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攻占太原和南京后,日軍發動徐州會戰,意圖打通津浦線后沿隴海線、平漢線進攻中國新的政治中心武漢。同時,山西日軍為配合徐州戰局,由晉北、晉東向晉西、晉南進攻,威脅西安和陜北邊區。為保衛武漢,必先保衛徐州和大西北地區。在“保衛武漢”的視野下,八路軍既要配合徐州和山西地區的國民黨軍作戰,又要保衛西安和陜北邊區,隨時準備戰略轉移,其戰略取向在東進與西移之間游移。徐州會戰后,八路軍主力進一步東進,初步完成了在華北的戰略展開,這對華北地區的中日關系和國共關系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八路軍;日軍;國民黨軍;中共中央;戰略取向
【中圖分類號】K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0)02-0077-12
1937年南京淪陷后,武漢成為中國新的政治中心。太原失守后,華北地區的八路軍一分為四,分別在晉西、晉西北、晉東南、晉東北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①在徐州會戰前已在晉西、晉西北、晉東南、晉察冀邊區初步站穩陣腳。攻陷太原和南京后,日軍一方面發動徐州會戰,另一方面以其山西部隊向晉西、晉南進攻,威脅潼關、西安和陜北邊區。在國民黨統帥部看來,日軍攻陷徐州后必然沿隴海線、平漢線進攻武漢。②無獨有偶,中共中央與國民黨統帥部的戰略認知十分相似。同時,中共中央還認為,為保障進攻武漢的側翼,山西日軍必威脅西安和陜北邊區。③因此,欲保衛武漢,必先保衛徐州。就算不能阻止日軍攻占徐州,也當盡量為武漢保衛戰的部署爭取時間。同樣,欲保衛武漢,必先保衛西安和陜北邊區。因此,保衛武漢是大戰略,保衛徐州和保衛西北都得在此大戰略下才有其戰略意義。④在“保衛武漢”的視野下,當日軍在徐州和山西兩線作戰時,八路軍的戰略取向也不得不在配合徐州會戰和保衛以西安和陜北邊區為基點的大西北之間游移。換言之,八路軍在東進與西移之間的戰略取向游移本身就是“保衛武漢”大戰略的具體體現。
關于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戰略方針,前人已有較多研究成果,但基本都側重于對1937年中共高層對八路軍戰略方針的制定和修正方面,對1938年八路軍的戰略取向則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①嚴志才將抗戰初期八路軍挺進敵后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對八路軍挺進敵后的過程作了系統闡述,認為八路軍在1937年9月到1938年4月主要在日軍側翼作戰,之后才根據戰局的演變逐漸挺進敵后。②但是,對1938年八路軍戰略取向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仍需要進一步深化。
從徐州會戰爆發到武漢會戰結束,在“保衛武漢”視野下八路軍的戰略取向對日后的中日關系和國共關系均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基于這一問題,以中共方面的軍事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賀龍、鄧小平等人的年譜、文集和回憶錄為主要資料,以《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相關內容、八路軍三個師的抗戰紀實材料、當時的相關報紙資料以及相關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回憶錄為參考資料,力圖對這一歷史過程加以還原。
一、“從戰略上配合東線戰局”
1938年1月,徐州會戰爆發。為配合第五戰區的國民黨軍作戰,八路軍總部于1月29日向下屬三個師和晉察冀邊區下達了作戰訓令,認為在抗戰全局以保衛武漢、河南為重心,津浦鐵路南段將有激烈戰斗的情況下,八路軍應以更積極的行動取得大小勝利,以達到抑留山西和平漢鐵路線之敵,從戰略上配合東線戰局。同時,訓令還對各師和晉察冀軍區的作戰行動作出了具體部署。③總括而言,該訓令包括抑敵于晉和東進援徐兩種取向。
對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總部的命令并沒有太大的發展方向變動。在1月29日的訓令中,除以二分區部隊配合一二0師進行同蒲路破襲戰外,八路軍命令晉察冀邊區其它部隊努力東進援徐,阻滯日軍南移東運。基于此, 2月初,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向八路軍總部匯報了其平漢路作戰計劃。在獲八路軍總部同意后,聶榮臻部加強對石家莊、保定線以東地區的力量和領導,積極向津浦路發展,破壞津浦路日軍行動,“響應徐州南北戰局”。此后,除短暫配合一二0師和一二九師抑敵于晉外,晉察冀軍區的主要取向已變成東進援徐,在整個徐州會戰期間再未發生戰略取向的反轉。即使在3月初,日軍逼近黃河渡口,中共中央已在考慮調八路軍主力西渡黃河時,八路軍總部還是命令晉察冀軍區部隊在根據地與日軍長期周旋,對之前派出的東進部隊還是令其向滄縣、德州積極動作,以配合津浦北段作戰。④相對于對晉察冀軍區甚至整個一一五師的戰略取向的“一以貫之”,⑤八路軍總部對其他部隊的命令就根據客觀戰局的變化而產生了很多變動。
(一)抑敵于晉:一二0師的同蒲路破襲戰
1938年1月29日,八路軍總部發出訓令,命令下屬各師和晉察冀軍區配合國民黨軍進行徐州會戰,其中命令一二0師“集結精干主力部隊于雁門、石家莊之線以西之適當地點,積極打擊消滅出擾和同蒲線運動之敵,繼續破壞敵之交通鐵路”,①即進行同蒲路破襲戰。依據此訓令,賀龍和關向應、蕭克作出了具體部署。一二0師以主力分散配置于雁門關至太原以西山地積極行動,伏擊日軍運動中的車輛和部隊,威脅日軍交通線。如果日軍集中兵力深入山地,則利用時機集中主力部隊予以打擊。②為有效指揮這一戰役行動,賀龍將師部分成兩個梯隊,由蕭克、關向應組成野戰司令部,東出同蒲路指揮破襲戰,賀龍坐鎮嵐縣統籌全局。③
正當一二0師準備出動攻擊同蒲路時,日軍卻搶先動手。2月1日,日軍從太原、交城調集1400余人向河口、古交地區進攻,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和當地武裝力量擊退;同日,日軍亦從太原、忻縣調兵進攻忻縣、崞縣以西山區,亦被三五九旅七一七團擊退。但是,由于日軍兵力眾多,雖被暫時擊退,仍會再次發起進攻。賀龍判斷,日軍意圖驅逐八路軍以鞏固交通線、擴大日偽組織區域,遂指示八路軍以消滅日軍一部為目的,三五八旅對付河口或兩井方面的日軍,三五九旅打擊三交鎮方面的敵寇。④在河口、古交方面,戰事尤其激烈,次日已有七八百日軍進至兩鎮地域,八路軍總部震動。朱德、彭德懷除命令三五八旅全力包圍日軍外,還指示位于古交鎮以南的一一五師肖華支隊配合三五八旅解決戰斗。⑤在八路軍各部的積極努力下,戰情得以緩解。⑥
雖然日軍大舉進攻一二0師是事實,但該師對日軍的作戰意圖卻產生誤判。向忻縣、崞縣以西山區進攻的日軍在與三五九旅交手后,很快就轉移到陽曲附近,并無向代西山地進攻的企圖。13日,該師猛然醒悟,并立即調整部署,命令三五八旅于16日集結于東西方山岔上鎮準備伏擊陽曲向平社車站增援之敵,三五九旅七一七團及陳團第二營于17日集結于古交鎮以南,準備以一部伏擊由忻縣或關城鎮方面增援之敵。占領平社車站后,徹底破壞由平社車站到高村車站的鐵路,然后相機襲擊忻縣城鎮石嶺關青龍鎮線之敵,伏擊其增援部隊;在陽曲方面的七一八團及三五九旅游擊支隊積極向崞縣之線活動,襲擾鉗制迷惑日軍。⑦
一二0師各部積極行動,在同蒲路北段積極進行鐵路破襲戰。至27日,先后破壞橋梁8座,拆毀鐵路20余公里,炸毀日軍軍用火車3列、汽車10余輛,切斷北起忻縣麻會、南至陽曲縣高村間的交通,并襲擊了太原車站和機場,連續攻占了平社、豆羅車站及麻會、石嶺關、關城鎮、田家莊等據點,共殲敵800余人,⑧對同蒲鐵路形成明顯威脅,完全完成了鉗制晉北、晉東的日軍南下,吸引南面日軍以配合晉南戰場的任務,間接地配合了國民黨軍在東線的作戰。⑨
然而,正當一二0師在同蒲路捷報頻傳時,晉西北根據地卻被日軍乘虛而入。21日,為逼迫在河東的中國軍隊西渡,占領晉西各縣,消滅晉西北的反日游擊戰爭,⑩日軍第二十六師團、一O九師團及偽蒙軍各一部共1萬余人由平綏、同蒲鐵路和太汾公路沿線據點出動,分5路向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發動首次圍攻。至28日,日軍從北到南,先后占領寧武、神池、偏關、河曲、保德、離石,更進一步進至軍渡、磧口,對陜甘寧邊區構成嚴重威脅。鑒于同蒲路破襲戰已達到目標,同時中共中央也多次來電催促一二0師迅速回師,于是除留適當兵力繼續在同蒲線積極活動外,賀龍率主力部隊于29日向晉西北腹地轉移,①開始下一階段作戰。
(二)抑敵于晉與東進援徐并舉:一二九師的戰略取向
在1月29日的《訓令》中,八路軍總部命令一二九師與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配合作戰,積極打擊消滅出擾運動之敵,并大規模地破壞正太鐵路與石家莊以南之平漢路。為行動便利,三四四旅由一二九師指揮。②但很快,八路軍總部又產生了新的想法。2月5日,朱德、彭德懷致電一二九師,提出為策應第五戰區作戰,一二九師應即準備一個團或兩個營兵力,由宋任窮率領,乘隙東出滄州、石家莊路以南,到邢臺、德州間活動,聲援徐州友軍作戰。③次日,第一二九師就命令宋任窮率領騎兵團和獨立支隊開赴冀南。同時,為策應津浦線東及平漢路東的部隊作戰,一二九師還令七七一團及騎兵營出襲平漢線。七七一團連日破壞交通,騎兵營準備破壞滄石路。④
在派部分部隊東進配合徐州戰局的同時,一二九師也在山西積極作戰,抑敵于晉。2月初,一二九師命令七六九團及七七二團主力回昔陽東北集合,準備配合三四四旅之一團,出襲正太路。8日,為抑留正太路日軍,阻止其填防平漢路增援山東,同時截阻正太路交通以孤立晉中之敵,一二九師下達命令,以全師主力協同三四四旅六八七團襲擊、消滅井陘同平定路上的日軍,破壞其鐵路和公路。之后全師主力轉到昔陽以東山地,隨時待敵。⑤
無獨有偶,當八路軍調兵遣將準備配合徐州東線戰局時,日軍也為配合津浦路作戰而派兵西進。2月中旬以后,日軍為相機進攻潼關、西安、陜北,集中3萬多兵力分別從平漢、同蒲、道清鐵路向晉南、晉西進攻。為進攻正太路、同蒲路之敵,切斷該兩路日軍的聯絡,八路軍總部對下屬部隊作出具體戰斗部署,其中命令一二九師主力與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向平定以東,井陘以西、西北夾擊,相機占領娘子關舊關。⑥在這次反擊戰中,一二九師取得顯著戰果。22日,三八六旅打響長生口戰斗,擊斃日軍130余人,俘日軍1人,⑦并于當晚與三四四旅配合夾擊正太路;⑧同日,一二九師獨立團、騎兵營、游擊隊及第五路游擊軍一部開始在石家莊一帶破路襲敵,并在幾天后占領晉縣、寧晉縣;在東陽關與河北涉縣附近地區,一二九師一部配合國民黨軍騎兵第四師和第四十七軍在麻田鎮、偏城鎮、井店鎮附近襲擾日軍,在東陽關失守后也積極配合國民黨反攻,亦取得若干勝利。⑨
正當一二九師主力在正太線取得積極戰果時,日軍在晉東南取得突破。20日,長治失守,晉東南局勢危急。為緩解危機,朱德于21日和23日兩次催促一二九師完成當前任務后準備南移,參加晉東南作戰,協同國民黨軍曾萬鐘部消滅進入長治之敵,同時令三四四旅向正太路活動,協同一二九師行動。⑩24日,一二九師首長收閱朱德來電,奉命南移,于28日到達遼縣以北。k在一二九師南移時,日軍也乘勝進軍,在攻占長治后長驅西進,于28日攻陷了晉西重鎮臨汾,對陜甘寧邊區構成嚴重威脅。為保衛陜甘寧邊區,鞏固黃河河防,3月2日,毛澤東致電八路軍前方,命令一二九師率部南下邯(鄲)長(治)大道以北的襄垣、武鄉地區,尋機打擊大道敵軍,破壞其交通線,配合一一五師、一二0師在晉西和晉西北的作戰。①次日,在毛澤東電文的基礎上,朱德、彭德懷命令一二九師師部在襄垣無敵的情況下進駐襄垣。②至此,由于陜甘寧邊區的緊急局勢,一二九師在保衛邊區的命令下開始了下一階段的作戰。
為在戰略上配合徐州東線戰局進而保衛武漢,在總部的統籌下,八路軍各部積極行動,一二0師、一一五師和一二九師主力在山西抑留日軍,給山西日軍以重大殺傷,對徐州戰局起到了間接的支援作用;晉察冀軍區部隊和一二九師部分部隊東進冀魯,直接支援徐州戰局,同時也為八路軍主力日后的大規模東進創造了條件。就兵力使用情況而言,此時八路軍當以抑敵于晉為主,東進援徐為輔。
二、“延安緊急”:東進與西移之間的戰略張力
占領臨汾后,“日軍在山西軍渡、磧口猛攻河防,綏德、延安緊急”。③在陜甘寧邊區受日軍直接威脅的緊急局勢下,除令河防部隊盡力阻敵西渡外,毛澤東還與八路軍總部及下屬各師首長多次溝通,指示八路軍各部積極部署鞏固河防,并準備戰略轉移;同時,日軍為配合徐州會戰向晉西、晉南大舉進攻,第二戰區的國民黨軍也為配合徐州會戰,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提出“反攻太原”的作戰計劃,并將在第二戰區內的作戰部隊劃分為東路軍、北路軍和南路軍三部分,分別以朱德、傅作義和衛立煌擔任三路大軍總司令。④八路軍要配合國民黨軍在山西積極作戰,收復失地。二者均對八路軍的戰略取向造成了一定影響。
(一)分兵把關:毛澤東調兵遣將鞏固河防
在日軍威脅黃河河防時,離河防最近的河東八路軍部隊是一二0師和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因此,2月28日,毛澤東分別對一二0師和一一五師三四三旅的作戰方針作出具體部署,并告知八路軍總部。毛澤東指示一二0師“立即派一個主力團,趕至軍渡、離石線以北,擊敵側背。另派一有力部隊南下,截斷吳城鎮公路”,指示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應迅速以一部控制大麥郊、水頭、川口、石口等地,發動群眾組織打游擊,鞏固戰略樞紐,旋主力轉入大寧、隰縣及該縣午城地區,相機殲敵”;⑤同時,毛澤東與八路軍總部溝通,考慮讓三四四旅西移配合三四三旅鞏固河防;3月2日,在收閱一二0師所作出的保衛河防、收復晉西北失地的具體部署后,毛澤東再次致電八路軍總部及各師首長,同意一二0師的具體部署,以一二0師鞏固北段河防;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必須西移,⑥與三四三旅協同,共同配合河西部隊,鞏固中段河防;以一二九師位于同蒲鐵路以東,破壞鐵路,阻滯日軍向潼關進攻,策應林彪、賀龍兩師作戰。⑦毛澤東將鞏固河防的任務交給了一二0師和一一五師三四三旅,以一二九師配合作戰,對鞏固河防作了初步規劃。
根據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按照已制定的作戰部署,一二0師于2月28日向晉西北轉移。一二0師鞏固河防的具體部署可分為直接派兵鞏固河防和收復晉西北失地以間接鞏固河防兩部分,前者是以守為攻,后者是以攻為守。就前者而言,面對日軍在離石、磧口進攻河防,威脅陜甘寧邊區的緊急局勢,一二0師作出部署,派三五八旅主力迅速西進至離石、磧口以北地區阻擊進攻陜甘寧邊區的日
軍,①派警六團轉入偏關以東配合國民黨軍打擊向河曲或保德進犯的日軍,3月3日又命令教導團到河西黑峪口西岸布防,與警六團一起負責神府河防。警六團和教導團在直接鞏固河防上取得了積極戰果。13日,警六團進行神府河防戰斗,“斃傷日軍140余人,繳獲步槍10支及其他軍用品一部”,18日又連續襲擊河曲、偏關、保德的日軍,對配合一二0師主力收復晉西北起到了積極作用。就后者而言,截至3日,趁一二0師主力東出同蒲線,日軍連陷晉西北寧武、神池等7座縣城,對一二0師和陜甘寧邊區的生存均構成極大威脅。為收復晉西北失地,賀龍在嵐縣召開一二0師干部緊急會議,作動員報告。②之后,一二0師主力部隊三五八旅和三五九旅浴血奮戰,先后收復7縣,共消滅日軍1500余人。③這一勝利對于山西抗戰,特別是鞏固晉西北及陜北抗日根據地有很重要的意義。④
相對于一二0師為鞏固河防所采用的以攻為守同以守為攻相結合的戰法,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更多的是以守為攻,通過若干次小型伏擊戰對進犯日軍零敲碎打,積小勝為大勝。3月10日,日軍華北方面軍下達了“肅清”作戰的命令,在晉西南的第一O八師團第二十五旅團出動4000余人由蒲縣西進,妄圖逼三四三旅退出晉西,西返陜甘寧。⑤14日,一一五師代師長陳光率警衛連遲滯日軍進攻,為三四三旅主力進入作戰機動位置爭取了時間。日軍16日、17日、18日分別于午城西進途中、從蒲縣去大寧的途中和由蒲縣增援午城的路上遭到三四三旅伏擊,傷亡慘重。⑥三四三旅通過若干次小規模伏擊戰,使第二十五旅團僅半月時間就傷亡千余人,繳獲騾馬等生活物資和輕重機槍等軍用物資甚巨。⑦日軍一O八師團料“肅清戰”難以奏效,下令第二十五旅團速返臨汾。⑧日軍退回臨汾,其對河防的壓力就減輕了很多。
相對于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和一二0師為鞏固河防而直接作戰,一二九師更多的是配合作戰。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不謀而合,命令一二九師在襄垣無敵的情況下,應進駐該地以尋機打擊邯(鄲)長(治)大道上的日軍、破壞其交通線,以鉗制向黃河河防進攻的日軍,策應其他兩師在晉西和晉西北的作戰。3月4日,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奉命率部南下,與國民黨曾萬鐘軍配合作戰,于16日發動神頭嶺伏擊戰, 31日發動響堂鋪伏擊戰,給日軍以重大打擊。此外,3月6日,毛澤東致電一二九師,申明晉豫邊的重要性,指示一二九師“有計劃地部署沁水、翼城、曲沃、垣曲、濟源、博愛、晉城地區的游擊戰爭,配合主力在西北兩面的行動”。同日,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提出實施意見,擬成立晉豫邊區,內設六個分區,并準備著力實施。①這也對阻滯日軍西行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金蟬脫殼:關于八路軍戰略轉移的分歧與溝通
鞏固黃河河防是至關重要的,不過對于深諳八路軍現實條件的毛澤東而言,把希望僅僅寄托在這一點上也未免不太現實。所以,在提醒八路軍各部著力鞏固河防的同時,毛澤東也考慮過,萬一河防終不可守,要讓八路軍各部迅速西渡黃河,轉移作戰。
在八路軍三大主力中,一二0師和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分別位于緊靠黃河東岸的晉西北和晉西地區。相對而言,位于晉東南的一二九師(含三四四旅)離黃河較遠。因此,如果考慮讓八路軍西渡黃河,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讓一二九師西移。3月初,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對八路軍行動的戰略方針作出了決定。3月2日,毛澤東致電八路軍總部及各師部首長,除令一二九師配合林彪、賀龍兩師鞏固河防外,還指示“如潼關、西安危急,蔣介石有另調晉境主力部隊渡河,改任保衛西安之任務時,該師主力亦應準備西移,而留一部永久位于晉東南,堅持游擊戰爭”。②
不過,八路軍總部卻對此命令提出了保留意見。同日,朱德、彭德懷復電,認為在第二戰區已經成立三路軍準備收復失地,且晉東南還有若干國民黨部隊歸東路軍指揮的情況下,“此時我們決不能離開此地,否則政治影響極壞”;同時,朱、彭認為目前在山西的日軍不過四萬余人,在日軍主力深陷徐州戰場時,“轉移兵力至華北進攻西北尚須一月左右時間。如徐不下,時間恐更長”。換言之,朱德、彭德懷認為目前八路軍還不急于轉移作戰;不過,朱、彭也承認,“敵部分渡河進攻綏德,調動我軍回陜隨時均有可能”,因此“八路軍在適當與必要時西渡,現有九萬人,以三萬人留華北,六萬人渡河”。③這算是對毛澤東意見的部分肯定。總括而論,毛澤東與朱德、彭德懷在八路軍戰略取向上是一致的,八路軍主力必要時需要西渡黃河,同時留部分部隊在華北堅持游擊戰爭,但是在什么時候西渡黃河這一問題上二者出現了分歧。毛澤東認為在蔣介石調山西部隊保衛西安時,八路軍主力應該立即西移;而朱德、彭德懷考慮到國共關系及目前戰局,認為八路軍主力可以暫緩西移。
但是,毛澤東并不認同朱、彭的判斷。次日,毛澤東就回電重申:“八路軍主力留晉擊敵后路,必須在黃河、汾河不被隔斷的條件下,否則對于整個抗戰及國共關系是非常不利的”,并指示八路軍總部的轉移和一二九師、三四四旅的部署應該“本此方針考慮切實妥善方法”;④4日,毛澤東再電朱德、彭德懷,希望他們考慮八路軍總部“取何道路移至呂梁山脈為安全”,催促總部西移。⑤
對此,朱德、彭德懷還是持保留意見。6日,他們再電中共中央,認為“在友軍不過河以前,我應堅決而積極地在華北配合友軍作戰”,“目前作戰方針(應)乘敵主力尚未轉入華北時,以積極動作保衛陜北、潼關”,并對八路軍各部及屬東路軍指揮的國民黨軍作出具體作戰部署。7日,除重申6日意見及“現時過河,萬分不利于統一戰線”外,朱德、彭德懷甚至認為“政治局以前關于戰略決定應有所改變”。⑥很明顯,關于八路軍的戰略取向,中共中央同八路軍總部之間的意見有所差異。
面對這種分歧,毛澤東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八路軍總部的作戰方針,同時也堅持政治局前定的戰略方針。9日,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和各師首長,對政治局會議決定的戰略方針作出詳細闡釋,“政治局決定之戰略方針,包括現時在華北及將來轉移至陜西、河南兩個階段,不是單指目前而言”。在目前階段,毛澤東開始認可朱德、彭德懷所提出的作戰方針,“在不被日軍根本隔斷條件下,我軍均應在敵后配合友軍堅決作戰,只要無被隔斷危險,決不應過早渡過河來”。但是,在將來階段,當日軍大舉進攻西安、武漢和陜北時,八路軍主力及其他國軍主力均應渡河為保衛西北、保衛武漢而戰。在對政治局既定戰略決定充分闡釋的基礎上毛澤東再次申明:“如果八路軍全部被限制于華北敵之包圍圈中,根本不能轉移至陜甘豫地區,則對整個抗戰及全國政治關系都是不利的”,所以毛澤東提醒朱德、彭德懷,“你們向閻錫山、衛立煌報告及召集軍官會議時,無論如何也不要說全部長期在華北的話”。①
顯然,同樣著眼于軍事形勢,毛澤東和朱德、彭德懷都看到了目前和將來兩個階段,不過朱德、彭德懷側重于前者,而毛澤東側重于后者,所以朱德、彭德懷比較積極,而毛澤東比較謹慎;②此外,毛澤東在這份電文中還提出,“請注意蔣之命令是雙關的,一面包含戰略需要之積極意義,一面又難免不包含惡意在內”。③結合之前毛澤東和朱德、彭德懷關于八路軍戰略取向對國共關系影響的相關認識,可見同樣重視國共關系,朱德、彭德懷側重于考慮八路軍取向對目前統一戰線的政治影響,毛澤東側重于考慮其對日后國共關系的影響。就這一點而言,毛澤東看得也比朱德、彭德懷長遠。
另外,毛澤東的電文里提到,政治局的既定戰略方針包括目前階段和將來階段,其中在將來階段八路軍要轉移到陜西、河南作戰。相對于華北,陜西在西,河南在南。觀毛澤東之意,如果八路軍主力渡河,似乎不局限于從晉西西渡,也可以從晉豫邊界南渡。21日,毛澤東再電朱德、彭德懷,認為在將來日軍攻占鄭州并威脅武漢時,“劉伯承師去信陽以東,林彪師去豫西配合作戰”。如果按照這個設想,一一五師和一二九師自然需要南渡黃河配合作戰。28日,毛澤東又來電,讓朱德、彭德懷考慮在日軍占領綏德和風陵渡的嚴重情況下,八路軍主力及其他國民黨軍西渡或南渡黃河是否會遇障礙,“此點必須有正確估計,方能最后決定總的部署”。30日,八路軍總部致電中共中央,報告已著手布置渡河事宜,并與周恩來、葉劍英具體協商。④變西渡為西渡、南渡相結合,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毛澤東對朱德、彭德懷意見的認可。
不過,毛澤東的想法很快發生了變化。29日,毛澤東可能掌握了新的敵情,認為“敵確有進攻陜北在政治上打擊共產黨之計劃”。因此,他又指示,“劉師徐旅兩部宜位于同蒲東側,依太岳山脈為根據,發動民眾,襲擊同蒲,配合林賀兩師,打擊晉西之敵,并便于向西轉移為合宜”。⑤顯然,只要日軍嚴重威脅陜甘寧邊區,毛澤東就會回歸之前的戰略方針,令位于晉東南的八路軍部隊西移,先保全八路軍實力,再計其他。
為保障徐州會戰后進攻武漢時的側翼安全,山西日軍進攻晉西,威脅陜北邊區,八路軍面臨“保衛邊區”的壓力;為配合徐州會戰進而保衛武漢,第二戰區部隊奉命制定“反攻太原”作戰計劃,八路軍也面臨與第二戰區國民黨軍配合作戰的任務。在“保衛邊區”的視角下,八路軍主力需要盡力鞏固河防,同時準備西渡黃河進行戰略轉移;在“反攻太原”的視角下,八路軍卻需要在華北地區同第二戰區國民黨軍配合作戰,以積極行動抑敵于晉,進而保衛西北和武漢。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緊張。經過多次電報溝通,中共中央與八路軍總部最終達成了某種共識。戰略上,八路軍總部服從中共中央;戰術上,中共中央有限度地認可八路軍總部擬定的作戰方針。雖然這一階段八路軍主力部隊都在抑敵于晉,但朱德、彭德懷并未忘記尚在苦戰中的徐州戰局,仍力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其直接支援,如3月9日致電聶榮臻和一二九師,指示他們應命令以前派出的東進部隊“向滄(縣)、德(州)線積極動作,以配合津浦北段作戰”,①并應蔣介石要求,“派第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率該師所屬一個旅東出津浦線,配合魯南主要戰線作戰”。②相對于抑敵于晉,東進援徐是“東進”,西渡黃河是“西移”。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時期八路軍的戰略取向是徘徊在東進與西移之間。
三、“東進冀魯”:八路軍戰略展開的完成
(一)從抑敵于晉到東進援徐:日軍東調背景下的八路軍戰略取向
1938年3月,日軍在攻占晉西重鎮臨汾后,一度逼近黃河河防。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和八路軍總部的統籌下,八路軍各部積極配合,給西進日軍以重大殺傷。日軍在山西戰場戰事不順,在徐州戰場也陷入了膠著狀態。“敵人占領徐州的企圖失敗之后,更痛切地感到后方威脅的嚴重,為了完成他們第二期作戰的目的,敵人不得不集中兵力來消滅在華北的我軍,首先就想消滅在山西的中國軍隊”。于是,4月上旬,日軍將在晉西的部隊于東調,會同晉南和河北元氏、贊皇和涉縣三處的日軍,兵分九路,共計三萬余人,對晉東南地區的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四四旅和屬東路軍指揮的國民黨軍發動圍
攻。③在晉東南軍民的反擊和晉察冀軍區、一二0師各部的配合下,經半個多月苦戰,日軍的九路圍攻被基本粉碎,晉東、晉東南失地全部被收復。之后,東路軍開始配合南路軍作
戰。④反晉東南九路圍攻是被動作戰,配合南路軍殲敵是主動作戰。相同的是,二者都“在華北牽制了敵人,配合了臺兒莊及保護徐州的戰斗”。⑤
同時,在徐州戰場上,臺兒莊大戰使日軍損失慘重。為確保徐州會戰的勝利,日軍抽調華北部隊援救津浦線。與之相應,除在晉東南、晉南作戰以抑敵于晉外,八路軍總部也對徐州失守的不利后果有著清醒的認識,也作出了東進援徐的部署。4月20日,八路軍總部以一二九師七七一團、六八九團、曾國華支隊組成東進縱隊,歸徐向前指揮,進至平漢鐵道以東,滄石路(含)以南地區,發動群眾,消滅偽組織,襲擾津浦、平漢線;⑥5月2日,徐向前已率一部向德州南北地區出動,策應東進縱隊及津浦支隊,⑦在津浦北段配合第五戰區作戰;在一二九師部隊在南線配合徐州戰局的同時,晉察冀邊區部隊也在北線積極配合。5月2日,除一部向石家莊、保定線行動外,晉察冀軍區主力已出淶水、涿州、房山之線。①7日,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襲擊盧溝橋,破壞鐵路多段。②此外,從4月29日到5月5日,晉察冀軍區部隊向淶水、涿州、門頭溝、宛平、琉璃河、永樂、定州、保定各點與平津間各車站發起總攻,配合津浦線作戰。徐向前和聶榮臻率部南北配合,共同遲滯日軍向津浦線增援,有效地支援了徐州東線戰局。
日軍為對晉東南地區進行九路圍攻作戰,從晉西、晉南、河北四處調兵,結果被八路軍和屬東路軍指揮的國民黨軍挫敗,傷亡四千余人,并被從晉東、晉東南驅逐出去。在徐州戰場吃緊時,日軍又將在華北的部隊進一步東調。對八路軍而言,山西方面的留守日軍已比較有限,為阻滯日軍東援徐州,八路軍與日軍同樣東進援徐已是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從反晉東南九路圍攻到派兵東進,八路軍完成了從以抑敵于晉為主到以東進援徐為主的戰略轉向。
(二)揮師東進:武漢會戰視野下的八路軍戰略取向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徐州會戰結束。之后,日軍沿隴海線西進,在豫東與中國軍隊展開激戰,先后攻陷蘭封、開封等地。在國共雙方高層的戰略認知中,日軍在結束徐州會戰后必定沿隴海線西進,奪取隴海平漢,進攻西安、武漢。而日軍的行動似乎正是在給國共雙方高層做注解。因此,為阻止日軍繼續西進,國民黨統帥部下令決開了鄭州北面的花園口,以水帶軍。花園口決堤之后,“黃河東南泛區頓成一片澤國,敵方輜重彈藥損失甚大”,③確實在短期內阻止了日軍沿平漢路進攻武漢,沿隴海線進攻西安。
花園口決堤可能對八路軍的戰略取向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早在2月份,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就設想在日軍攻占鄭州后,以一二九師出鄂豫皖,以一一五師出豫鄂西,配合國民黨軍為保衛武漢而戰。④5月20日,即徐州失守的第二天,毛澤東舊事重提,認為在武漢危急時,“彼時蔣介石將同意我軍南進,在豫、皖、蘇、魯四省深入敵后活動,第一二九師、第一一五師將作整個新的部署”,并指示八路軍各部預作準備。⑤但是,在武漢會戰期間,八路軍卻未按原計劃行動,僅以在津浦線和平漢線組織的若干次鐵路大破襲來對武漢會戰做戰略上的配
合。⑥筆者推測,花園口決堤后毛澤東改變了自己的規劃。在毛澤東的戰略認知中,日軍沿平漢路進攻武漢,必進攻西安以保障側翼安全。因此,一一五師南下豫鄂西,配合國民黨軍保衛潼關、西安;第一二九師南下鄂豫皖,配合國民黨軍保衛武勝關、武漢。花園口決堤后,日軍將兵力南調,從長江下游進攻武漢,“潼關、武勝關均無甚危險”,則一一五師、一二九師南下助戰失去了戰略意義,八路軍按照毛澤東之前的指示,“全部繼續在山西作戰,并準備加派一部出河北,建立華北堅強抗戰堡壘”。⑦
故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開始東進山東。早在2月15日,毛澤東就考慮命一一五師東進冀魯再轉入安徽,最后轉回豫西,因為客觀條件沒有實施;⑧3月9日,八路軍總部也曾令三四三旅做好東進準備,同樣由于當時晉西的緊急戰局而擱置。⑨花園口決堤后,三四三旅南下豫鄂西的意圖難以實現,東進山東提上日程。從6月到12月,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分三批挺進山東,并與山東當地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合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在山東開辟了大小不一的幾十塊抗日根據地。①到1939年3月,一一五師師部和六八六團也挺進山東,僅留陳世榘率領補充團留守呂梁山根據地。②
同時,一二0師派宋時輪支隊東進冀熱察地區。早在1937年9月27日,一二0師以三五八旅七一六團第二營為骨干,組成獨立支隊,由宋時輪率領,準備北出長城。③但在1937年,為配合國民黨軍在山西的作戰,該支隊主要在山西朔州、平魯一帶活動。1938年4月1日,八路軍總部舊事重提,指示宋時輪準備組建察熱支隊,分兩步與已進入冀東的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接近,創造熱察冀邊區根據地;④25日,宋、鄧兩支隊會合,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受聶榮臻指揮。之后,第四縱隊取道平北,挺進冀東,開展游擊戰爭;⑤抵達熱冀邊后,第四縱隊積極破壞鐵道,襲擊攻占玉田、遵化等縣城,“大小二十余戰,均獲勝利”。⑥但在之后創建根據地時,遭受了一定挫折。在此情況下,八路軍總部除指示宋、鄧繼續努力外,還準備成立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軍隊和地方黨政工作。⑦1939年2月,以蕭克為書記的軍政委員會正式成立,八路軍在冀熱察地區初步站穩腳跟。⑧自此,一一五師三四三旅主力東進山東,一二0師宋時輪支隊和晉察冀邊區鄧華支隊進抵冀熱察邊,一二九師主力分布晉冀豫邊區,八路軍東進華北的戰略規劃初步實現。
東進是八路軍發展的主要取向,但不是唯一取向。在東進之外,八路軍也有向北發展的規劃。1938年3月30日,毛澤東致電一二0師,首次詢問能否在大同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根據地,認為“如能實現,西至新疆邊境、東到滿洲的整個內外蒙交界區域可成為游擊地區”。可能是忙于在晉西北作戰,一二0師在短期內對此并沒有作出回復。因此,毛澤東又多次催促,請一二0師“迅即考慮此事”。在經過與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多次溝通后,6月中旬,根據毛澤東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賀龍、關向應、蕭克等決定,成立大青山支隊,以李井泉任支隊長兼政委,姚喆任參謀長,準備挺進大青山。9月1日,在保障大青山與晉西北之間的聯絡的基礎上,大青山支隊勝利完成挺進大青山的任務。⑨不過,相對于八路軍主力部隊的東進取向,北進僅僅是支流。
四、結語
在中共的戰略認知中,日軍欲進攻武漢,必先攻陷徐州方便轉運兵力,同時占領西安和陜北邊區以保障側翼。與之對應,中國軍隊欲保衛武漢,必保衛徐州,同時也要保衛西安和陜北邊區。在此戰略認知下,日軍在徐州和山西兩線作戰,八路軍總部既要配合徐州會戰,也要保衛西安和陜北邊區,這本身就存在著戰略取向上的內在緊張。
徐州會戰爆發后,八路軍總部命令各部在戰略上積極配合第五戰區國民黨軍作戰。在徐州會戰持續的過程中,由于華北地區的復雜形勢,八路軍的戰略配合不可避免地牽涉到多方勢力。首先,為配合徐州會戰,山西日軍也積極行動,但其作戰行動前后有所變化。前期向晉西、晉南進攻,攻占臨汾,一度進攻到黃河渡口,對西安、潼關和陜北邊區構成嚴重威脅;在臺兒莊戰役受挫后,又奉命東調馳援徐州戰場。面對日軍的行動,八路軍需要作出相應的回應。其次,幾乎同時,蔣介石為配合徐州會戰,也命令第二戰區部隊反攻太原、收復失地。在山西的閻錫山、衛立煌在落實的過程中也需要八路軍的配合。如何在八路軍自身的戰略意圖與同山西、山東多方國民黨軍配合作戰之間保持平衡,這也是八路軍總部及下屬各師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再次,在與日軍和國民黨軍戰略互動的過程中,在部分戰略決斷和戰術選擇上,身在陜北的中共中央同身在前線的八路軍總部產生了分歧,如何與中共中央溝通求同,也需要八路軍總部認真思考。最后,在具體的戰術行動中,八路軍總部與下屬三個師和晉察冀軍區如何互動也要在總的戰略方針下加以重視。此外,除在短期內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外,八路軍還需要立足華北,進行更大的戰略展開。總括而論,八路軍總部既要配合國民黨軍對日作戰,也要同時與中共中央和下屬部隊溝通求同,既要考慮眼前戰局,也要兼顧長遠發展。這又是個相當復雜的局面。
對此,八路軍總部根據戰場情況,對其戰略取向做出了靈活調整。首先,八路軍總部采取以抑敵于晉為主的策略,命令各部在山西積極行動,并也在山西開辟并鞏固了抗日根據地。同時,八路軍總部也令晉察冀邊區和一二九師派部分部隊東進冀魯,直接配合徐州會戰,同時在河北、山東開辟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其次,面對“保衛邊區”和“反攻太原”雙重任務,由于其中的內在緊張,八路軍主力在東進與西移之間游移。再次,在日軍圍攻晉東南根據地,受挫后又進一步東調援徐的背景下,八路軍也變抑敵于晉為東進援徐,在配合東線戰局的同時鞏固自身在河北、山東的根據地。最后,徐州會戰結束后,為阻止日軍沿平漢路南下進攻武漢,國民黨軍炸開花園口。花園口決堤后,日軍改變進軍方向,一一五師、一二0師南下助戰已失去戰略意義。所以在武漢會戰期間,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命令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主力東進山東,一二0師宋時輪支隊開辟冀熱察根據地,一二九師主力開辟晉豫邊根據地,八路軍東進華北的戰略格局已初具規模。
雖然除東進之外還有大青山支隊的北進,甚至一度有西移的趨向,但就整個趨勢來看,東進是八路軍戰略取向的主流,北進是支流,西移是非常情況下的非常策略。從徐州會戰爆發到武漢會戰結束,在“保衛武漢”的視野下,雖然一度在東進與西移之間游移,但八路軍最終初步完成了東進華北的戰略展開,這對華北地區的國共關系和中日關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袁小龍,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