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譚淏元,譚 堅,郎陽陽,張 宇,邵 林
科學軍事體能訓練是軍人遂行作戰任務、勝任使命任務的重要保證,對于提升軍人身體素質和作戰能力有重要作用。 當前世界新軍事革命迅猛發展,戰爭基本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演變,對軍人身心素質、意志品質和戰斗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放眼世界主要國家軍隊,均已愈加重視軍事體能訓練,軍事體能訓練呈現出科學化、體系化、專業化和實戰化的趨勢[1]。 為實現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我軍積極探索推進軍事體能訓練的改革和發展,于2018 年初開始施行《軍事體育訓練大綱》(以下簡稱《大綱》)。 《大綱》以堅持實戰牽引、遵循科學規律、注重繼承創新、突出簡便適用為特點,著眼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對軍事體能訓練進行體系重塑,是我軍今后開展軍事體能訓練的根本依據,對軍事體能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4]。 本研究對基層部隊軍事體能訓練情況進行調查,旨在了解基層官兵軍事體能訓練現狀并進行分析,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為提高軍事體能訓練效果和預防訓練傷提供參考。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8 年海軍某高校參加全科醫師任職教育培訓班等基層干部共計299 名。男233 名,女66 名;年齡(29.24 ±4.62)歲,范圍24 ~47 歲;其中陸軍55 人(18.4%),空軍12 人(4.0%),海軍159 人(53.2%),武警24 人(8.0%),戰略支援部隊6 人(2.0%),火箭軍43 人(14.4%)。
1.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畢業學校、工作崗位、軍種、軍齡、軍銜、所在單位等條目。
1.2.2 軍事體能訓練情況調查問卷 參照《大綱》并結合課題組前期對于基層官兵關于軍事體能訓練現狀及效果的質性訪談結果自行設計調查問卷。 問卷內容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基層軍事體能訓練現狀及效果和軍事體能訓練知識方法及訓練態度情況。 訓練現狀和訓練效果的內容包括:圍繞體能訓練頻率、訓練時間、訓練計劃、熱身運動、放松整理運動、器械使用、體能訓練對于自身體能短板的提高情況等設計問題;訓練知識方法及訓練態度的內容包括:圍繞官兵對于訓練動作的訓練目的、常見訓練方法的掌握情況、科學軍事體能訓練方法實施態度進行提問。
1.2.3 軍事體能訓練傷及防治情況調查問卷 參照軍用標準《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及防治原則》,并結合課題組前期對于基層官兵關于軍事體能訓練傷相關情況的質性訪談結果,自行設計訓練傷及防治情況調查問卷。 問卷內容包括導致訓練傷發生的科目、傷后訓練情況、傷后治療方式、授課情況、訓練傷發生相關影響因素、傷后影響、常見軍事訓練傷等條目。
由課題組負責人現場發放問卷,調查對象填寫完后由負責人檢查填寫情況并當場回收,期間有任何填寫問題均由負責人當場解答與協助。 最終回收299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100%。
采用SPSS 21. 0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表示。
對299 名調查對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制定訓練計劃方面,總體情況是缺乏訓練計劃。 各情況按訓練計劃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臨時決定訓練內容(44.9%);有專人制定長期訓練計劃(22.4%);當周值班員制定的訓練計劃(18.4%);訓練內容基本不變,沒有制定計劃(12.2%)。 在熱身運動方面,時有時無占最多(46.9%);之后,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在組訓者帶領下充分熱身(22.4%)、自行進行熱身(18.7%)、直接訓練(12. 2%)。 在熱身時間方面,小于5 min 最多(53.0%);之后,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5 ~10 min(36.7%)、10 ~15 min(6.1%)、大于15 min(4.1%)。 在整理活動方面,沒有針對性放松最多(36.7%);之后,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自行進行整理活動(30.6%)、無整理活動(26.5%)、組訓人員組織系統的整理活動(6.1%);在整理活動時間方面,5 ~10 min 最多(占63.3%);之后,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10 ~15 min(18. 4%)、 <5 min(16.3%)、15 ~20 min(2.0%)。 如圖1。

圖1 體能訓練部分組織與具體實施情況
在軍事體能訓練知識掌握情況方面,除深蹲動作要領及訓練到的肌肉有59.2%的調查對象知道,其余項目多為僅聽說過或不知道,其中與跑步相關的功能性訓練方法條目中,僅有20.4%的調查對象表示知道。 在軍事體能訓練相關態度情況方面,認為制定訓練計劃非常有必要的占比最高,為95.9%;之后,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使用訓練器械(81.6%)、熱身和整理活動(75.5%)、因人施訓與分組施訓(59.2%),認為沒必要占比為0。 具體情況見表1 ~2。

表1 海軍某部全科醫師受訓人員對軍事體能訓練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n=299)

表2 海軍某部全科醫師受訓人員對軍事體能訓練的態度情況(%,n=299)
軍事體能訓練傷及防治相關情況部分共設計7道題目,其中1 ~2 題為單選題,3 ~7 題為多選題,對其中選擇頻率最高的進行說明,詳見表3。

表3 海軍某部全科醫師受訓人員對軍事體能訓練傷及防治的調查情況(%,n=299)
課題組對299 份問卷的開放性問題進行整理,發現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需求有: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減少訓練傷病產生、重視熱身和放松整理活動、有專業人員提供指導、提高體能訓練的訓練效率、豐富軍事體能訓練手段等。
課題組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基層軍事體能訓練大多存在訓練項目單一、訓練流程不夠規范、熱身運動、整理放松等重點項目不夠重視等問題,在訓練內容的安排上仍以跑步和上肢力量練習為主,訓練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差,官兵訓練效率與積極性普遍不高。
熱身運動——訓練項目實施——放松整理活動是體能訓練較為常見的流程。 熱身運動目的是使身體達到適宜溫度、血液循環加快,做好充足的運動準備。 據有關調查研究顯示,大多數訓練傷是因為準備活動不充分造成的[5];訓練項目設置的目的是提高體能水平[6];放松整理活動的目的是提高身體柔韌性和關節活動幅度,利于身體恢復等[7]。 構建科學的軍事體能訓練流程,重視日常訓練重點熱身和放松整理活動對于訓練傷預防有重要作用。 同時基層軍事體能訓練項目單一,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低,容易使官兵訓練產生疲勞心理,降低官兵的訓練積極性。 故而應豐富軍事體能訓練手段,在訓練內容安排中引入器械訓練、crossfit 訓練、HIIT 訓練等,對提升參訓官兵體能訓練效果和積極性有重要作用。
當前我軍越來越重視體能教練員的組訓水平,但對比美軍的專業體能訓練師、俄軍的專職體能訓練教官等專業人才,我軍體能訓練教官多由基層帶兵骨干兼任,在運動解剖學、運動訓練學、循序漸進合理組訓等專業知識方面掌握不到位[8],對于訓練動作準確性把握不當,合理組織官兵開展體能訓練的能力有欠缺,故而在體能訓練中難以為官兵提供動作要領、訓練知識、訓練傷防治等方面的指導。
培養合格的軍事體能訓練人才,對于最大限度提高訓練效益、避免訓練損傷有重要作用[8]。 在培養教練員方面,定期組織統一集訓,邀請地方專家針對專業性的體育訓練相關知識進行授課,有助于提升教練員專業水平;利用網絡在線遠程授課、智能手機APP 等現代互聯網技術手段,更新體育訓練相關知識,有利于強化教練員組訓能力;定期組織教練員考核,將受訓官兵體能考核成績、運動傷發生和傷員康復狀況等納入教練員的考評內容,制定合適的獎懲措施,能夠激勵教練員更好組織體能訓練。
體能訓練是非戰爭時期軍人常見的傷害來源[9]。 當前軍事體能訓練傷排在前3 位的分別為骨與關節損傷、扭傷與脫位、軟組織損傷[10]。 有研究表明,超量的訓練負荷會導致受傷風險增加[11]。
本次調查中超過半數的調查對象認為,體能訓練會產生訓練傷,在發生訓練傷后,40.8%的官兵如果不是骨折等嚴重影響訓練的傷病仍會繼續堅持訓練,41.2%的官兵發生訓練傷后的主要治療方式是靜養。 研究顯示,特定措施的鍛煉已經被證明可以降低再次受傷風險[12],科學合理的軍事體能訓練對于降低訓練傷發生率有積極作用[13]。 基層官兵對于科學訓練、康復訓練等理念了解較少,又缺乏專業的指導,在發生訓練傷時應對能力和措施都較為有限,對于訓練傷發生的心理準備和實際應對能力不足可能會影響其對于體能訓練的積極性。 故而在官兵日常訓練中就應該突出訓練傷防治的模塊,推廣科學的軍事體育訓練方法,盡可能避免訓練傷的發生。
《大綱》對廣大官兵的體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以跑代訓”的訓練方法,“考什么就練什么”的訓練理念已經不能滿足基層體能訓練的實際需求。 所以,組織體能訓練時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避開“以跑代訓練常態化、軍事訓練體能化、體能訓練簡單化”的誤區,做到樣樣都強,而不是考什么、什么強。 這就要求在組織體能訓練,安排訓練內容時不能只盯著考核項目,更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以提升實戰特殊環境下執行各種高標準、大強度、長時間的戰斗任務時所需要的戰斗體能為目標,向實戰化訓練靠近,全面提升體能素質[14-15],改進體能訓練的訓練理念和訓練方法,以軍事任務為導向,圍繞作戰任務和戰斗力生成的目標,結合實際需求進行組織,達到全方位提升體能素質,促進軍隊體能素質向實際作戰能力轉化的訓練目的。
我軍歷來重視軍事體能訓練,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原來的軍事體能訓練效果不佳、訓練傷高發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官兵。 新《大綱》下發后,部隊官兵高度重視,不斷學習,積極探索科學的軍事體能訓練方法,在提高訓練效果和預防軍事訓練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仍舊要清醒地認識到,我軍在軍事體能訓練上同其他軍事強國還存在差距,仍需在構建科學訓練體系、培養專業訓練人才、突出訓練傷防治、全面提升體能素質等方面需要繼續完善。軍事體能是戰斗力生成的基礎,只有打牢根基,才能在邁向世界一流軍事強國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