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環境治理初見成效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上海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環境治理保護要求和居民生活實際情況,在水資源治理和水環境保護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接下來,上海的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入“下半場”,無論是農村、郊區還是中心城區,都需要繼續推進“治水工程”。
背景情況上海農村地區和郊區的水系眾多、分散,其水環境質量對于整個城市的水資源品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農村、郊區生活污水具有排放面廣且分散、排放量區域差異大、間歇排放、水質不穩定等特點。經過多年的努力,上海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體系為改善水環境作出了貢獻。
問題及分析
1.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存在不盡合理的情況。
部分區在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過程中,未從全局性、合理性角度出發,未能區分輕重緩急確定區域規劃和目標,存在一刀切的問題,建設方案的制定缺乏深入研究和合理論證,導致后期實施過程中困難和矛盾較多。隨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新規的出臺,排放標準進一步從嚴,部分處理設施的出水水質已無法達到新的標準,且部分設施由于運行時間較長、處理工藝落后等原因,導致設備老舊、管網破損嚴重,維修養護成本過高,污水處理系統已難以正常運行,處理效果無法滿足相關要求。
2.污水處理技術基礎存在不夠扎實、不盡合理的情況。
一是前期設計不夠扎實;二是遴選的處理工藝及技術不盡合理;三是處理設施的維修養護標準有待提高。
3.處理設施運維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面廣量大、點多分散,維護要求較高。
市水務局出臺《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試行)》,但市級監督檢查和審計機構反映,部分站點運維管理不到位,運行不正常不穩定的問題時有發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一是維修養護資金缺口較大。上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的維修養護資金由區、鎮自行承擔,由于設施逐年增加,資金缺口也逐年增大。二是未形成責任明晰的管理體系。部分區、鎮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缺乏監督考核制度,疏于對已建污水處理設施的監管。三是缺乏專業養護人員。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養護單位一般會在當地培養設施養護人員,但養護人員的文化水平較低、專業性較差,不能排除設施出現的較大故障,造成設施不能及時得到維修。
建議
1.科學制定建設規劃。
各區在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應以《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專項規劃》為基礎,與村莊改造規劃、美麗鄉村建設、宅基地置換等工作整合推進,按照區分輕重緩急的原則,分區域、分階段制定實施計劃。優先關注外來人口集聚、村莊集中、污水量大、河道自凈能力弱、水質較差的地區,以點帶面、合理銜接,逐步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同時,針對部分設施建成時間較長、處理工藝存在局限性和失管失養的情況,建議在深入調研和水質分析的基礎上,編制更新改造行動計劃,分批分年度進行提標改造。
2.提升技術基礎水平。
一是提高對已有處理設施改造和新處理設施設計的工作要求。各區相關部門應嚴格審核對已有處理設施改造和新處理設施設計的技術方案,項目法人應督促設計單位深入現場、實地勘察,實事求是地開展設計工作,盡量避免工程出現大的調整和變更。二是科學遴選適宜的處理模式、工藝及技術。區、鎮在遴選處理模式、工藝及技術時,應綜合考慮村莊布局、人口規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等因素,結合村莊道路、河網水系、受納水體等現狀以及出水水質標準、投入產出效益、管理維護成本等,科學遴選符合當地實際的污水處理模式、工藝及技術。三是制定運行養護規程。市水務局應組織相關科研單位編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維修養護規程,按照管網系統、處理系統等不同單元,分工藝、分步驟制定養護標準和規范。
3.加強設施長效管理。
一是試點信息化技術應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點多分散,巡檢工作量大,傳統的運行監管方式低效且費用較高。應借鑒其他省份在信息化運用方面取得的經驗,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積極探索上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信息化管理。二是構建完善的運維監管機制。各區應針對長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審計發現的相關問題,按照《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的要求,以建立運維管理體系、加強考核監督、定期監測水質為重點,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長效管理機制。市、區、鎮三級應同步落實運行維護管理經費,為確保設施持續穩定運行提供經濟保障。三是實行專業化維修養護。區、鎮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專業化公司進行維修養護。日常運行管理應發揮村委會和村民的作用,各家各戶的化糞池和集水井由各自負責,并建立應急報修機制。
背景情況持續深入地開展水環境污染防治,推進上海生態文明建設,是上海各級政府面臨的攻堅任務之一,也是上海廣大市民對更加美好的生活向往的題中應有之義。以城區水環境為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近兩年來上海大力開展中小河道整治,實現黃浦江45公里岸線貫通,啟動了蘇州河四期綜合治理,等等,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明顯成效,水環境得到比較明顯的改善。
問題及分析
應該看到,上海城區的水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還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瓶頸。
1.雨污混接改造還沒有真正完成。在部分區域、部分河道、部分單位和企業,仍然存在市政雨污管道混接現象。
2.水系連通性差,水體自凈能力不夠。由于多年大規模城市開發導致的水系分割、封閉、淤塞、填埋等,上海的城市水系連通性差,正如人體千千萬萬的毛細血管被切斷或者堵塞。
3.水體黑臭現象雖然有了很大改觀,但還沒有達到良性水質的要求。
4.偷倒偷排污水現象還沒有絕跡,個別違法行為仍然存在。
建議
1.加大開展全市范圍內的雨污管道混接的改造力度。通過全面的排查摸底,梳理出上海市政雨污管道混接、企事業單位和沿街商戶混接以及住宅小區混接的具體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改造方案,并分類、分年度加緊實施。
2.合理規劃、布局區域內水系,加強水系的連通,提高上海整個城市水網之間的水體流動性。壓實“河長”的責任,對淤積嚴重的河道加快進行疏浚,以消除底泥的內源污染,從而逐步建立上海城市水體的自然生態凈化系統,提高河道水體自身對污染物的吸收和削減能力。
3.加大污染違法行為的行政執法和司法處置力度。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規章的要求,發現一起就嚴肅處理一起,真正樹立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只有通過嚴格執法切實打擊環境污染違法和犯罪行為,才能確保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水質的提高。
4.提高廣大群眾的參與度和監督力度。通過傳統媒體和手機APP平臺、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新媒體等多種手段,在全體市民中宣傳環保意識和相關知識。讓每一位市民都來愛護愛惜身邊的環境,同時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監督,及時發現、反映和制止有關環境違法行為。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