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易艷
(桂林市口腔醫院,廣西 桂林)
種植修復是牙缺損修復的重要手段,其效果得到臨床上的普遍認可。傳統的種植修復需在拔牙后3 個月的愈合期之后植入種植體,植入后還有至少3 個月的愈合期,治療周期長[1]。目前,如何縮短治療周期及提高術后舒適度成了種植修復中關注的熱點[2]。即刻種植是指在拔牙的同時立即植入種植體,與傳統的種植相比,具有縮短療程、減少患者疼痛以及能獲得理想的美學效果等優點而備受患者青睞[3-5]。然而,種植手術過程中會引發患者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引起的負面情緒會導致患者主觀疼痛感受強度的增加。本文通過比較即刻種植與傳統種植術后的疼痛情況,探討即刻種植術后的護理干預措施。
隨機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9 月在我院就診,接受種植義齒修復的牙列缺損患者84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6 例,女性38 例,年齡18~62 歲,平均(36±11)歲;行即刻種植修復的41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共植入種植體53 枚,行傳統種植修復的43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共植入種植體58枚。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植入術由同一名醫生完成,病例采用微創不翻瓣種植術,均使用同一種植系統。
納入標準:18 歲以上,無種植史,即刻種植適應證包括因齲壞等原因無法修復的殘根、殘冠,根折牙,根尖周無大范圍的局限病變或急性炎癥,拔牙窩底部有充足的骨量保證初期穩定性;傳統種植適應證為種植位點骨量及角化齦充足且拔牙3 個月以上。排除標準:有植入植體禁忌證;植入植體數量大于3 枚及以上;口腔內存在炎癥或牙體、牙周、口腔軟硬組織疾患。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口腔檢查和口腔影像學檢查,評估口腔情況及骨量、骨質情況。觀察組患者行即刻種植修復術,即局部麻醉后,患牙拔除后清理牙槽內碎片或肉芽組織,并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清理完成后開始義齒種植術,根據牙頸部的寬度和牙根長度,植入植體。植入后在牙窩和種植窩間骨缺損處放置適量骨粉,并進行封閉處理,最后縫合黏膜瓣。對照組行傳統種植修復術,即拔牙3 個月后,待創面恢復良好后再行義齒植入術。完成植入術后均指導患者進行個人口腔護理。
使用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pielberger's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評價患者植入術后焦慮狀況,根據測評分數將焦慮水平劃分為3 種,20~37 分為無焦慮,38~44 分為中度焦慮,45~80 分為重度焦慮;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評估患者植入術后疼痛狀況,分別記錄患者術后2 h、4 h、8 h、24 h、48 h、72 h 疼痛評分情況。NRS 評分中,0 分表示無疼痛,1~3 分代表輕度疼痛,4~6 分代表中度疼痛,7~10 分代表嚴重疼痛[6]。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納入患者41 例和43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植體數量以及焦慮水平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植體長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因素 觀察組 對照組 t/χ2 P年齡 37.45±10.64 35.58±13.72 0.733 0.474性別 0.268 0.605男 21 25女 20 18植體數量(枚) 1.45±0.66 1.57±0.46 0.843 0.276植體長度(mm) 10.74±1.33 10.08±1.12 4.402 0.014焦慮水平(分) 37.32±12.43 34.69±10.73 0.253 0.617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變化趨勢一致,均在術后4 h 達到峰值,隨后疼痛逐漸降低,72 h 后疼痛基本消失;兩組患者術后4 h 疼痛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患者疼痛峰值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其他時段疼痛評分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段疼痛評分比較
術后時間(h) 觀察組 對照組 t P 0 0.68±0.82 0.54±0.74 0.865 0.238 2 3.54±1.08 2.42±1.24 1.367 0.108 4 5.13±2.35 2.96±2.08 8.251 0.009 8 1.76±1.61 1.46±1.47 0.858 0.362 24 1.42±1.83 1.18±1.54 0.792 0.387 48 0.76±1.08 0.72±0.88 0.518 0.445 72 0.44±0.56 0.38±0.62 0.535 0.411峰值 5.42±2.94 3.45±2.76 6.760 0.018
疼痛是一種心理現象,被列為繼4 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 生命體征[7],隨著口腔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義齒種植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極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和舒適度。但口腔種植修復屬于“侵入性”治療手段,患者術后難以避免疼痛發生。隨著舒適化口腔醫療理念的提出,種植修復術后疼痛受到了廣泛關注[8-9]。即刻種植是被一種廣泛應用的種植修復方式,其術后疼痛情況還有待探究。
既往研究表明,種植修復術后患者疼痛感覺與年齡、手術方式、術者操作水平、心理狀態以及植體數量有關。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醫生進行植入手術,而且全部采用微創不翻瓣種植術,基本排除了術者和手術方式等因素影響患者疼痛感覺;此外,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種植體數量以及焦慮狀態水平均無統計學意義,也排除了上述因素對術后患者疼痛感覺的影響。與傳統種植修復相比,即刻種植需要更長的種植體以保證穩定性,但采用更長的種植體會造成骨組織損傷,可能會引起患者疼痛感覺的增加。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種植體長度大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類似。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變化趨勢一致,均在術后4 h 疼痛達到了峰值,72 h 后逐漸消失,王美潔等[10]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即刻種植術后2 h 出現疼痛峰值,72 h 后基本消失,可能是由于不同麻醉效果差異導致;此外,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疼痛評分峰值分別為(5.42±2.94)分和(3.45±2.7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高于既往一些研究[11],既往關于即刻種植術后疼痛的結果也存在一定差異,具體原因尚無定論,其結果可能與疼痛評估方式、手術方式、樣本量、人群有關,因此需要多人群、大樣本研究來進一步證實。兩組患者除了疼痛峰值有差異外,術后其他時段疼痛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說明即刻種植與傳統種植術后疼痛并無太大差異。
口腔種植修復過程中患者會出現心理和行為上的改變,從而會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與種植效果[12]。即刻種植術后初期患者疼痛感覺比傳統種植更為強烈,因此,加強即刻種植術前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術前通過健康宣教、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積極引導、視頻演示及模型展示等措施,讓患者了解即刻種植手術過程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使其術前做好充分心理準備[13]。此外,改善患者口腔衛生狀況、保持患者穩定的心理狀態,可以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即刻種植手術過程中需重視護理干預工作,通過積極的護理干預措施穩定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治療依從度、預后效果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即刻種植與傳統種植術后疼痛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即刻種植疼痛峰值高于傳統種植,疼痛感覺更為強烈。圍手術期可通過實施積極的護理干預措施以及術后相應的鎮痛治療,減少即刻種植過程的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及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