例,女性22 例,醫生9 例,護理人員21 例,年齡21~59 歲,平均(32.15±4.28)歲,工作年限1~25 年,平均(19.26±5.13)年。對照組80 例,男性46 例,女性34 例,年齡25~76 歲,平均(61.67±4.25)歲;對照組醫護人員30 例,男性7 例,女性23 例,醫生9 例,護理人員21 例,年齡22~57 歲,平均(32.42±4.37)歲,工作年限1~27 年,平均(19.58±5.29)年。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于我院進行住院治療的患者。
排除標準:嚴重精神性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肝、腎功能損傷患者。
本次研究對所有患者及家屬關于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意義進行充分說明,并使其充分了解后,患者及家屬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參與本次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指導、藥物指導、癥狀觀察與護理等。
觀察組患者行護理管理模式干預。首先,成立針對性的護理管理小組,由護士長、護理部以及各科室護理人員組成,并采用三級管理的方式進行管理。一級管理為自我管理,各科室護理人員需要對各自科室內的空氣、消毒液、醫務人員手衛生以及物體表面菌落進行檢測,并對消毒制度的合理性與護理人員是否遵守無菌操作等制度進行監督管理;二級管理為專職護士長與重點科室護士長聯合組成消毒隔離抽查小組,負責對各科室進行隨機抽查,并對消毒隔離工作進行考核;三級管理為不同科室相互監督管理。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護理管理制度,并根據完善的制度對各科室進行監督管理。針對管理期間出現的問題與執行效果進行總結,并盡量做到制度最優化,對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加強護理人員對感染的重視,加強護理人員對相關感染預防措施的掌握,從而增強護理人員的防控意識與能力。此外,還需要采用責任制的方式進行監督管理,明確各人分工,從而強化整個管理體系。此外,還需要加強對患者及家屬關于院內感染預防知識的宣教,主要包括:易感人群、感染源以及傳播途徑等方面,提高患者及家屬的防控意識,增強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依從性,主動避開感染源,從而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最后,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最好對病房進行消毒工作,嚴格執行相關無菌操作規定,堅持一人一用一滅菌的原則,杜絕交叉感染。
院內感染發生率與護理人員手面合格率對比。
護理管理質量評分對比,包括:消毒滅菌、無菌操作、醫療廢物處理等,采用質量管理評分表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分,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好。
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對比,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
采用SPSS 19.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和χ2表示及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和t 表示及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院內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護理人員手面合格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院內感染發生率與護理人員手面合格率對比[n(%)]
表2 護理管理質量評分對比

表2 護理管理質量評分對比
組別 n 消毒滅菌 無菌操作 醫療廢物處理觀察組 80 95.37±3.28 98.54±1.21 97.83±1.37對照組 80 89.54±3.15 91.27±3.05 92.62±3.19 t 11.466 14.685 10.042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對比[n(%)]
院內感染是當前醫院中較為嚴重的不良事件,給患者的日常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院內感染不但會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延誤治療,同時還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而在相關研究中指出,院內感染的發生率與護理管理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聯系。因此,護理管理質量的提高能有效減少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3-4]。
根據相關研究指出,院內病菌通常會通過接觸、空氣傳播、飛沫傳播以及醫源性傳播等方式蔓延,若未能得到及時控制,極易造成大面積院內感染的發生。而院內患者大多為缺乏抵抗力的易感人群,包括新生兒、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等,都可能受到院內感染的威脅,從而加重自身病情[5-6]。
院內感染不但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后果,還會對部分患者預后帶來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致使病情急劇惡化,危及患者生命。但是由于醫院中各種患者較多,并且其病菌種類也極多,因此,做好院內護理管理工作是極為重要的措施[7-8]。
為了提高對院內感染的防控能力,護理管理成為當前對院內感染極為有效的控制方式之一。本此研究針對護理管理在院內感染的預防與控制作用進行研究,并取得以下研究結果:觀察組院內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護理人員手面合格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因此,我們認為,采用護理管理不但能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同時還能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質量,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護理管理在醫院感染控制中具有極佳的作用,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