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國疫情已經失控,我從某國醫院的朋友那里打聽到……”“疫情之下的某國:店鋪關門歇業,華人有家難回,某國華商太難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這類換上不同國名的“世界失控了”“華商太難了”系列網文也在新媒體平臺蔓延。經調查,這些假消息的炮制者是一些營銷號,其目的是為了增加閱讀量以便“漲粉”。相關涉嫌批量復制、蓄意炒作造假的違規公眾號已被封禁,有關部門介入調查。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不斷有營銷號“打擦邊球”蹭熱點、引流量,不堪其擾的公眾大多對此很無奈。像“世界失控了”“華商太難了”這樣的網文使用統一的模板,連造謠都這么不上心,再次拉低了營銷號的底線,也犯了眾怒。輿論一番口誅筆伐之后,人們不禁要問:炮制這些假消息的營銷號哪來的勇氣?
營銷號鋌而走險的沖動來自于對利益的追逐。在互聯網平臺上注冊賬號,然后收集內容進行加工,再推送出去引得流量,就能變現。有媒體曝光,權重高的賬號每達到1萬閱讀量能實現80元左右的收入,這還不包括廣告收入。此外,營銷號還可以通過“軟廣植入”“貼片廣告”“返傭商品推廣”等方式變現。
對于營銷號的大量存在和肆意妄為,平臺方難辭其咎。互聯網平臺在推出公眾號功能之初,為了吸引更多用戶,提升活躍度和流量,降低了內容生產的門檻,有些還推出流量補貼計劃,激勵內容創作者進入。在這個過程中,許多營銷號混了進來。
互聯網平臺對營銷號的整治不力,助長了無良營銷號的囂張氣焰。這其中既有營銷號不斷利用規則躲避監管的因素,也有平臺方整治決心不夠的因素——畢竟都是做流量生意的,只是手段不同而已。對于炮制“世界失控了”系列網文的營銷號,輿論質疑:如此低劣的手段,明眼人輕易就能夠識別,平臺方豈會沒有察覺?幾家資質可疑的小公司就可以輕易擁有、運營一百多個違規賬號,是誰給他們打開了方便之門?
營銷號炮制的內容往往會迎合一些人的低級趣味,有些內容通過制造焦慮來引人關注。總之,有人閱讀才會有流量,有人為流量埋單才能變現。這些人無形中成了營銷號的“助威者”,同時也是受害者。
營銷號為了流量不惜抄襲、洗稿甚至造謠,這實際上是“流量至上”的觀念作祟。這種觀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的諸多方面。在內容行業,一些優質作品被淹沒在垃圾文章中;在影視行業,流量明星的收入和人氣遠超很多實力派演員。對于流量的過分追逐,衍生出流量造假的畸形產業鏈。這些滲透和變化,正在改變著一些人的價值觀。人們一邊罵“流量至上”,一邊又被其裹挾。從某種程度上說,“流量至上”已經形成對社會的“綁架”,這正是營銷號造謠最大的勇氣來源。要根治營銷號亂象,不讓“世界失控了”這類聳人聽聞的低級假消息失控傳播,就不能“唯流量至上”。
當然,應該承認流量作為數據標尺的價值。但是,在多元化社會,流量不應是衡量一切的標尺。各方在打擊“流量至上”的同時,還應尋找更好的標尺。只有標尺客觀、公正,才可能為社會“松綁”。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