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繼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后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流行性疾病。T2DM 并發癥之一的全身微血管病變中,以腎臟的微血管病變最為常見且難以治療,所導致的腎臟損傷可演變為腎功能衰竭[1]。 早期的腎臟損傷在一定范圍內有可逆性,因此,針對T2DM 的腎臟損傷進行早期干預和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 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是臨床T2DM 治療過程中較好的療效監測指標,可準確反映T2DM患者2 ~3 個月內的血糖情況,另外,HbA1c 增高也是加重T2DM 患者的腎功能損傷的重要因素[2]。 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mAlb)是反映腎臟對蛋白質濾過功能的檢測指標,在早期糖尿病腎病階段即可檢出。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血清HbA1c 及U-mAlb 檢測,探討其在T2DM 腎損傷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安徽省太和縣中醫院2016 年8 月至2019 年1 月期間內分泌科收治的診斷為T2DM 的50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期在我院住院的30 例T2DM 非腎病患者為對照組。 觀察組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齡范圍49 ~78 歲,年齡(55.0 ±6.7)歲,T2DM 病程范圍3 ~14 年,病程(5.7 ±4.3)年。 對照組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范圍50 ~77歲,年齡(56. 0 ±7. 3)歲,T2DM 病程范圍3 ~13 年,病程(5.2 ±4.2)年。 2 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觀察組納入標準:(1)發病年齡≥30 歲;(2)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3]診斷標準:①典型糖尿病癥狀(煩渴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體質量下降)加上隨機靜脈血漿葡萄糖≥11.1 mmol/L;②沒有糖尿病典型癥狀,僅空腹血糖≥7.0 mmol/L,隨機血糖或口服糖耐量實驗后2 h 血糖≥11.1 mmol/L,再重復1 次,仍達以上值;③糖化血紅蛋白>6.5%。 排除標準:(1)發病年齡<30 歲或1 型糖尿病;(2)腎臟血管畸形、腎臟腫瘤、腎炎、腎病綜合征、高血壓性腎病以及其他原因不明的蛋白尿;(3)近期有腎毒性藥物、免疫抑制劑用藥史;(4)妊娠。
1.2 方法 觀察組與對照組均于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漿3 ml 于含EDTA-K2 抗凝劑試管,2 h 內檢測血清HbA1c;晨起使用清潔尿杯,取中段尿10 ml,于轉速3 000 r/min 狀態下(離心半徑10 cm)離心5 min,2 h 內送檢U-mAlb。 血清HbA1c 檢測采用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法(血紅蛋白儀型號:VARIANT Ⅱ,美國Bio-Rad 公司);U-mAlb 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全自動蛋白分析儀型號:BNProspec,德國公Siemens司)。 另外,觀察組行尿常規檢測,根據尿蛋白是否陽性設立尿蛋白陽性組和尿蛋白陰性組。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 軟件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HbA1c、U-mAlb 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HbA1c、U-mAlb檢測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P <0.05),其中HbA1c 檢測陽性率較U-mAlb 陽性率高。 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HbA1c 和U-mAlb 陽性率比較[例(%)]
2.2 觀察組各亞組間HbA1c、U-mAlb 水平比較 觀察組中尿蛋白陽性組HbA1c、U-mAlb 均較尿蛋白陰性組明顯升高(P <0.05)。 見表2。
表2 觀察組各亞組HbA1c、U-mAlb 水平比較

表2 觀察組各亞組HbA1c、U-mAlb 水平比較
注:HbA1c 為糖化血紅蛋白,U-mAlb 為尿微量白蛋白
組別 例數 HbA1c(%) U-mAlb(mg/L)尿蛋白陽性組 24 10.32 ±2.07 257.77 ±132.25尿蛋白陰性組 26 8.23 ±1.56 27.46 ±13.71 t 值 4.05 8.84 P 值 <0.05 <0.05
2.3 觀察組尿蛋白陰性亞組中HbA1c、U-mAlb 檢測陽性率比較 HbA1c、U-mAlb 共同檢測陽性患者共16 例,其陽性率為61. 5%,明顯高于單項檢測HbA1c、U-mAlb 的陽性率(34.6%,46.2%),且HbA1c、U-mAlb 共同檢測與HbA1c 單項檢測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12. 42,P <0.05);HbA1c、U-mAlb 共同檢測與U-mAlb 單項檢測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7,P <0.05)。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障礙性疾病。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模式發生革命性變化,人均壽命增長,但社會老齡化加劇,因此糖尿病患病人群逐年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2016 年報告顯示,世界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數已近4.5 億,其中中、低等收入國家患病率增長最快。 在我國糖尿病已從罕見病成為一種流行病,患病率從1980 年的0.67%飆升至2013 年的10.40%,由于我國老年人(60 歲以上)的比例逐年增加,2008、2013 年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均在20% 以上[3],2015 年我國糖尿病人口已達6000 萬以上,防控形勢非常嚴峻。
隨著糖尿病人數的增加,各種慢性致殘性并發癥相應增多,其中 并 發T2DM 腎病 的患 者 占20. 5% ~30. 0%[4]。T2DM 早期腎損傷具有可逆性,但通常沒有明顯癥狀,隱匿性較強,容易造成漏診[5]。 進展中的腎損傷可導致血管性腎硬化,使患者逐漸進入腎衰竭階段[6]。 因此,診斷早期腎損傷并及時干預治療將極大改善T2DM 患者的預后。 肌酐、尿素氮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評估腎臟功能的實驗室指標,然而T2DM 早期腎損傷時上述指標的檢測結果往往正常,用于早期腎損傷診斷敏感性較低。 HbA1c 血紅蛋白與血糖發生不可逆結合的產物,其合成速率與血糖濃度呈正相關,其化學性質較為穩定,糖化后可在血液中維持120 d,目前已將HbA1c 作為宏觀反映患者2 ~3 個月血糖情況的可靠指標[7]。 特別是HbA1c 不受飲食、抽血時間和運動等因素的影響,是目前診斷T2DM 的金標準。 國外學者研究發現,高水平的HbA1c 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缺氧繼而出現內皮損傷,基底膜通透性增加,電荷屏障破壞,導致蛋白質漏出[8],在這種病理改變基礎上可誘發和加速糖尿病腎損傷過程。因此,臨床上將HbA1c <6. 5% 作為糖尿病管理的目標之一[9]。 U-mAlb 是一種小分子蛋白質,由于腎小球濾過膜電荷屏障的作用,絕大部分U-mAlb 不能自由透過腎小球濾過膜,而T2DM 患者的內環境長期處于高糖狀態,腎小球基底膜不斷發生糖化反應[10],導致腎小球滲透性發生改變。 UmAlb 濾過量逐漸增多,當超過腎小管小分子蛋白質重吸收量時就形成了蛋白尿[11],因此U-mAlb 可用于早期腎損傷的監測[12]。 本研究發現,T2DM 患者HbA1c、U-mAlb 檢測的陽性率較高,分別達58.0%、36.0%,特別是HbA1c,提示此次研究對象一半以上血糖長期控制不達標;T2DM 尿常規檢測尿蛋白陽性的患者中HbA1c、U-mAlb 顯著高于尿蛋白陰性的T2DM 患者,可見血糖的長期控制是預防糖尿病腎病的關鍵。 T2DM 患者中HbA1c、U-mAlb 檢測均呈陽性的患者比例達61.5%,明顯高于單項檢測HbA1c、U-mAlb 的陽性率,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因此,HbA1c 聯合U-mAlb 檢測較單項檢測HbA1c 或U-mAlb 對T2DM 患者的腎損傷診斷有一定優勢。
綜上所述,血清HbA1c 聯合U-mAlb 檢測的方法能顯著提高T2DM 患者早期腎損傷的檢測陽性率,可部分彌補尿常規蛋白尿陰性患者早期腎損傷的高漏診率,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