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1980年,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到北京大學讀書,入學第一天就受到了打擊。他剛把行李放好,看到同寢室的一位同學正躺在床上看書,便問道:“看什么書呢?”對方眼不離書,回道:“《第三帝國的興亡》。”俞敏洪不解,接著問:“看這種書干嗎?”同學不語,白了他一眼,繼續看書。深受刺激的他當即跑到書店,買來一套,看完一遍又看一遍。后來,很多書都扔了,唯有這套書至今還放在俞敏洪的書架上。
同樣深受這部書影響的,還有歷史學教授葛劍雄,作家李敬澤、村上春樹等,大都初讀便“如癡如醉”,之后“欲罷不能”,一讀再讀。近日,這部書推出增訂紀念版,再次被列入很多人的推薦書單。一部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書到底為何長盛不衰?先要從作者說起。
作者威廉·夏伊勒,1904年生于美國一個中西部小鎮。1925年,他成為《芝加哥論壇報》的特派記者,在歐洲做報道。1933年,希特勒當權,開始了第三帝國的統治。第二年,夏伊勒來到德國,在第三帝國的中心進行采訪和報道,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很多重大事件發生時,他都在現場:1938年9月慕尼黑協議簽訂時,他親眼看到英國首相張伯倫疲憊頹喪的模樣,看到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1940年6月法國簽署投降協議,他躲開蓋世太保的阻撓,第一時間向世界發出報道……夏伊勒后來曾告訴美國同行,他與戈培爾的宣傳部摩擦不斷,欲從柏林發稿,需經納粹三道審查,他本人也小心翼翼,以免觸怒對方。正是靠著這樣的謹慎和專業,他留下了大量寶貴的一手報道。
1945年,二戰結束,第三帝國瓦解,德國政府的大多數機密檔案被繳獲,包括外交部、軍隊以及秘密警察的更高密級檔案材料,還有私人日記、通信、希特勒的會議記錄等。有這些豐富的史料做參考,又有自己的親身經歷,夏伊勒決定寫一部書,講述第三帝國由興到衰的過程。他1955年開始動筆,花費5年時間,完成了一部厚重的大書《第三帝國的興亡》。
對一個記者所寫的大部頭史書,出版商事先并不看好,首印只有1.25萬冊,沒料到一上市立刻成為暢銷書,一年內再版20次,當年這部書即在美國售出200萬冊。此后加印不斷,成為史上銷量驚人的歷史類暢銷書。在美國出版5年后,這部書就進入中國。1965年,著名翻譯家董樂山等人合譯的中譯本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影響了中國幾代讀者。
多年的記者生涯,練就了夏伊勒講故事的能力。在書中,他記錄了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的一個場景。當時,英國首席檢察官宣讀了一份德國人的報告,報告人叫赫爾曼·格拉伯,曾任一家德國建筑公司烏克蘭分公司的經理兼工程師。他曾親眼看到特別行動隊在殺人坑旁殺人的情景:“……這些人脫下衣服,一聲也不叫喊,也沒有哭泣。他們一家一家地聚在一起,互相吻別……我在近坑處站了15分鐘,沒有聽到一個人抱怨或懇求饒命……”在書中,這樣的細節和故事比比皆是。
史實本身,比所有的小說、文學都精彩。《第三帝國的興亡》再一次印證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