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耿倩 5月20日,記者從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把城市垃圾分類工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身邊環境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立法形式制定出臺的《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將于6月1日起正式實施。《管理規定》要求終端處理達到“全覆蓋、全處理、全焚燒、零填埋”“三全一零”,基本實現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據了解,《管理規定》共7章34條,分為總則、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分類處理、保障機制、法律責任和附則。主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堅持設區市和縣級市生活垃圾分類一體推進。《管理規定》適用范圍在國家要求11個設區市的基礎上,結合山西實際,擴大到11個縣級市城市建成區。
突出了生活垃圾全流程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管理規定》確定了全省生活垃圾“4+2”分類標準,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4類+大件垃圾和裝修垃圾”,建立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四個主要環節為主的處理體系,全方位進行了規范。
明確了管理者、垃圾產生者、處理者的主體責任。《管理規定》明確提出三個責任主體:即城市人民政府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責任主體,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為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生活垃圾處理單位為生活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并對三個責任主體的職責進行了明確。
強化了宣傳教育對垃圾分類工作的引導推動作用。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通過開展廣泛的教育引導工作,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管理規定》明確要求,省、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努力營造全民參與、人人動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此外,《管理規定》還賦予了城市人民政府多項授權。11個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城市管理和經濟發展的實際,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具體辦法。還規定城市人民政府可以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