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5月23日,珠峰站的工作人員為參加“公眾科學日”活動的學生介紹不同種類的蔬菜。當日,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簡稱“珠峰站”)舉辦公眾科學日活動。珠峰站的工作人員通過介紹站內科研設備、播放科普宣傳片等方式,讓珠峰腳下的孩子們了解科學、熱愛科學,提高科學素養。■ 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趙樹海,原工作單位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運城供電公司,在運城供電公司長期從事科技管理、企業科協工作20多年,曾獲山西電力十佳青工、山西電力新長征突擊手、山西電力學雷鋒先進個人、華北電力優秀工程師等榮譽,國家電網公司高級工程師,山西省電力行業高電壓試驗專家。他發明的“絕緣子風力清掃環”解決了電力系統的污閃問題,獲得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專利,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2017年,趙樹海在運城供電公司高級工程師崗位上退休后,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成立了運城清海科技有限公司,繼續發明創造,為社會生產服務。
退休后的趙樹海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善于觀察生活的他發現,北方很多山都是陰面長樹而陽面卻不怎么長樹。經過思考,他獲得了答案:陰面雪水融化得慢、蒸發也慢,陽面雪水融化得快、蒸發也快。這就意味著,要想讓山的陽面也長樹,并長得茂盛,就要想辦法在冬季保持陽面植物生長需要的水分。根據這一原理,2017年4月,趙樹海發明的植物葆青罐(以下簡稱“樹葆”)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同年7月20日產品試制成功。第一個產品出來后,他就迫不及待地進行實地試驗,把它安裝在龍居鎮三家莊村的一棵葡萄樹根邊。50天后前去查看,效果非常明顯。安裝“樹葆”的葡萄樹果實又紅又大,而其他沒有安裝“樹葆”的葡萄果實又綠又小,比安裝“樹葆”的葡萄果實直徑小了6個毫米。
隨著“樹葆”的批量生產,趙樹海先后在多地實驗,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年11月,趙樹海帶著他的發明成果——“樹葆”參加第24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經過專家委員會評審,“樹葆”牌植物葆青罐獲得本屆農高會最高獎項——“后稷特別獎”;2018年10月又榮獲第二屆全國沙產業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獎。
趙樹海發明的“樹葆”,是一種收集雨水、促進植物生長、干旱時期保障植物存活的一種裝置。實驗證明,“樹葆”在我國北方缺乏人工灌溉條件的干旱山區和沙漠地帶非常有效,而在人工灌溉條件優越的平原地區效果如何?有沒有推廣的實際意義呢?2018年,趙樹海來到曾經插隊的泓芝驛鎮東莊村地里進行實驗,6月5號(比正常播種遲了兩個月還多)安裝“樹葆”,種上西瓜和甜瓜,在沒有人工澆水和施肥的情況下,瓜苗出土后長勢茁壯,70天后果實成熟,口感非常好。同年,他還在鹽湖區南山皂莢林、北山雙季槐林、龍居鎮葡萄園、侯村桃園、王過村酥梨園、三路里村核桃園等地安裝“樹葆”進行實驗,結果都證明,“樹葆”對植物具有節水、節肥和助長作用。趙樹海發明的“樹葆”為走有機旱作農業之路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支持。有關資料顯示,華北平原是我國地下水超采最嚴重的地區。據專家測算,目前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累積虧空1800億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王浩認為,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歷史欠賬多,實現采補平衡及地下水水位回升將是長期的過程,須繼續推進全行業深度節水。因此,在平原水澆地,除了糧食作物外,在瓜果林木和部分蔬菜地推廣使用“樹葆”具有革命性意義。
趙樹海的發明引起山西省水利廳的重視,“樹葆”的節水應用研究項目列入了“省級水利發展基金計劃”,“樹葆”對水利建設和水資源保護將產生重要影響。
他的公司已經成為中國治沙學會理事單位,中國沙漠治理領域權威專家、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劉恕,中國治沙學會秘書長楊文斌,先后來運城考察了“樹葆”。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他,腳踏實地的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奔波在丘陵山間,精準扶貧的山溝時時能看到他的身影,深受農民歡迎。作為一個城里出身的電力高級工程師,蛻變成了一個農民,昔日的“小白臉”變成了“黑包公”,但他無怨無悔,一心一意實現他的綠水青山夢。他的夢想是讓世界環境得到改善,為此他到非洲肯尼亞參展,宣傳他的“樹葆”,深受非洲人民歡迎,目前,“樹葆”已經申請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歐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專利,專利覆蓋72個國家,截至目前,趙樹海申請專利90余項,他還以“發明達人”的身份登上了《今日中國》雜志封面,入選山西省“三晉英才”,被運城市科協推薦參加“三晉新農人”創業創新活動,獲優秀獎,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新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