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晨 李婷

2020年1-4月間,在中國決勝新冠肺炎武漢主戰場的關鍵戰役中,以蓮花清瘟膠囊等為代表的中醫藥方劑,以及中醫方艙醫院向世人展示了其大用和大功。
與此同時,一位在中醫藥產業界打拼了三十余年的陜北漢子,也密切關注著這場至今仍肆虐于世界各國的特大疫情,并迅速調動集團旗下的優勢中醫藥資源,投入到陜北榆林的抗疫大戰中。
這位企業家,就是陜西廣濟堂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陳國良。自1999年1月20日陳國良創辦榆林廣濟堂至今,該企業已擁有榆林市廣濟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陜西廣濟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西安廣濟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洛陽寶神鹿大藥房有限公司等四家連鎖全資子公司(共計四百多家連鎖店)和四座大型醫藥健康城,以及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專科醫院等眾多分支機構,發展成為一家集醫藥連鎖銷售、醫藥批發、醫療服務和醫藥研發與生產為一體的中醫藥企業集團。
這些業績雖已為其創始者贏得了足夠多的榮譽,但對于陳國良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的。2016年他曾寫下《我的夢想》,其中明示了廣濟堂的階段性產業發展總目標之一:10年后至少擁有10個大健康產業的“主產業集團”,并且構成互聯互通的鏈條關系……
目前,該集團已處于上市報告期。陳國良的目標不只是成為陜北榆林首家在主板上市的企業,更要積極擁抱資本市場,讓仁德廣濟的中醫藥健康事業在更多國家開花結果,從而在大濟蒼生的同時,也成就其一心要將中醫藥事業大行于世的夙愿。
有媒體曾提到這位相貌堂堂、侃侃而談的中年陜北漢子時說,陳國良有著潤澤的“古銅色”皮膚,而不少陜北男人進入中年后的臉色是布滿皺紋且呈現為黃土高原氣候浸潤過的深褐色。
透過這兩種膚色,陜北男人的精神是易感的:當前者的智慧通達與后者的滄桑硬氣圓融到一個人的閱歷中,便能感受在陳國良信奉的仁德和大愿的長期滋潤下,其身上形成的從容而通達的氣場。
這種氣場正是資本市場渴求的。在頭腦清醒的戰略投資者眼里:一個企業的規模和業績固然可以有多種包裝手法,但企業領導人的氣場所傳遞的信息是無從遁跡的。
實際上,已往二十余年來,陳國良的故事在陜北榆林乃至三秦大地早已廣為人知。陳國良的成功之道激勵著很多年輕的創業家,但正如他經常說的“小勝靠智,大贏靠德”,成功除了運氣和奮斗,一定是有方法的。
那么,陳國良把以中醫藥事業為核心的廣濟堂快速發展壯大的方法、道理,或者他的經營哲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這就要從其重要的成長軌跡,以及做事的思維和出手的角度里尋找玄機了。
陳國良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榆林人,這塊歷史上的軍事文化邊防重地,久享“中醫之鄉”“塞上江南”等諸多美譽。據陳國良介紹,明朝正統年間由太醫院御醫張紅郎創設的“積善堂”,是榆林最早開設的藥鋪。至清代、民國乃至現在,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榆林都涌現出一大批名醫名家。
陳國良曾滿懷激情地回憶說:“縱觀全國各地,只有在榆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能看到老百姓生病就看中醫、吃中藥,幾乎是約定俗成的就醫理念與生活習慣。因此,榆林的中醫中藥,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和底蘊,它的發展有著與生俱來的先天優勢,潛力巨大……”
榆林的傳統中醫藥文化在當地人的家庭中滲透到底有多深?從陳國良的成長履歷中也能找到一些線索。
1965年,陳國良出生于榆林市花園溝村。其父親在當地學校任教員,母親則是一名郵政人員。在當地“雙職工”家庭并不多見,它本身是一個條件比一般農民家庭要優越一些,但仍在一定時期保持著“耕讀傳家”這種生產、生活方式的奇妙混合體。
其中和日常生產生活有關的“農耕”部分,父母只能忙中偷閑承擔重體力的農活,所以這種家庭的孩子一般會比同齡人更多承擔一些事務性的家庭勞動。陳國良曾回憶說:“每天都要走好幾里的山路上學,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給半坡上的家里挑一擔水;吃完飯了還要幫家里打豬草、拾柴禾、干農活……”

一個孩子承擔了這些多出來的細碎工作后,也會近水樓臺地親近“閱讀”的部分,這可以視作跟人類精神文化傳承有關的獎勵。由于父母多數時間在外忙碌,精力無窮的孩子們會自由探索自己的家。
就是在這樣的探索中,陳國良從父親收集的大量圖書中翻到一類神奇的圖書。這些圖書跟教師工作無關,但卻打開了少年陳國良的視野,從此終生不移。
它們就是:鄉村醫生治病的藥方、單方。
這些驗方、單方中記載的中醫藥理和中醫陰陽五行等辯證施治思想,接通了少年陳國良和榆林這塊擁有厚重中醫藥傳統的歷史血脈。
這個世界上想成功的人太多,每個人都在尋找心中的大道。區別只在于有極少數人要尋找的大道之根,在少年時間便已內化在他成長的血液里,悄無聲息地滋養著他的氣場與精神。
在陳國良的成長之路上,還有兩位對他影響至深的專家。
遇到這兩位專家,已是陳國良從榆林衛校畢業并先后在清泉醫院、榆林老年康復門診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及從醫口碑之后的事了。
1990年,由于一個契機,陳國良調入榆林市中醫院(現在的北方醫院)藥劑科工作。其時,他已是一位倍受當地群眾愛戴的坐堂醫生了,卻在藥劑科干起了搬運藥材、裝藥斗子等別人看來的“苦力活”。陳國良非但沒有因此有什么失落感,反而把每一項工作都干得極為上心、精益求精。
其實,從行業和中醫藥系統上下游運作的邏輯來看,陳國良這段歷煉至關重要,因為藥劑科容易接觸到中醫藥最核心的制備技術、經營以及上游產業的運行邏輯。
果不其然,陳國良獨特的氣質與行事精神,不久就引起了賀久昌、康建德兩位資深專家的關注和贊許。此后,陳國良得以拜兩位專家為師,學習中藥鑒別、炮制、中醫藥理等相關知識,兩位老藥工毫無保留地將一生積累的經驗和心得傾囊相授。
這份工作,陳國良一干就是十年,并在此期間掌管著科里的工作。陳國良說他在科長的位置上學到了諸多醫藥企業的管理運營經驗,對祖國的中醫中藥傳統也有了更為系統化的探究。同時,對榆林當地,以及行業里魚龍混雜的中醫藥材市場更有諸多痛切的思考與反省。
這十年時光的打磨,究竟把陳國良對中醫藥文化產業傳承與發展之道的思考提高到何等程度?還是領略一下又一個十年后他的一段演講吧。
2013年4月24日至5月8日,身份已經是知名中醫藥企業家的陳國良先生赴巴西參加了第二屆“金磚國家傳統醫藥組織交流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第四屆“道地藥材國際貿易論壇”,并作了題為《中醫是文化,是哲學》的主題報告。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傳統文化中最具有實踐性和濟世精神的一門學術,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子系統,其核心精髓更是在儒、釋、道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它是一種超越了學術的文化。”
陳國良在報告里說:“中醫也是一種縱觀個人、社會和大自然的平衡哲學,它以‘陰陽辯證矛盾為開端,以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哲學思維為基礎,把握人體生命運動中的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運動變化規律,它道術并重、萬變不離其宗、總攬萬物,是研究科學的科學,是超越科學的哲學。”
陳國良同時還指出并向全球呼吁:中醫和西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和諧并存,是未來醫學發展和生命研究的主流和必然趨勢。接受中醫中藥,就是接受中華文化;接受中醫中藥,就必須以尊重、開放、包容、謙卑的態度;接受和尊重中醫中藥的理論體系,就必須尊重和承認他在人類醫學中源遠流長、自成一派的歷史事實和合法地位,中醫的國際標準要由中國來定!”
相信當年與會的國際同行能夠從中感受到一位中醫人精神上的大開大合,以及早在十年藥劑科苦心孤詣的“死磕”生涯中便已成就的,對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自信與篤定——只是當年在藥劑科的歲月里,他還缺少一個外界公認的響亮身份而已。
回顧企業走過的歷史,包括在企業內部的最新演講中,陳國良始終在強調“發展”的定力與“變革”的重要性及辯證關系,他說:我們的每一次進步,每一次發展無不源于“變革”。從三間門面診所到藥店加綜合門診的模式;從廖廖幾家到四百多家連鎖;從藥診模式到綜合健康城;從零售到批發,再到中藥的生產、研發;從創始人、優秀員工機制到優秀員工股份制……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不斷地變革,從而不斷地向前發展……
陳國良上述回憶中的系列變革,只是他于創業歷程中在企業內部發展與調整中的“小變”,也有些是同行都會在發展中遇到的共性問題。但有三次頗具行業引領性,并且引起同行紛紛效法的“大變”,卻與他早年積累的內功與智慧息息相通,正是這些“行業大變法”,彰顯了其獨特的中醫藥經營哲學發揮于戰略與應用層面之后的威力。
第一變而得其勢:開一家“經營良心和良知”的藥店。
很多“成功學”里會講到世界大勢、行業趨勢、產業局勢及其應變之術。陳國良真正出手造勢的時候,他取的是人心。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在榆林城里涌現出一股開藥店、辦診所的熱潮。這本是立足當地中醫藥傳統產業和市場消費優勢,傳承與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歷史性事件,然而伴隨著這股熱潮的同時,也挾裹著一股令人憂心的暗流。
從行業和產業端來看,當時的醫藥市場秩序混亂、假藥充斥、藥價虛高,而在消費端,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依然是老百姓最沉重的負擔,因病致貧的家庭比比皆是。
如果坐等這股暗流蔚然成勢,則榆林作為傳統中醫藥文化之鄉的歷史血脈將由此斷裂。
陳國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于是,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大膽念頭開始萌生:能不能借鑒北京同仁堂的經營理念自己開辦藥店?
他果斷辭去了榆林市中醫院藥劑科科長的職務,于1999年元月20日創建了榆林廣濟堂。
“當時開藥店就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本著學醫人的道德良心。”陳國良回憶說。創建之初的廣濟堂藥店,也就是現在榆林三街國貿對面的中心店。當時只有三間門面房、二十來個員工。
但是,這小小的診所一出手,就給當地混亂的醫藥市場帶來一股清流。
自小在農村成長起來的陳國良深知百姓疾苦,多年中醫藥人的歷煉又成就了他切中時弊的慧眼,在小診所的生存戰略上,他首先祭出兩件“法寶”:
其一、嚴格規范藥品經營,率先實行明碼標價,并向社會鄭重承諾“本堂無假藥,假一賠十”。
其二、聘請名醫名家免費坐診,并借鑒北京同仁堂的經營理念,重視中醫、中藥的傳承與發展。
陳國良這兩招一出手,頓然切中了榆林居民沉滯已久的心聲與脈搏,小店很快開得紅紅火火。
如今的IT等產業界,正盛行以“高維打低維”的成功學,感受二十余年前在榆林混亂的中醫藥市場發生的這傳奇的一幕,是不是更具“高維打低維”的精神與氣度?

“一變而得其勢”之后,廣濟堂在當地及省外的發展可謂勢如破竹,陳國良向《中國商人》簡要回顧了其就勢擴大戰果的布局過程:
2002年,創建了榆林廣濟堂中西醫結合醫院;
2003年,緊抓農村“兩網”建設政策的落實這個“牛鼻子”,先后在魚河、鎮川創建了連鎖分店,為農民朋友就醫購藥提供便利;
2006年8月,創辦了廣濟堂醫藥批發公司,專業從事藥品的銷售與批發,為公司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投資四千多萬元興建了占地面積54畝的廣濟堂中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中藥飲片廠),并于2009年1月順利通過國家藥品生產企業GMP認證,成為陜、甘、寧、蒙、晉交匯區唯一一家集中藥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
2012年,公司在全國著名的中藥材集散地河北安國,籌建了安國市廣濟堂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安國藥廠),廠區總投資1500多萬元,占地5300平方米,并于2014年6月底順利通過了國家藥品生產企業GMP認證。
這兩家藥廠均配備了先進的生產、檢驗設備和高水平生產、研發團隊,可向醫院和藥店等終端銷售市場提供各類優質、地道的中藥,也可向中藥生產企業提供質量可靠、價格合理的細粉和原藥材。
至此,一個發起于陜北榆林,在中醫藥產銷方面扎根陜、甘、寧、蒙、晉交匯區,并通過河北安國這個中藥集散地的大型中醫藥產銷基地,以產銷一條龍的如虹氣勢完成了其發展初期的總體架構。
這就是一個中醫藥學人在中醫藥事業經營哲學中的取勢之道,這種取勢之道直取的是人心,又怎么能被“高維打低維”這種流行性的理念來全部包涵呢?
第二變而得其位:在全國率先推出“全手揀無硫中藥飲片”。
從某種層面上來衡量,一家企業和老板及其全員的尊嚴和榮譽最終體現于其產品和服務上,正是產品和服務——決定了一家或大或小的企業在行業與市場里能否長久保持自己的位置。
創辦廣濟堂10年之后的2009年,陳國良再次出手,在全國率先推出“全手揀無硫中藥飲片”,使得廣濟堂的中藥飲片在行業與市場上奠定了自己獨特的品牌基因與行業地位:它是全手揀的,是無硫的……
陳國良這一創舉,并非只是一個口號或者顛覆性的品牌定位方面的創新,而是在各個環節,有著其系統、專業、標準而且有智能化技術體系作為確切支持的:
比如,在采購環節:廣濟堂采購道地原藥材、全手工精挑細選,并通過高端檢測設備嚴格把關,確保每一批藥材含量合格、無摻假、無殘留、無硫……
在煎藥與交付環節:廣濟堂的信息化中藥煎藥智能控制系統,已實現接受電子處方、打印條碼煎藥單,以及中藥調劑、浸泡、煎煮、包裝、倉儲、發藥等一整套的智能服務模式。其煎制成品符合中藥煎藥國際標準,有效成分比傳統煲煮方式提高17%,實現了每天三個時間段循環煎藥、配送,可滿足廣大顧客的全方位需求。
廣濟堂的這一創舉,不僅深受廣大患者和客戶的認可,也因此被眾多的醫藥企業同行認可、效仿和跟進。陳國良回憶說,“無形之中,我們企業生產加工的中藥飲片成為了整個行業的標桿,甚至成為了高于國家藥典標準的標準。整個醫藥行業的跟進與效仿對整體中藥質量的提升,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傳承弘揚祖國中醫藥國粹,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變而傳其神:提煉出“四用”理念為核心的中醫藥經營哲學在應用層面的心智模式。
古人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作為一種深得儒道等中華傳統哲學根本精神的中醫哲學系統,它有博大精深、微妙玄通的一面,也有明白如話非常接地氣的一面,所以小用可營身,中可齊家,大可營國(古先賢眼里的超級組織)。
陳國良的第三變,是其總結提煉的大小組織均可拿來活學活用,從而推動中醫藥行業持續向前發展在應用層面的“心智模式”與簡易模型。
這個模型總結起來,是老百姓都能聽懂的大白話,即:“用好中醫,用好中藥。”由于斷句的不同,這句話又生出四重玄義,從而構建出“四用”理念為核心的中醫藥經營哲學在應用層面的心智模式。以“用好中醫”為例:
第一層含義為:用——好中醫。這是任何事業底層基礎系統的建設,任正非滿世界尋找數學家,而陳國良在全行業訪尋中醫高人,二者的經營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此,陳國良曾解釋說:一名好的中醫,對于藥店的經營至關重要。我們企業在選聘中醫方面始終把握“精益求精、寧缺毋濫”的原則,同時把醫德醫風作為重要考量指標。目前我們的中醫專家,大多來源于大型醫院退休的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十分豐富,老百姓信任度極高。
第二層含義為:用好——中醫。這一層涉及到企業用人制度和應用層面企業管理制度和文化的展開。陳國良認為:中醫,是中醫藥產業的主要推動者,由于各種社會原因,導致中醫工作者成為稀缺資源。因此,一方面,志在天下的廣濟堂要提供優厚條件挖掘、吸引中醫人才,另一方面也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考核機制,做到既能規范管理,也讓大夫沒有怨言。
第二句話,“用好中藥”,則分別從“用——好中藥”、“用好——中藥”兩個層面,同樣是切中其在醫藥實際經營中發現的行業積弊與突破的要點提出了他獨特而有效的解決之道。
一變得其勢,迅速在本土市場深根廣植,并一路勢如破竹完成在國內各地的產業布局;二變而得其位,以“全手揀無硫中藥飲片”切中消費者心智,一舉打響廣濟堂的招牌、引起同行紛紛效法,成為行業的標桿;第三變而傳其神——推出系統的、以“四用”理念為核心的中醫藥經營在應用層面的心智模式,在企業內職工干部之間,以及企業外部均便于深度溝通而大行其道。
陳國良這“三變定乾坤”的獨特哲學之大用,彰顯了一位學養深厚的中醫人行云流水、從容自如的通達智慧和仁德之道。
作為一位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形成了其獨特經營哲學的企業家,陳國良同時也是一位信奉“達則兼濟天下”精神、積極參與社會扶貧工作和公益事業的貢獻者。
在他倡導和推動下,廣濟堂自創辦以來,先后通過開展精準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以及定向捐贈等方式,積極參與回報社會的公益事業,踐行其濟世護生的情懷。
據了解,創辦廣濟堂這二十多年來,陳國良先后用于捐資助學、扶危濟困等社會公益事業的資金累計已達一千多萬元。
由于其本人的突出貢獻,陳國良多次獲得到省、市各級黨政相關部門的表彰和獎勵。先后被授予陜西省“誠信個人”、陜西省“優秀黨務工作者”、陜西省“第二屆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數十項榮譽稱號。2016年4月,當選為榆林市第四屆人大代表。
如今,陳國良正帶領著廣濟堂人不斷擘劃新藍圖,推動廣濟堂的中醫藥事業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他滿懷信心地向《中國商人》表示:總而言之,中醫+中藥,是醫藥產業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從古至今,歷經幾千年不衰,必然有其道理,在當今這個越來越注重傳統文化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將中醫藥產業當成畢生追求的事業,從傳統精粹中尋找發展的動力,成為全球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