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意晴 邢乃愈 劉立娜
摘要:為了研究長春市某高校的大學生依戀現狀及其與人際關系之間的關系,對200名某高校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1)大學生的依戀類型由多到少依次為安全型、迷戀型、恐懼型、冷漠型。(2)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在依戀回避維度上存在差異:農村大學生的得分明顯高于城鎮大學生。(3)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依戀焦慮的維度上存在差異:女生在依戀焦慮上的得分明顯高于男生。(4)不同依戀現狀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存在差異: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與人際關系呈現顯著正相關,即在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維度上的得分越高,其人際關系水平越差。
關鍵詞:大學生 依戀 人際關系
依戀是指嬰幼兒與其主要撫養者之間長期穩定的親子互動形成的一種牢固持久的情感關系。研究表明,成年個體也會建立依戀關系,但與嬰幼兒依戀不完全相同。成人依戀類型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但很多學者傾向于采取維度測量來研究成人依戀。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在交往活動中,在社會關系內部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關系。國內外有很多的研究表明,依戀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一些與人際關系相關的社會交往行為。
因此,若能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依戀類型,并且可以幫助人們嘗試改善自己的依戀類型,從而更好的跟身邊的人融洽相處,獲得更加良好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中建立良好親密關系的重要時期,而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的未來至關重要。因此,本研究試從大學生的依戀類型的角度出發,對長春市某高校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情況進行調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取分層隨機取樣的方法抽取長春某大學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85份,回收率為92.5%。對回答不完整或有明顯反應傾向的問卷進行剔除,剩余177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8.5%。
(二)研究工具
親密關系經歷量表。由Brennan等在1998年所發表的,包括兩個維度,共由36個題項組成,采用7點量尺評定,單數題為回避分量表,雙數題為焦慮分量表。根據得分的不同,將依戀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迷戀型、冷漠型和恐懼型。該量表有較高的重測信度、結構效度和內容效度。
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此量表共有28個問題,分為4個維度,做是否的回答。此量表的得分越低,則表明人際關系越好,反之則越差。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較好。
(三)數據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包錄入回收的177份有效問卷數據,并采用描述統計、T檢驗和相關等數據分析的方法對這些問卷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依戀類型現狀調查
由表1可知大部分的大學生皆為安全型依戀,其占比為61.6%,迷戀型依戀為27.7%,5.6%的大學生為恐懼型依戀而冷漠型依戀的大學生占比最少只有5.1%。
(二)不同生源地、性別大學生的依戀狀況
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在依戀回避維度上呈顯著差異(t=-3.373,p=0.001),農村大學生的得分明顯高于城鎮大學生,而在依戀焦慮維度上則差異不顯著(t=-1.596,p=0.112)。
由表2可知男生和女生在依戀回避維度上無顯著差異(t=-1.365,p=0.174),而在依戀焦慮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t=-2.470,p<0.05),女生的得分明顯高于男生。
(三)大學生的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
要想了解大學生依戀的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這兩個維度與人際關系之間相關程度。因此,把依戀回避記為1,依戀焦慮記為2,人際總分記為3分別兩兩做相關從而列出相關矩陣(見表3)。從矩陣中我們可以看出依戀回避1和依戀焦慮2分別與人際總分3成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得分越高的人,人際總分越高。而在人際關系問卷中,人際總分越高代表人際關系水平越差。因此,此結果說明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水平越高的人,其人際關系水平則越差。
三、討論
本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處于安全型的比例最高,此結果與國外一些研究結果相似,而趙麗英等人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多數為恐懼型,造成這一結果不同的原因很可能在于二者的研究地區不同,本文以長春市某高校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而東北人為人直爽,熱情好客。因此,很可能是因為受地區文化的影響而導致調查結果有些不同。
農村大學生在依戀回避維度上的得分明顯高于城鎮大學生,這可能是由于農村的孩子從小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環境中成長,不像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那樣接收多樣的信息,眼界比較開闊。相比之下,農村的孩子更加容易養成膽小和自卑的性格,在交往中易回避。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依戀焦慮的維度上存在差異:女生在依戀焦慮上的得分明顯高于男生。女生一般需要保護,愿意依賴別人,怕被人拒絕,從而使長春某高校的女大學生在依戀焦慮維度上的得分明顯高于男大學生。
不同依戀現狀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也存在差異: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得分越高其人際關系水平則越低。表明與人相處時越害怕被拒絕,過分的依賴別人沒有自己的主見、想法。或者,與人溝通時,刻意回避不積極主動。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過長的話會讓他人產生一種反感,會與這種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愿意與這種人成為朋友。只有好的依戀類型才有助于自己成長和社會團結。
參考文獻:
[1]Bowlby,J.AttachmentandLoss:Vol.1.Attachment[M].NewYork:BasicBooks.
[2]韓樹杰,彭賢.大學生依戀模式與人際關系、自測健康的關系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21(1):64-66.
[3]PietromonacoPR,BarrettLF.Workingmodelsofattachmentanddailysocialinteraction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 1997,73:1409-1423.
[4]李同歸,加藤和生.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學報,2006,38(3):399-406.
[5]崔賢賢.關于大學生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思考[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39-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