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
貴州省織金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貴州畢節 551700
糖代謝紊亂指的是調節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等代謝的激素或酶的濃度、功能、結構異常,從而引發血糖升高或降低而出現低血糖或高血糖[1]。 該疾病好發于高危新生兒(包含糖尿病母親嬰兒、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窒息患兒等), 可損傷患兒腦的生長和功能或誘發其發生高滲血癥,從而對其生長發育和預后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因此,臨床需密切監測新生兒血糖水平變化情況,以早期發現其是否存在糖代謝紊亂,并糾正,才能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良好[2-3]。 該文主要以該院自2016年1 月—2018年12 月收治的52 例高危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高危新生兒糖代謝紊亂發生情況和原因, 以期能探究出相應的防治對策,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52 例高危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兒均符合高危新生兒診斷標準[4],即:①早產(孕周<37 周) 或過期產(孕周>42 周); ②高出生體重(≥4 000 g)或低出生體重(<2 500 g);③生產過程中出現臍帶細小、繞頸、打結,胎位不正,胎盤早剝,胎盤梗塞、鈣化、老化,胎膜羊水早破,羊水過多或過少、Ⅰ/Ⅱ污染等;④雙胎或多胎兒; ⑤存在宮內窒息史或出生時窒息超過5 min,且出生時Apgar≤5 分;⑥新生兒期發熱、感染、抽搐;⑦新生兒期核黃疸、病理性黃疸,且黃疸持續時間過長;⑧新生兒期顱內出血;⑨新生兒期出現持續低血糖,不進食時間超過12 h, 符合上述任一一點要求即可診斷為高危新生兒。(2)患兒家屬對該研究均知情和同意。 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肝腎等系統疾病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其中,男患30 例、女患22 例,患兒日齡分布:1~28 d,平均日齡(13±2.24)d。
所有患兒均行微量血糖儀篩查及動態血糖監測,血糖采用血清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檢測出患兒全血血糖<2.2 mmol/L(40 mg/dL)可判定為低血糖;不考慮患兒胎齡、生后日齡及出生體重,檢測出患兒血漿葡萄糖水平>8.4 mmol/L(150 mg/dL)或全血血糖>7.0 mmol/L(125 mg/dL)可判定為高血糖。 統計和對比發生低血糖、高血糖等糖代謝紊亂患兒與未發生糖代謝紊亂患兒的一般資料, 分析引發糖代謝紊亂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52 例高危新生兒行血糖檢測,共檢出11 例患兒發生糖代謝紊亂,占比21.15%,其中,包含8 例低血糖,占比15.38%,3 例高血糖,占比5.77%。
發生糖代謝紊亂組患兒糖尿病母親嬰兒、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 新生兒窒息患兒率及傳統靜脈輸液率均顯著高于無糖代謝紊亂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提示這些因素均是引發高危新生兒發生糖代謝紊亂的影響因素。

表1 高危新生兒糖代謝紊亂發生原因分析[n(%)]Table 1 Causes of glucose metabolism disorders in high-risk neonates[n(%)]
高危新生兒易發生低血糖、 高血糖等糖代謝紊亂癥狀, 而低血糖和高血糖均可引發患兒發生不同程度的腦損害,如低血糖可對患兒腦生長和功能造成一定損害,高血糖可誘發其出現高滲血癥和擴張顱內血管, 從而引發其發生顱內出血,因此,臨床需積極分析引發高危新生兒發生糖代謝紊亂的原因, 并采取相應的防治對策對其進行干預,才能改善其預后。
該研究中,通過分析52 例高危新生兒糖代謝紊亂發生情況,發生糖代謝紊亂組患兒糖尿病母親率(81.82%)、早產率(18.18%)、低出生體重率(72.73%)、新生兒窒息率(72.73%)及傳統靜脈輸液率(63.64%)均顯著高于無糖代謝紊亂組(7.32%)、(9.76%)、(12.20%)、(17.07%)、(12.20%),與李清等人[5]研究報告中得出的重度窒息兒糖代謝紊亂發生率(79.49%)顯著高于未窒息兒(19.97%)結論基本一致,提示這些因素均是引發高危新生兒發生糖代謝紊亂的影響因素,下面對各影響因素進行具體分析:①糖尿病母親因素。 母體存在糖尿病會導致母體在孕期持續高血糖,并刺激胰島素水平增高,從而會升高胎兒血糖水平,分娩后,母體對新生兒的葡萄糖供給也隨之中斷, 從而易導致新生兒發生低血糖。②早產因素。胎兒肝糖原的貯備主要發生在胎齡最后4~8 周, 早產會導致胎兒肝糖原和棕色脂肪貯存量較少,再加上胎兒出生后所需能量明顯增加,從而易引發其發生低血糖, 另外, 早產兒的增糖素反應遲緩、糖原異生功能低下也是引發其低血糖的主要原因。 ③低出生體重因素。 相比于正常體重兒,低出生體重兒糖原合成酶系統的活性較低,易發生糖原形成障礙,再加上低出生體重兒各系統器官發育不成熟和一些重要器官代謝需要大量的糖原,從而易發生低血糖[6]。 ④窒息缺氧因素。新生兒在窒息缺氧這一應激狀態下, 極易發生血糖機制失常,再加上新生兒本身的血糖調節機制不成熟,從而易發生低血糖,該次研究中發現,不同窒息程度高危新生兒發生糖代謝紊亂的類型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輕度窒息患兒多發生低血糖,這主要是因為發生輕度窒息時,患兒體能量代謝以無氧代謝為主, 此時將會增加組織對葡萄糖攝取,從而引發血糖水平降低,而發生重度窒息時,則易增加患兒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和增高其皮質醇類物質、高血糖素水平,并刺激糖異生和刺激糖異生,從而抑制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 進而會出現應激性高血糖。 由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引發高危新生兒發生糖代謝紊亂的原因有多種, 提示臨床需不斷加強對該類高危新生兒的血糖篩查和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給其提供適當的降糖或補糖干預, 才能避免其發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等糖代謝紊亂癥狀[7]。⑤輸液方式因素。在高危新生兒中,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的胰島素活性較差和胰島素β 細胞反應差,機體血糖調節功能均不成熟,對葡萄糖反應不靈敏,且患兒體質量越小,其對腎小球重吸收葡萄糖閾值越低,從而易出現高血糖,若采用傳統靜脈輸液方式為患兒輸入葡萄糖, 常會導致輸入葡萄糖的濃度和速度不合適,從而易引發其出現醫源性高血糖,對此,有條件的醫院,需盡量采用輸液泵給高危新生兒輸注葡萄糖,才能避免或減少其糖代謝紊亂發生幾率[8]。
若新生兒發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等糖代謝紊亂癥狀,臨床也需及時給其提供針對性的治療,如對低血糖患兒,可給其靜脈注射25%的2 mL 葡萄糖液,注入速度控制為1 mL/min,而后再繼續滴入10%葡萄糖液滴入速度控制為5~8 mg/(kg·min),直至患兒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 對高血糖患兒, 需視其高血糖程度適當減少葡萄糖液輸入或暫時停用葡萄糖,并嚴格將葡萄糖液輸注速度控制在4~6 mg/(kg·min)范圍內,另外,還需動態監測患兒血糖水平變化,根據監測結果對輸注速度和濃度進行適當調整,以促進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
綜上所述,高危新生兒易發生糖代謝紊亂癥狀,臨床需不斷加強對糖代謝紊亂發生高危患兒的血糖監測,并做好相應的防治對策,才能改善患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