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鷹,蹇敦翃,賀高美,陳偉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廣東深圳 518112
慢性牙周炎是一種臨床中常見的牙周炎癥, 在所有的牙周炎患者中大約有95%的患者都是慢性牙周炎[1]。 有研究[2]指出牙周炎可以通過牙齦炎緩慢地轉化而來,主要是牙齦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從而使得炎癥向周圍和牙齦深處蔓延而導致的。 造成牙周炎的罪魁禍首是患者的飲食不規范和衛生, 再加之對于口腔清潔的不重視從而導致微生物堆積在牙齒和牙齦的交界處形成感染,引發牙齦出現炎癥[3]。 患者牙齒的排列不整齊和牙齦的解剖形態不正常也會增加感染和炎癥的發生[4]。有研究報道[5],牙周炎患者的牙齦溝液中sICAM-1 (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的含量變化與患者的牙周炎癥的嚴重程度有關。該文選取該院于2018年4—12 月收治的6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研究Nd:YAG 激光聯合牙周基礎治療對慢性牙周炎的治療效果和患者牙齦溝液中sICAM-1 的含量與治療效果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選擇進入該院接受治療的6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在35~52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54±3.48)歲;每名患者的患牙數在2~5 顆之間,平均患牙為(2.60±1.21)顆。 對照組患者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齡在36~52 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 (42.33±3.51)歲;每例患者的患牙數在2~5 顆之間,平均患牙為(2.53±1.19)顆。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患牙顆數等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實驗。
納入標準: ①患者除了患有慢性牙周炎之外沒有患有其他疾病; ②患者和患者家屬都知曉實驗目的和流程并同意參與該次實驗,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排除標準: ①慢性牙周炎的病情十分嚴重且與其他患者的病情程度差別較大; ②無法進行正常交流溝通的患者。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給予牙周基礎治療,主要的治療內容為:①清潔去垢;②固定松動牙齒;③清除感染和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給予Nd:YAG 激光聯合牙周基礎治療,牙周基礎治療的內容與對照組相同。 激光治療,激光的設定參數為脈沖能力為80 mJ 左右,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可以進行相應的調整(一般在60~100 mJ 之間),激光的頻率為20 Hz。 將激光頭部伸入到牙齦溝的底部,將激光調整到與牙齦面垂直的位置, 移動激光并進行反復的提拉照射直到所有的患牙都得到了治療, 每顆牙的至少要接受5~10 s 的照射治療。
牙齦溝液中sICAM-1:使用常規的濾紙取樣法,將濾紙放入患者的牙周炎處,在濾紙吸取了足夠多的牙齦溝液后取出,按照1∶100 的比例加入0.05%的Tween-20 洗提液。充分混合后在4℃下進行離心,離心設置為1 000 r/min 持續10 min, 取上層清液, 然后再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測定患者的牙齦溝液樣本中的sICAM-1,將測定結果與標準對照進行比較確定sICAM-1 的含量。
牙周臨床指數: 由同一醫師對患者進行全口牙周臨床檢查,主要檢測的指標有出血指數(bleeding index,BI)、臨床附著喪失(CAL)和探診深度(PD)。BI:0=牙齦健康,無炎癥及出血程度;1=牙齦顏色有炎癥性改變, 探診不出血;2=探診后有點狀出血;3=探診出血沿牙齦緣擴散;4=出血流滿并溢出齦溝;5=自動出血。 PD 和CAL 測定使用Williams 牙周刻度探針,PD 即為牙齦緣至袋底或齦溝底的距離,探診的力量不宜過大,一般為20 g 左右,記錄數值精確到0.5 mm, 牙周探診檢查應對每個受試牙記錄6個部位:舌側近中、中央、遠中和頰近中、中央、遠中部位,計算平均值。當牙周袋形成,探診深度超過3 mm 時,袋底位于牙周袋的根方的時候,此時即發生了附著喪失。
將數據納入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牙齦溝液中sICAM-1 含量, 觀察組患者的牙齦溝液中sICAM-1 含量要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牙齦溝液中sICAM-1 含量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ICAM-1 content in 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1 兩組患者的牙齦溝液中sICAM-1 含量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ICAM-1 content in 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組別 例數 患牙顆數 sICAM-1 含量(ng/mL)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30 30 78 76 162.47±35.78 186.35±36.75 5.157 0.037
觀察兩組患者的牙周臨床指數,觀察組患者的出血指數(BI)評分要好于對照組。 臨床附著喪失(CAL)和探診深度(PD)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牙周臨床指數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dontal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2 兩組患者的牙周臨床指數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dontal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組別例數患牙顆數出血指數臨床附著喪失(mm)探診深度(mm)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30 30 78 76 1.32±0.64 1.98±0.63 3.407 0.002 4.01±1.34 3.97±0.89 0.112 0.911 3.41±0.87 3.54±0.85 0.468 0.642
慢性牙周炎的患病牙齒可以是多顆也可能是少數幾顆, 磨牙和下前牙這種容易發生牙石堆積和不易清潔的牙齒更容易發生慢性牙周炎[6]。 慢性牙周炎的臨床表現為牙周袋的直徑>3 mm 并且伴隨這炎癥和出血癥狀、 牙齒的臨床附著喪失、 慢性牙周炎晚期牙齒會出現松動或移位的情況以及其他伴發性病變[7]。 慢性牙周炎的治療思路主要是清理牙齦出的致病因素,并保持口腔清潔,長期性的抑制病變處的菌斑,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還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8]。
在多種對于慢性牙周炎的治療方法中牙周基礎治療是對于慢性牙周炎最基本的治療手段, 可以有效地緩解牙齦處的衛生環境,抑制病情的發展[9]。 細胞間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一種細胞間細胞膜相互結合的細胞因子, 在牙周炎的發病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0]。 而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是細胞間粘附分子-1 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有研究發現在牙周炎組織中發現有sICAM-1 的表達, 當牙周炎的病情加重時周圍的組織細胞的細胞膜表面會堆積過多的sICAM-1,在其他酶的作用下會與細胞膜發生斷裂從而進入牙齦溝液中, 這對檢測牙齦溝液中的sICAM-1 含量變化來判斷患者的牙周炎病情提供了依據[11]。
激光治療是一種新的治療牙周炎的方法, 通過激光照射在患者的牙周炎局部產生高溫, 從而讓病患處的感染菌氣化或破壞感染菌的細胞壁, 起到殺死致病菌的作用進而達到治療慢性牙周炎的效果。 該次研究的結果也表示,觀察組患者的牙齦溝液中sICAM-1 的含量(162.47±35.78)ng/mL 要 少 于 對 照 組 (186.35±36.75)ng/mL (P <0.05),這與張立巧學者[12]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采用Nd:YAG 激光聯合牙周基礎治療后,牙齦溝液中sICAM-1的含量 (158.90±38.42)ng/mL 明顯少于牙周基礎治療,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具有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Nd:YAG 激光聯合牙周基礎治療慢性牙周炎可以降低患者牙齦溝液中sICAM-1 的含量, 減輕患者的牙周炎病情, 牙齦溝液中sICAM-1 的含量可以用于評價牙周狀態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