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馬維,郭嬋娟
云南省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病理科,云南紅河 661000
肺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臨床惡性腫瘤疾病之一,通過查閱相關的臨床資料可知, 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數量約占整個肺癌患者的80%~85%[1]。伴隨著手術與放化療技術的不斷改進,雖然患者獲得了良好的治療,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較低[2]。 隨著病程的發展,諸多患者將發生EGFR 基因突變的情況,對自身的健康造成造成極為負面的損傷, 有效地給予準確檢測是進行針對性治療的根本和基礎[3],伴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中目前以EGFR 為靶點的分子靶向治療成為新型的治療目標, 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可知[4],EGFR-TKI 靶向治療EGFR 體細胞突變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 該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92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研究時間段為2017年3 月—2018年4 月,將探討非小細胞肺癌分子基因方面研究的臨床意義, 為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2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男58 例,女34 例,年齡為42~83 歲,平均年齡為(62.5±4.9)歲。
①均符合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診斷標準; ②患者均自愿參加且獲得家屬的同意; 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曉了該次實驗研究的全部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④該次實驗研究經過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認可。
①無法積極配合完成檢測;②患有其他惡性腫瘤疾病。
EGFR 基因檢測。ADx-ARMSTMEGFR 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對患者組織中EGFR 基因外顯子18、19、20 與21 突變情況進行檢測。具體方式如下:①選用ADx-ARMS EGFR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進行檢測。 ②檢測方式。 依據患者的腫瘤細胞含量及組織大小,使用石蠟切片進行剔除,然后使用二甲苯進行脫蠟處理,刮取玻片組織后將其放置Eppendorl 管中,震蕩混勻,在室溫下靜置10 min,之后進行約5 min 的離心處理,去除上清液后予以乙醇洗脫,之后再次進行離心與洗脫處理, 依據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的相關標準提取基因組DNA。 選用ABI7500Real Time PCR System 擴增儀, 將ADx-ARMS EGFR 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通過熒光PCR 法進行EGFR 基因的突變檢測。
對患者進行EGFR-TKI 靶向治療。 依據基因突變情況將其分為突變組與非突變組, 均對其予以EGFR-TKI靶向治療, 使患者服用鹽酸厄洛替尼片 (注冊證號H20090225,F.Hoffmann-La Roche Ltd.150 mg)與吉非替尼片(國藥準字H20163465,0.25 g),鹽酸厄洛替尼片的劑量為1 次/d,150 mg/次;吉非替尼片的劑量為1 次/d,250 mg/次,兩種藥物連續使用2 個月。
①患者的EGFR 基因檢測情況。
②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評價標準:患者的肺部腫瘤體積明顯縮小, 患者的大部分指標均恢復到正常范圍內為顯效; 肺部腫瘤體積的縮小幅度在20%~40%, 指標均有所改善但未恢復到正常范圍值內為有效;肺部腫瘤體積無改變甚至繼續增大,指標未有改善為無效。
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臨床檢測可知,在92 例患者中,共有45 例患者的EGFR 基因發生突變,突變率為48.91%;47 例患者未發生基因突變,占比51.09%。 在EGFR 基因發生突變患者中,19 號外顯子缺失突變率占首位。
突變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高, 與非突變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與環境的不斷變化, 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并且多呈年輕化趨勢,通過查閱相關的臨床研究顯示[5],肺癌是廣大人民群眾生命的重要威脅。 非小細胞肺癌是一種常見肺癌疾病,通過相關的臨床報道可知,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整個肺癌患者的80%,同時隨著病程的不斷發展, 諸多患者將會出現基因突變現象。 作為跨膜受體型酪氨酸激酶,EGFR 在NSCLC 中存在過表達或發生突變的現象, 將會對患者造成更加嚴重的不良影響。 隨著我們國家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檢測技術的不斷完善, 突變擴增組織系統已經成為了臨床檢驗當中的重要檢驗方法, 這種檢驗方法可以有效地對患者的腫瘤個體化分子進行檢測。 這種檢測方法目前已經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普遍認可[6]。 這種檢測方法的原理為利用特異引物對患者的突變靶序列進行擴增放大,然后進行檢測, 這種檢測方法的檢測靈敏度明顯高于其他方式。 NSCLC 中最為常見的組織類型為腺癌,在該研究中, 共有45 例患者的EGFR 基因發生突變, 突變率為48.91%,這是由于ARMS 檢測技術具有跟高的靈敏性,從而增加檢出率[7]。
在臨床研究中[8],EGFR 基因共包括28 個外顯子,其中編碼酪氨酸激酶區的是第18~21 外顯子, 依據相關的臨床研究顯示,19 號外顯子缺失突變、20 號外顯子T790M 插入突變、21 外顯子的L858R 突變是最常見的突變類型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 該研究的研究結果與其相似,其主要原因在于19 外顯子與21 外顯子交易受到環境致癌物的攻擊的不良影響, 當其發生突變之后將會對EGFR 的信號轉導通路進行激活, 對于NSCLC 的發生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與作用。
所謂的EGFR-TKI 即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是目前臨床中一種新型的對于肺癌的靶向治療技術, 與其他的治療技術相比,EGFR-TKI 具有服用方法簡單、耐受性高、安全性高、有效性高等特點,因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但近年來通過相關專家的研究顯示[8],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應用TKI 類藥物進行治療時,其敏感性相對偏低。 因此,在進行治療前對患者的進行是否存在EGFR 基因突變現象已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方案選擇的重要依據。 依據該項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非存在基因突變的患者,EGFR-TKI 對于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效果更佳, 總有效率高達95.56%, 主要原因在于EGFR-TKI 對于突變的EGFR 基因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因而能夠使患者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該研究認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EGFR 基因突變率較高, 經治療后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 可將EGFR 基因作為靶向治療的靶點。但臨床檢測人員仍然需要加強研究,以便能夠獲得更加準確的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